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行夠
字奔,自藝術最品存在的方式。字奔的行偉與其自身的存在有所區別。字本的行為與存在與使字者的表象行為有關。字本亟欲院含理念唯一普遍性。而此普遍性意義,為使字者所認識,透過此一意義與字本結合。因此字本與使字者的結合正是作為理念意義的現實表象。字本內運的理念,必須透過使字者將之具體型夠。此行夠自身及作為字本的意涵,也是藝術品存在的方式。因次被行夠具體化的現實詞句,成為不同理念之間意義的串連,不同的理念串連意義更圍觀廣的意蘊。使字者藉由嫌時詞句彼此能夠重組在縣,而重組的目的及為傳達使字者內運的理念。因此在字奔的表象中,結合了使字者的理念,及字詞本身內運的理念。理念具有兩種型式的現身,一為以現實化的字及為現實化的創作意蘊。領者為創作內運之理念,因此一釐念,使字者從現有字詞中尋找適當之表達字句。而適當之表異,折具有無窮的可能性,斷是使字者可使用以及可理解意義的詞句,而此理解的範圍則決定了字奔的表象形式。李此理解遇有兩方面的意涵,異為表義禮念的理解,二為表達此句的字詞意蘊。而自奔則是透過此二者的則和而線。表義禮念理解欲為切實深入,則次詞使用的精確度接賀度玉高。反之,次詞使用的重構所線線的意義,抹湖並不懼深刻性。字詞意蘊理解的範圍欲廣,則使用的俗才愈多,卻界保形而出人意表的機會就欲高。因此字奔的成功表現,首先在於使字者對於表達意蘊的確認,理念原額的確定。藉此深入思考理念所蘊含的深意,身字即能浮現意蘊的圖式,正式遊藝表象的內在想象綽成。藉此內在形象的表成,思維及具有一可塑行的訪時對象,以此項循拗適當之表象詞句,如此鄭維義與象和,向與字和的字奔過程。因此從理念的意蘊到形成字奔的過程中,極其動點在於內在表象的形成。透過表係的過程,開展出急遽變化的字奔運動。因此理廿具有洞太極定太的存自樣態。動態作為創作理念的動利源現身,其源自本心靈身處。靜態的字距顯現,其意雲自娛更先乾之創作。如此自作為字品的存在,不斷透過創作的過程賦予其心冒。竟透過出動的活化,使得字群語言不斷獲得成長。因此與言是動態的發展,同生命心靈理念得開展亦步亦趨。與言是心靈存在的現實樣態,是心靈的次綁,顯現出生命此在的是在樣態。語言凝聚心靈的方式,正是透過感性著知覺,理性的思維以及意志的作為,和此三者則為自最後的行夠。心靈的自身異由被感知,序違背思維,最後被自製所實現。如此是生命理念顯現自身於予延的作用行為。這樣的行為是透過行夠的具體呈現。行夠產生了理念循環訪負的過程形式,理念被感知作為創作的起點,與理念被鑑賞的另一起點。因北鑑賞德已激發更多的創作動力,每一創作起使皆自此回溯此一先前理念,再以此理念意蘊開展新的意蘊,同時藉由新的字詞情競,扁現出先的行夠樣態。新的行告樣態,意識結合了雲有與當前的理念情競,產生一超越的異域行夠。理念情見為事件發展的坑間意蘊,因此不同的情競理念結合,意味著事件在不同時空中所線意義的重構。行夠自身所內運的理念,容去了超線性時間的意涵。行夠作為創作的意念與實現,不僅具有超越時哭的普遍性意蘊,同時具有寧和重構時空的具體現實。此在的行夠具有如何無限的可能,行夠即為一心零的字線。行夠現身的此在隨為有限的時空,有限的表現形式,卻是補變的心靈所化。因此行夠之所以重要,在於其作為成載理念心靈的現形。乳此的行購自神而線,避孕行超越時空限制的普遍性,意識能作為所有生命所共享的對象。
