並且只有這樣,它才是一種知道;
它沒有剝奪作品的自立性,並沒有把作品強行拉入純然體驗的領域,
並不把作品貶低為一個體驗的激發者的角色。
作品之保藏並不是把人孤立於其私人體驗,
而是把人推入與在作品中發生著的真理的歸屬聯繫中,
從而把相互共同存在確立為出自與無蔽狀態之關連的歷史性。
~海德格《藝術作品的本源》~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枒!盛開的茉莉花如果意謂開展的美麗人生,那麼在孕育綻放的歷程中,需要歷經多麼艱苦的掙扎與矛盾。茉莉花開!彷彿訴說近代歷史真實透過三個女性生命意義開展出流傳的存在,海德格:「真理必須被視為一種揭示的狀態以及進行揭示的存在。」真實總是誕生在歷經恆常的迷失與痛苦的孕育過程之中。歷史性是人們作為存在者而存在的基本事實,而對於時代性的反思則是成為歷史中各種流傳物的基礎。它們在經驗歷史中流傳,它們所傳遞的是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獲得的真理。
因此揭示真理的存在正是對於作品進行詮釋。就黑格爾言而言,精神的歷史性的自我滲透才是詮釋的真正目的。因為歷史精神的本質並不在於對過去事物的修復,而是在於與現時生命的思維性溝通。高達美認為黑格爾此一與現實生命的思維性溝通就是流傳物、藝術作品展現出來的真理問題,而此一真理的課題會使詮釋者進行對詮釋意識和歷史意識的批判。黑格爾認為只要精神看到了自身在歷史中以一種更高的方式表現出來,那麼面對歷史也包含藝術品思維著的精神的真正使命,就不會是一種外在的活動。
茉莉花開!影片貫穿三個世代,透過同一主角詮釋出三段不同的人生,三代透過不斷反抗的自我超越,進而希冀尋求自身存在的根基,因此不同的人生開展出三段彼此差異卻又自身同一的歷史綿延,船山:「一物貫以一情,而一情貫於萬物,器數繁而情之各得者一也;迹同而其不相貫者則異,迹異而其相貫者則同,治亂變而道之貞觀者一也」:
【作品詮釋】
無法反駁一個懷疑論者,一如無法證明真理的存在。
如果真有否認真理的懷疑論者存在,那麼也就無須反駁他。
只要他存在,並就這一存在中領會了自己,
他就已經在自殺的絕望中抹掉了此在,從而也抹掉了真理。
~海德格《存在與時間》~
§茉~反抗傳統的迂舊陳腐,卻迷失在浮華的現在虛無之中
主角出生傳統相館卻嚮往流行時髦的電影工業,強烈傳達出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對立。茉亟欲擺脫傳統的包袱投入現代的懷抱,而其嚮往的目標卻是電影中那象徵非真實的明星與生活。在拋棄傳統作為根基的基礎上(搬離家住進豪華夢幻的飯店),最終主體自然就陷入由浮華堆切虛構不實的愛情之中。
這段呈現出對於傳統與當代課題的反思,拋棄否定傳統是藉由茉追求電影中虛構人物及電影所搭設起的場景、浮華的派對的嚮往。虛無如何產生?當茉離家(捨棄傳統)一本隱喻其成名的刊物,使她將自己獻身給賦予其成名的對象。正是在此刻她的真實存在被架空了,她的存在被轉移到那本畫刊之上,自此她對於自身的認同始終一直停留在那刊物的表象之中。虛無意謂主體生活在不真實的生活世界之中,也就是存在者的存在被遮蔽了。
當攝影棚人去樓空、被逐出豪華卻無根的飯店中,茉追求明星的美夢破碎後,不得不回家、回歸曾經鄙視的傳統!卻發現原本的相館(傳統)已改賣起壽衣,如此正是宣告了傳統(相館)的死亡。當代的虛無(茉)遇上傳統捍衛者(母親),其作為終於導致傳統(母親)的死亡。母親(傳統的擁護者)的死亡,意謂其虛無的態度與價值產生的生活行為(對於其母親情人曖昧的態度),導致家庭倫理關係的崩解。
§莉~反抗不真實的虛無,卻陷入懷疑真實的存在
茉從母親自殺的事件中,不自覺的繼承了母親流傳下來的傳統。而茉與莉的角色彼此對立的關係,顯示出存在者在歷史的綿延之中,所有的當代都將退位成為傳統,當初擁護當代的激烈抗爭者,轉眼成為被當代抗爭的傳統對象。莉是孕育在虛無之中,因此找不到一個立身的基礎,產生其不斷懷疑現在一切,又渴望拋棄舊有一切的激烈手段。
