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立己,達人

仁之體於理非其心之實然,但於心則又唯心之所思,乃因心之所願,極乎不可至之事,所以心皆有此境。故求入之方,即此誠有其理之心而極至其量,以證與天理同流,萬物一體之實,則仁可得而見。仁者,大公無私之理。天下之大,民物之眾,吉凶利病之情,皆所必有事。則有博施於民,不以近小自局,而能濟眾又皆有得其欲,則由其所發之周遍,知其所存之廣大,可謂仁乎?施者而欲博,故何有涯量。乃施而濟,濟而於眾無不能濟,而大道極乎變化,其大用則無方。


心與萬物相通者何幾?萬物之理,其在心者何也?一私不蔽之中其與物不隔,有感必通之際其於己皆真者,因應關於生生之理而發於不昧之中。則仁之為仁,其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皆於此不容不立、不容不達之情。乃己與人所同受於天幾之動,故非己有而人無有,是此己立己達,立人達人之同此一理,而非己之所私者。於己之欲立,而人之欲立者故在,不立人而固不可。於己之欲達,而人之欲達者故在,不達人而故不可。仁之為體固然理無間,則心無間,於事亦無間,保此而不失,則仁在己,而己無不仁。所患者,當己欲立、欲達之時,情封私蔽,而人之立達乃不著於心。


故求仁者於己欲立之際,能即取此欲立之心而譬之,因以見人之並生於天地之間,而不能自顧其生。則即此一念以求之,而於己欲立之時,立人之理乃能顯而不惑。於己欲達之時,能取此欲達之心而譬之,當亦如己之求以自遂其情理。則即此一念以求之,而己欲達之時,達人之理能具存於心而不昧。一情之起,即有一情之用;一念之發,即有一念之真;一理之在,即天下之理所自得,而仁之體可得而見。以此求仁以其方,自深切而著明,無念非欲,無欲非立達,譬之譬之,而此心不敢自逸。故仁者之仁,乃一實之理生於心,而非一心之想成乎理。因而能立之達之,事各盡其所可為,知仁之體,識仁之用,無終食之間可違。如此則四海之大,兆民之象,吉凶利病之無窮,待博濟之功用,且以實心循實理,而徐俟其成能,德盛化神之所為。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欲明道以待後,則不能不有所著。古人垂世立教之事,與今之成一家之言則有作者,昔人之所未有而自己創之則有述者。觀於古之人,有唯事於述而無所作者,且非不能作,而乃託之於述。於古信之,以為無可損益,而道固不容損益。因以信之,故知之深而志之篤,遂覺古之可好,而無以易之。因而今者參於理,確見古之不易,而果可信;求於心,實見古之無窮,而徇可好。是以所斟酌者,帝王之典,所祖述者,先聖之心。雖有見於天地民物之變,雖有得於潛世默通之理,不敢作而竊比於老彭。唯以所述者自明之,自行之,以待天下後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