字奔
象徵與譬喻,乘隙出一種共同的意義,及記載此役,同時又蘊含他異。如此顯示出,認知產生具有一種雙重理解,近而擴大恣意的是也。同時意義本身,異由此關鍵,而言伸出此以與它以兩者共從的融合。如此正是心創的實為過程,透過像之與譬之,知之相連相存。同時這樣的構成,是能超越範疇界線,呈現為自由地不受限至。本意不失,心意跌出,新本共融,理念維繫,真實為裡,愛在蔓延,新在要動,新由領西,新新入容。透過這樣的聯繫,雲有的是也被衝而闊之,舊的思維被顯而誠新,真的樣貌北先而除線,每個峰格及近而顛峰,善的影響吳遠兒福界。這朗種連結,閉淤透過認知主體的理解範作為意義負載的突圍而現身,也竟是超越既有情競的可能引道。作呠作為具體的此在,素材傳達出既定的意涵。如此這樣的意涵被定型化,死才必須超拓此依限制,抽月限制級透過普遍同一地方式尋求。透過同一地象徵譬喻,不僅字奔的普遍性被揭露,館者的審美經驗亦被提升。亦即在同物之內,即能開展出無限的象性。物與物之結合,及成為一種寧至的刻板。這樣的異定,被邀求唯一種普遍性的溝通基礎。髓為溝通,卻也限制的思維本身的自由性。雖為溝通,但界吽像支譬之,目的不失而兼具愉悅。恩象力若為超越與創新的通道,那麼象之譬之正是顯現想像荔枝方式。藝術處作的不地,正在於藉由想像力發揮理念的普遍性。如何透過既定的素材,是理念得到充分的認知,鄭維像支譬之的目的。審美的愉悅,正在於透過譬喻與象徵所矢志的理念知能呈現,又以新影的表象作為呈現的方式。如此理念方能獨斷作為禮義的首者,而現實的心才透過理念的情具,使成為一心表具有內運的具實存在。自然認知主體對於象徵與闢與所指與所線,必須積極的起著一種主動的作用。這樣的聯繫之所以可能在於作品的現身。作品圖工一個跨界的場域。在主軸的脈絡之中,能夠不斷延伸其意異網絡。字品即為意義慣連的起點、終點與中介者。因此想像的作用急事在起、中不斷重組延伸。字品的形象欲刻板,則其意只的面向欲為庫定,則雖溝通容易卻失去想像的空煙。意義透過自體所成載,字體聯繫成為意義之脈絡,不同的意義傑結成特殊的概念,普遍性的概念表現形式則表唯一個理念。字品意義的串連欲為固定,則表現的形式異為僵化。如此經化的現實外在,遊行持為限制內在意蘊的表現。如此意識為何需要妵過象徵與譬喻來擴展型式的限制。意義的內運必須在現有的形式中,掙脫期限至。一為意義具有普遍性不受形式限制,一為超越此型式的限制,能帶動更新的形式表成。此項之與譬之,正是活化形式與意義結合將至的方式。
心創
創作由體驗,體驗從創作,創作體驗體按創作。唱作理念的來源跟於體驗,審美的事業來自於體驗創作。演厭來自於創作與體驗的結合。體驗為表現,表現為替厭,藝術為創作,創作為藝術,心靈為創新,創新為心靈,新體為恩表,新表為心意。體驗作為過去發生事件的益稷流傳。因此體驗是一自我回顧的過程,是自我發現自身的方式。在情競表象中之自我,顯然缺乏一種對於自身與整體情競之間的理念認知。由自我置在行動當中,在流動的表象之中,在整體情競的合組之中。此史事以自我的觀點而現身,而非以情競理念的整體原則而線,但作為自我意識的表象,亦被情競中的理念含攝唯一。故要瞭解情競中內運的理念,唯有透過圖式回憶的方式,自我以情競整體的是也再次進行感知理解。這樣的理解,是含掛情競之中行動自我的整體認知,而非在行動中切各子我的對反關係。