如果茉世代的虛無象徵著傳統與當代的矛盾,那麼莉世代的徹底懷疑則是象徵社會階級彼此之間信任基礎的矛盾與崩解。如果因為傳統與現代的對立,藉以拋棄傳統所形成的虛無,是因為主體拋棄自身存在的根源而形成。那麼懷疑就是亟欲肯定自身的存在,進而導致否定所有外在的客觀存在。莉否定自身家庭的社會階級存在意義,卻也無法真正認同並且進入另一個社會階級的事實存在。
莉因為懷疑導致沒有安全感,因而始終懷疑丈夫對她的愛。顯然最徹底的懷疑將使人無法進入真實的存在關係之中,無法信任任何對象與確認真實的存在。莉無法生子,意謂主體在懷疑中無法孕育任何事物,而且最終將透過激烈的手段導致一切的毀滅(丈夫因為她的懷疑自殺,最終她也走上自殺一途。)
而茉在莉的丈夫出現中(叫錯名字)最終再度回復到虛無,茉的愛建立在虛無不真實的對象,從而再次造成了自身存在的隱沒(她要求莉的丈夫搬開床,再次將那個虛無的自我召喚出來)。虛無不意味無存在而是存在者在存在中晦暗不明,海德格:「向著存在者的存在未被拔除,然而卻斷了根。存在者並非完全晦蔽著,恰恰是:存在者雖屬被揭示同時又被偽裝,存在者雖然呈現,卻是以假象的樣式呈現。」
§花~由反抗虛無懷疑而來的盲目相信,最終到痛苦迎接真實的花開誕生
花是被懷疑收養的女兒,花的性格同充滿懷疑的茉相對立,充滿著不顧一切的信任,充滿著自負的確定性,擁有這樣的確定性意謂著主體具有堅強的意志力。在這樣的確定性中,因為懷疑而失去一切(父母自殺),為擺脫懷疑所造成的不確定性,而產生出相信一切的盲目堅持。突顯出主體若僅有確定性堅強的意志力,而無法透過理性的辨識,由此出發的選擇與認同,將陷入無法釐清對方真相的困境。這樣的確定性甚至接受了丈夫不斷背叛不真實的愛,這樣的確定性最終形成對於存在真實樣態的遮蔽。
如何由確定性再次開展出人生真實意義的開顯,在作者的鋪陳下,從祖母茉在生命結束之時,銷毀了虛無的畫刊開始展開。由此花兒開始面對真實,展開獨立孕育新生的過程,確定性始終必須在於肯定自身,在沒有任何外在男人或親人的依靠時,在求助無門的下雨街頭,透過那最痛苦的新生茉莉花終於開了……
最後花兒搬離家了,搬離那曾經歷對傳統的反抗、對虛無的掙扎、對懷疑的毀滅、對真實的背叛之後。理性與傳統,並不是相互對立的力量;理性只有以傳統力量作為中介,才能發揮作用,更積極地說,傳統反而會為認識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多種的可能性。在現代化的新家社區中,那最真實的回顧之中,擺脫了過往卻又包容了所有過往。【茉莉花開】影片正是透過三段差異的人生,進而開展從自我否定到肯定自身整體理解的視野,而這整體的理解正是透過這三段人生設定起來的差異中得到理解。 在一系列不斷檢視最初對至善認同並且詮釋的過程中,我總是一再返回到那個自己被看見的現實性,我在一系列直觀的回憶中重返回到這些過去的經驗之中。直觀的回憶具有我總是能夠如此不斷重複的特質,因此透過回溯中我具有一種掙脫有限而開放的無限性,因為如果沒有這種可能性,我就不會成為一個貞定並且不斷持續的存有者。
透過對實踐的反思人開始將自身置於世界之中,並且面對即將發生的任何經驗,產生能夠協調個人與世界之間的能力與作用。更且進而成為能夠具有純粹經由自己實現自己的對象的能力,正是透過在不斷的經驗反思中產生自我實踐的意志,而作為支配自身行為的規範,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逐漸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能夠得以確立。茉莉花開所展開的三個人生歷程意謂存有者如何達至至誠的領悟,真實的存在如何能夠真實無妄:「『誠』者,心之所信,理之所信,事之有實也。」至誠則能積而富有並且能夠動之以時而「大亨以正」,大亨能夠通乎幽明,通乎幽明則能順與信達到真實無妄的存在。因此真實無妄所開展的人生是一動態的生命歷程,透過這種方式超越並且成就其自身,並因此方式造就自身逐漸成為純粹的存在,而純粹的存在也就意指自身作為部份的個體的活動常則,與天理所意蘊世界整體構造組成的常則逐漸趨於同一。