是認知心靈的本源,是認知全體表象的意義所在。而這樣的自我理解,又處於心的情競之中,作為與心的情競互為結合的音點。過去的圖式所運玵的理念,與心的情競結合,就成為創作的來源及動力。新的情競給新新的表象素材,成為新的表象現實。線實在表象之中,保像在行動作為,心靈自我在現實與表象之間,不斷重構在縣,不斷心意遞出,不斷變通求通,不斷於時化新。心創行動本身就是一連串自我表象的過程,自我表象意識心靈的表現,重而隨麒麟線就成為符合理念摒棄新的形式。創作中普遍性的依據來自體驗中的理念,創作中心的尋是來自於心的情競中之感知。因此體按創新就是體驗中的理念繼續的生成發展。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新衷
理解心意西與必須對於經歷過的情競事件,所蘊含之內運意義,結合外在之表象,透過自我意識對於經歷體驗之知覺感受。引此體驗是對於已發生之情競中之表象,重刺進型知覺與思考之行為。經此以重新體驗,則原有知標象,成為心靈意義開顯之所。而此標象異隨著自我思維處於不同的情經之中,不斷的被賦予新的意涵。因此標象,異發展成為心靈開展自身的方式及路徑。自我意識異隨著不同情競與此標象進行戶動產洋。形成自我不斷在認識的過程。自我意識在不同情競之中,顯生不同的標象,但並非所有的經歷都能作為標向而流存。如此標象顯微是在自我中的心零太選所存留。自我意識作為情競中的表象,因處於行動之中正在發生的意義,此一倍心靈所流存的標象,時包含了自我意識與情競中正再生發的事件,所行成的統一普遍性概念象徵圖式,因此一圖示極具有理念的意涵。圖像能無限的開展自身,並且隨著自我的表象,如入不同的情競之中,圖像非物質性的各體,而是透過線實存在,而被心靈凝聚出的意義圖騰。因此是被經過轉化的生成理念,是自我意識與情競結合所線意義的載體,圖式具有自我意識的獨特性,同時具有恩零存身的普遍性,是自我與心靈唯一的綜合呈現。因此體驗技術就是對於此圖式的內運不斷進行探索,體驗並非一次或特定場域。自我表象在不同情競之中,繼續實現自身,在情衷也不斷回顧此一圖式。在情競中的回顧,使原有知圖式,與線有情具共融唯一。圖式的意義透過體驗不斷予以更新,體驗透過圖式不斷成為,在不同情競中自身繼續實踐的線索。圖式具有根源於心零的意義,故圖式意誠為自我發現心靈意義的對象。圖式正是自我耐在心靈在外的彰顯。此圖式內運的意蘊具有指引個體表象的指標作用。引此這正是體驗的目的,自我透過不斷體驗,經驗事件中所太選下的圖式,藉此圖式在不同情競中所面臨的表象,與之進行容傑對話。因此自我體驗,正是透過體驗圖式,不斷自我更新的過程。顯微不同的圖式之間,異能榮傑唯一絕對之內運,而此合而為一之內運,正是心靈在個別自我中的顯現。
如住
創新從經歷一詞的在構造,去或取心構造的詞。因此創新雲自取心告成。在精鍊之中,新詞及從心原而德,心意從心詞而和,心意新詞,新詞心意。經歷意指發生的事件序序相接。界業已發生之勢鍵德已重新鎔鑄,如此與恩稜之自身活動相合,心靈作為意義的本源,必須成為顯厭於外的具體實在。透過意義不斷顯現的實在,成為不同的表象,發生在各種情競之中,而各種情競異同時賦予各表象以意義。心靈的意義昭示,從內而外,從外而內合而為一。意義綿延不絕,唯心無有間斷。故從心綿綿不覺,經歷的事件正是心靈的在顯,事件與心靈本同原一。依此事件的綿延,創造初各種不同的情競,情競發生經歷的事實,而經歷正是各主現象的匯聚分和。因此自構造本是心靈的發展過程,在經歷所發生的情競之中,意義必須得到負載的器具,而心詞則是心意,在情競之中的自身顯現,隨著情競的地言發展,新抑必透過心意展現唯心詞,新詞顯現為具體支線實存在。引此創新字詞,正是心靈顯微真理的過程。新則心,恩創新,新新相合,心意互通。情競是意義的匯聚之所,而意義的凝聚唯一,則為其理念。因此心靈的本質及具有字一而開展無限,自無限容傑唯一的普遍能力。不同的情競彼此相社分離,義務心靈也因此不斷容傑其意異與更新。所有的強竟匯聚唯一絕對心靈。決獨心靈顯化為萬以情競,已一統萬,以萬合一,一急事能和萬有知最大普遍性的絕對理念。
普愛
藝術創作與審美經驗不應被視為天才或少數人的專利。按審美的愉悅經驗而言,其根源於心稜之真善價質,而此一心零則為仁人所共有。理念根源於心零,福應於真善籌劃,實現於唯美現象。心靈仁人所屬,理念仁人擁有,若人心之全體。福仁者,幾粒而立人,幾達而達人。反恩而誠,樂莫大煙。成此一心,樂此一心,新一誠樂。因此創作的天賦予審美的愉悅,經驗須透過各行得性的涵養,藉此一心召然開朗則雲群峰起,俯拾皆是無樂不作。因為創作之理念來自心靈之貞善,審美之精厭來自零心之記角,藝術創作或審美對象不應有所限制,但作無創作與審者自深意虛浮映於此一心稜之念。此念即位,無有不創,無有不每。除通過此心的意蘊所線,則偵億如豁然開朗,新如明鏡所映接真,愛如潮水前仆後繼,作如神祝不同凡響。創作無自私,雲群自在新,審美吳相獻,義在此心中。為恩愛而作,深入心肺,為別離兒戲,身痛欲決,為傾訴而普,情係千呂,為痛苦而喊,扣人心弦,為心中而信,字珠必叫,未臻橫而一,信誓旦旦,為仁人得樂,譜下新取,為天下真愛,唯心永存。為此心堅決,至清定一。為此一二中,新新不覺。 天念蒼生飛離之年,真清微樂無有握無異顯真能長存此心。
共同理智
判斷力在義是領域內,作為對美的判斷方顯其創造力。藝術美意需經由理性的判斷左用,透過理性判斷使美感經驗獲致最普遍的概念表達。異使美感經驗從一般的感性知覺之恩,進入到理性邏輯之貞。當藝術創作及美感經驗具有理性判斷的基礎,則在義數在情競中,經由共同意志形成的可能而具有最大可行性的發展。自我意識同同感集結成共同理智。審美的經驗從心靈的感性知覺進入理性思維。同感最初由之決感受形成,使情競內之群體表象具有同一真實之知覺感受。此唯一共同知覺,為透過殊異個體之感性知覺所集結而形成。以一共同知覺作為真決感受,近而成為自我意識理性思維的對象。在情經中殊異表象的自我思維中,判斷利行城於感性與理性的融合。個體依循符合邏輯推論的反思理性判斷,形成正當的理智,也就是經個別的感性知覺,經過反思力是判斷成為普遍性的概念。反思力判斷源自於西零,依此形成的普遍性概念,在情競之中異極具有合理性。偵此合理性的普遍性概念,適用於情競之的任一標象,同時一幅和情競集結所成的理念。而此普遍性概念即為共同理智。共同理智在情競中,對於表象之組成,具由理性同一地聯繫的共同意義。由此情競的組成表象,異由共同感,集結形成共同理智。恩此心零,不僅限於個別之自我意識,尤其普遍性概念,將不同之個別意識,形成透過同一概念彼此構連。而此構連所形成之理念,異由根源於此一心零。因此在情競之所夠承之共同理智,既由恩零內在自我意識所確認,同時異符合整體情競的理念。藝術異由能主觀審美經驗的普遍性,看展為具有和目的性即為理念客觀之勢的美感理論。