§男人的隱喻~自身藉以存在的基礎
在茉-莉-花的三段愛情之中,出現了三個男人的角色,三個男人的角色或許有象徵意義,男人也就是女人藉以存在的基礎。
§ 茉(女)→虛無 製片(男)→虛無製造者 ◎辯證關係→消逝隱退
§ 莉(女)→懷疑 丈夫(男)→真實的對象 ◎辯證關係→毀滅死亡
§ 花(女)→確定 丈夫(男)→不真實的對象 ◎辯證關係→否定背叛
首先如果探究茉的虛無會形成建構在甚麼樣的依賴基礎之上?或者在這樣的依賴基礎形成之後強化了自身存在的虛無?顯然虛無產生的根源是來主體對於傳統的刻板嫌棄,對於時尚流行的盲目,對於偶像的崇拜,正是對於自我存在的徹底否定。那麼她尋求藉以存在的基礎也就是集當代、新潮與偶像融合為的製片。顯然在這樣自身異化的過程中,製片藉以滿足能使之成名,透過刊物的封面,她的獻身亦同自身被物化了。
進一步探究莉的懷疑形成建構在甚麼樣的依賴基礎之上?或者在這樣的依賴基礎形成之後如何強化了自身的懷疑?莉誕生於虛無之中,故其渴望外獲得自身真實的存在。而她所選擇的丈夫雖是真實可靠勤奮,但其自身終究無法擺脫虛無而懷疑一切擁有的真實,終於導致兩者皆步上滅亡。
【反思~對影片進行詮釋的可能性】
藝術仍然是對我們的歷史性此有來說決定性的真理的一種基本和必然的發生方式嗎?或者藝術根本不再是這種方式了?
海德格認為在藝術作品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真理」。它是在產生於作品的存在者的開闢場所之中形成的。對作品的注視,不是把人引向個別的體驗,而是使人移向於從從屬在作品中產生的真理。美是作為無蔽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美與真理並非比肩而立,當真理自行置入作品,美便能顯現出來。這種顯現—作為在作品中的真理的這一存有和作為作品真理自身就是美。因此透過藝術作品意蘊的真理,美依此而自行發生。
如何對藝術作品進行理解?或理解藝術作品如何可能?施萊爾馬赫對於理解的解釋,認為解釋就是一種把自身置於作者的整個創作中的活動,一種對一部著作撰寫的〝內在根據〞的把握一種對創作行為的模仿。對於藝術作品的理解總是要間接的涉及到隱藏在原文理的真理問題,並且要把這種真理揭示出來,事實上應該被理解是作為真理的思想,這樣詮釋藝術作品的活動才能夠保留,並且透過討論事物實際意義的積極性進而產生實際的發揮作用。
如此理解成為了對藝術作品或經典的再生產,一種對已認識的對象再進行認識。作品成為具有創作組織的“原始決定”(Keimentschluss),並且作為詮釋者進行重新創造的出發點。這種理解的方式不是一種共同的關於事物的思想,而是詮釋者自身的思想,而這種詮釋者的思想也就呈現出一種自由創造表達與表現。在這樣對於理解的詮釋觀點下,取消了詮釋者和作者之間的差別,使兩者都處於同一個層次。
因為應當被理解的東西並非原作者反思性的自我解釋而是原作者無意識的意見。所以創造某個作品的藝術家或許並不一定是這個作品的理想解釋者,高達美:「藝術家作為解釋者,並不比普通的接受者有更大的權威性。就他反思他自己的作品而言,他就是他自己的讀者。他作為反思者所具有的看法並不具有權威性。解釋的唯一標準就是它的作品的意蘊,及作品所意指的東西。」而這種觀點也導致了對於對象進行批判的要求。詮釋者能夠更深入考慮作者論述的東西,誰就可能進入還隱蔽著真理光芒的作品之中理解其中傳述的意蘊。
2008/12/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