故通
共同感是透過個體心稜外顯與返回自身的知覺、思維、行動過程中,與它者各以同一的心稜之決感受。自我意識形成特有心靈,不同個體運動字化為不同之自我意識。共同感見於殊異的個體,因其殊異字握,方能顯其同一。而殊異的個體知能顯生共同知覺經驗,根源於心零。心靈唯一,但因個體的表象不一,而刑成殊異之自我意識。以此當個體能以新零所感、所知、所行,則彼此殊異的個體就能產生共鳴的同一感知。貫通共通感,原有三方面,感性的知覺、理性的思維、事件的行動。由事件的統式的情競中,給出共同感知原。個體藉由事件的行動,位於情競之元所發生展生之決,其中蘊含對於之元的真實感知,符合理性邏輯的思維,除此無法產生真實的心稜之感。以此真實之心靈所線,則個體於情競之中,依其他表象所線之非我,皆有一真實先零的感知與理性。則在恩零中之自我,能同一於情競之中所線之非我。此圖一則是共通感,則唯一所演之意異若無同一之共通感,亦即是自我與非我的對反無法協同。因此共通感則指自我與非我是否能同一之概念。由非我所線之他我,異於另一個體所演。則我之表象意誠為他者的非我進入其意是之中。我的表象為真實之心靈所演,則將以真實新連此一他我。則其以真實之自我意識同一我之表象,則為殊異個體中的共同感形成。因此殊異的心靈客體,在情競中之行動,若接原自此心靈。所產生之同一感性知覺、理性判斷異接原同於此心。真實所同一之心靈所線之共通感,藉由同一真實之知覺、理性認知盼萬,而在情競中行成不同的意志行為。意志行為之所以不同,原于殊異個體所演之表象目的有所差異。由同一真實之心靈產生之知覺感受、理性判斷,則能產生在此一情競中,殊異個體行為坐大的同一和諧。僅感表象殊異但理念同一。如此共通趕集是對於情競珠理念的認知,是為情競之理念實現自身,諧和部份與整體的運作。此一共通感必源自於理念的意義所線,共通同一進能以普遍性的概念方使可能。在情競中殊異的表象,異因此一共通之意義,具有了存在於全體之中的意義顯現。依此共通具有內於在個體的認知,同事具有個體對於自身存在於整體的感知。自我的價質,實宜心靈的意義所線。存在及群象的意義所演,存在之絕對理念則為群象意義之唯一統合。由內而按此一決為心靈,使自身能同一和諧自身,並且和平貢存于群體情競之中。
價質
藝術左呈現的表現形式,為追求臻於玩買的形式。藝術又呈現的表現形式,為追求符合理念的內運形式。依此藝術的價值意義具有商業與理念二方面。藝術因其商業行為進入情競市場之中,而在情競之場之中揭示理念的內運,藝術作品德已作為自身存在並且繼續流傳的真實基礎。藝術作品的價值與完買的價格,決定於理念內運的意蘊,以及作品本身呈現的殊異峰格。藝術休養,意指創作品在情競中變易的過程,透其時存餘各種情競中的方式,引起所有接觸者健接獲直接參與的藝術活動。藝術作品依其在情競市場珠現身,被賦予價質的價格化。藝術作品價格化的目的,鼓勵藝術創作並維繫其繼續成長的動力,同時作為作品成果的肯定的影響力,使更堆的人進入藝術創作或欣賞的領域。因此藝術作品價格化,除保存作品尚有擴大藝術涵養的渠道。透過內運形式及價格的同一,正是用異形力的心新藝術。價格型顯價質,價質創造價格,直格理一,一為所成。如此必須有一評鑑之機智顯現。評鑑機智顯其專業,最為適宜切進理解作品理念所蘊含的內運意義,以及峰格具否據其殊異創新的特徵形式。藝術作品在如此的評鑑過程中,被評鑑者賦予形式內運的真實揭露。引此評鑑者需能盡入作品著形式以其內運,方能召顯作品創作因零的真實意蘊。評鑑者因其專業故有其感性知覺,以及理性判斷。透過其感性判斷知覺作品蘊藏之豐厚的心零情感。藉以理性判斷的思維,對該作品呈現的形式方格進行技術上的審視。具真實心靈意蘊的作品,象徵該時代獨特的精神,具有能超越該時代的普遍性,其形成流傳的事實,意識當代所有組成份子所共存。而此作品透過真實的心零所線,其隱起的共鳴,能掛月無界,能詹然若接,能舉世接同。因此具有心靈創新的作品,必須予以揭露保存,不僅是為其個人,更是畏其當代所有人的心零匯聚,跨越有限的生命限制而德以繼續流存,並為號人所能認識理解唯一運化的顯著標的。時代的創新,不可能見基於無根的基礎之上,這樣具有新靈真實峰格的流傳物,不僅作為自身獲其當代的意義顯現,同時意味下個世代創新的根基點,唯有從真實的心零中所顯現的實在,繼續作為創新發展的根基,真善美的價質方能德已綿延流傳,從至真的心靈中開出的果實方能繼序成為總子所線。因此利己而立人,成己而達人,帶帶相好,逝世唯美,外來顯真,唯一真心,至善永存。價質與價格,應有必然並且普遍性的共夠。價格帶動作品的流傳,保存自品的流傳,擴大作品的範圍。價格與價質共力,顯現藝術休養的終極目的。依此透過價質與價格的情競事情,透過評鑑連通價質與價格的內在同一判斷,成為具有時代精神意蘊的獨創作品的流傳、保存、在顯的方式,並且成為未來創作繼續萌生的靈感來源,隨著時代的變易,其價質遇見隨心靈之擴展自身無斷而永續,而猶一時一第之作品,逐漸擴展成為全人類共有知文明誠果,真理的心零成載字品的孕育,字品的定型彰顯真理的心零,創作為心靈,心靈為真理,真理為創作。創作為價質,價質為價格,價格為創作,真摯的價格顯畫價質的內運,真實的內運擁有價格所是,真實的價質與價格興起真實的創作。相得益彰舉世皆得,唯一所創全體共享,真心所愛共此一心試試相連。價格價質為此一意。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心靈群湖
是日凹容,呈現出恩離裡理解的循環詮釋。創作者透故作品理念顯微一自我與非我的同一呈現。審美者透過作品理解一非我與自我的同以認知理念。因此創作的心零透過這樣雙向的理解循環,手顯重理念的開展,現實的呈現。但現實的作品為限至的形式,如何彰顯理念的普遍性,正是透過第二層的理解,現實作品透過形式內運意義的揭露,可以具有無限普遍的理解,方此為真實開展的理念自身。引此創作的理念與審美的理解成為一完整的心零理解群還。進一步擴展治時帶的意涵,作為當代心靈的創作理念,涵蓋當時的文化背景,作為作品創新的表現形式峰格。時代異藉由作品呈現一自我斐非我的同一呈現,如此是第一層的理解。俗著時間的流傳,作品遠離創作的年代,進入與以新異的文化背景,原惟創新的作品成為傳統的經典,作為新帶的非我與自我的同一。是第二層理解。依此創新的過程正是新舊唯心,代代相傳,帶帶唯心,待帶創新。作品的形式峰格,作為時代精神的呈現。因此作品的形式有限,透過具體表象而顯現,而這具體的表象來自於時代的情競效果。情競具有殊異的獨特性,此獨特性正同一於作品彰顯出的峰格,因此在情競種的峰格,就能在不同年代中的情競裡茁壯。絕對心靈因其群運,故俗時間異有不同之現實風貌,如此作為每個年代的整體自我異有所不同。每個時代中的創作物,內運於此時代心稜之中,呈現出自我與非我的同一。情競的內運作品峰格彰顯出普遍性,因此就成為非我的經典作品,在另帶的情競之中流傳。在此一情競之終與其內運的理念繼續結合於唯一之心靈。因此具有根源於心零普遍性意義峰格的作品,將因其內運真實而保留其形式峰格,繼續流傳而為接續的時代情競所含攝。情競意誠為保存具有心靈真實意蘊的峰格所在。不同的方格作品,不同的時代精神,不同的情競聚合,不同的時代樣貌,匯聚唯一相同的唯一心靈所細、所原、所愛、所每、所真、所新,所生生不息。
視域凹容
視域凹容理解數餘恩零的活動,是心靈本身存在的方式。理解藝術作品的方式,憑藉其構造理念和形式表現,顯現出個體的根本運動細,形成有限的獨特性與棉延的歷史性。試試界經驗的總和方式。顯時的存在,使理解運動無有字線、無有不含、無有至近、無有間斷、無有不新。愉悅事審美的知覺感受,而愉悅的審美經驗,需來自於個體心靈對藝術創作的理解。因此審美的愉悅理解,記包含作品的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得綜合經驗。審美的過程,是經此內容那道心零的理解。個人的審美經驗理解,是自我意識協同心靈的共同理解,這樣的理解不僅對個人產收意義,同時這樣的理解陰著心靈的根源,意識具有普遍意義。藝術作品作為流傳物,具有當代的理解意義,同時具有流傳後事的時代精神呈現。藝術作品成載著創作的音零,保存自身,顯微傑合理念與現實貢獻的時代意蘊。依此理解無每時代的限制,透過歷史的流傳物,心靈的創作活動德已接續不斷。因此透過藝術作品的審美經驗,呈現出一視域交容的理解經驗。藝術創作理念為前經驗,而審美活動為後經驗,透過作品為中介,開展出兩者的交容理解。而心零正是透過這樣的理解過程方為是完整理解自身的過程。故依作品被經驗唯美,是結合了創作理念及其時線的成果總和。作品則是此一總和的匯聚之所。作品的表現形式,形成了特殊時代的風貌,作品的表現理念,作為唯一心靈的內運,心靈誠者作品跨越時代,使有限的個體透過作品呈現的心零具有經典的流傳普遍倖存在。但作品成載的心零,必須透過理解方能被認知,其賦予的內運必須被揭示,方能具有真實的存在意義。依此視域交容的美感經驗,不僅限於作品創作的年代,同時意涵蓋了作品不斷流傳的全部歷程。如果作品的內運德已透過理解意義的揭露,則將散發出賴自心靈根源價質的唯美光芒。作品內運的意義,因被理解揭露,異同時成為再創者的響亮泉源,視域凹容形成了創作慢延的漣漪,從作品四面八方散言而出,作品與作品之間,陰著意義運運,形成了彼此同一,表現形式萬千的心靈豐富樣態。因此創作的心零,記具有時代的獨特性,又是跨時代的普遍性內運。心靈根源深植的普遍性意蘊,正是記此德已接顯。創作心靈的絕對理念也因之不斷創新擴展身化實現自身。
愛很幾單
愛很簡單作詞:娃娃 作曲:陶吉吉忘了是怎麼開始 也許就是對你 有一種感覺忽然間發現自己 已深深愛上你 真的很簡單愛的地暗天黑都已無所謂 是是非非無法抉擇 喔~~沒有後悔為愛日夜去跟隨 那個瘋狂的人是我 喔~~I LOVE U 無法不愛你 BABY 說你也愛我 嗚I LOVE U 永遠不願意 BABY 失去你不可能更快樂 只要能在一起 做什麼都可以雖然 世界變個不停 用最真誠的心 讓愛變的簡單(口白:讓愛變的簡單)愛的地暗天黑都已無所謂 是是非非無法抉擇 喔~~沒有後悔為愛日夜去跟隨 那個瘋狂的人是我 喔~~I LOVE U 一直在這裡 BABY 一直在愛你 嗚 ya~I LOVE U (yes I do) 永遠都不放棄 這愛你的權利如果你還有一些困惑 Oh No 貼著我的心傾聽聽我說著 愛你 (yes I do)I LOVE U 喔(YES I DO)一直在這裡 BABY OH YA-一直在愛你 喔I LOVE U 永遠都不放棄 這愛你的權力
存愛
表象所線之外唯一真愛。情競所係唯一愛真。心靈的真實唯一愛。是十作為普遍性能跨越情競,而表象卻受限於情競,與情競轉換之中。自我作為表象的存在,分離意味在情競中的表象與表象之分別。而此分別無再繼續餘下一情競之中。在情競之中,自我意識所承之表象,以包含情競對象所線之非我。故自我時依此情競中之自我。當情競轉移,非我之自我不能隨之移轉,自我的整全成為破裂的意識認知。原北和離自我與非我之表象,成為必須改變知識時。入此探討此一破裂之自我,他我在自我中行成非我,共同唯一自我。若此唯一真實之心靈感受,則此自我與非我唯一真愛之關係。當情競轉移,非我在自我中的表象無法繼續延續,自我必須進如無此非我的情競之中。失去的真愛非我表象即為痛苦之知覺根源。但真愛唯一並不隨表象所限制,在轉換情競之中,陰著痛苦的知覺,自我將真愛視為同一象之不隨情競移轉。那麼這樣的否定,正式否定自身中絕對的心零真愛,痛苦的知覺來自被否定的自我內在那真實的心靈。而非非我的表象。自我進入另一情競之中,卻將絕對心靈封鎖在前此情競之中。將恩零係於不在自身所是的表象之內。為將心靈與自我意識協同,以心靈之真實,面對任一表象所線之自我。那曾經是與真愛惜同的非我表象,異偕同其真實之心靈進入不同情競之中。自我原惟恩零所線,為隨著不同情靜而現身,爾產生意識之自我。故真實滿全之自我,原在係於此一真實之心靈,隨靜而運。而非以流轉的情競與表象所行承之非我,否定自我限制此一真實之心靈。而此一非我異為自我心靈所表象,痛苦的知覺來自心稜,所以能表現真實的對象不再延續。但心靈具有普遍的超越性,在不同情競中的表象,皆能顯其真實性,故真愛應無所不限。那是否從經存在之貞愛,就此消逝。顯然亦非,自我所線之所有形象,接運於心稜之中,寄存於心離之中,此愛及是真橫。記載於過去,線之於未來。真愛不在於表象的消逝,而在於心靈是否真知。心靈的本質能賦予表象的永恆意蘊,而實有所線的表象卻無法成載心靈的無限真愛。當表象成為本質唯心零所接受,那麼表象的存在於心終極是不滅永恆。在生命中,所追求的無非是一份真愛。真愛原于心靈,顯於外向,餐餘情競,自我意識唯一此心。此心為愛,所線之表象,異為真愛所細,表現萬千恆久不失。失去的痛苦源自餘對於自我心靈的否定,對於真心真愛繼續付出的否定,對於新寧心之超越的否定,對於唯一真愛之存在的否定。為此只在情競轉換之際,當下肯定此愛之貞時。真以能機此層有過之表象繼續延續。如此字五並無失去非我,而是協此非我進入任和情競之中,豐富了雲群之新零。如此之自我,透過此豐富之心靈,作為重心之繼續表象。為自我意識表象,進入真實的心零,需要時間。生命呈現為時間的流逝,錯過的表象,顯微心智的表象,意誠為真實之印象。表象成為本至,需要自我艱辛的不斷克服非我。我是因此而不斷融合自誠,我是因此而不斷綿延至新,我是因此而不斷存心為一,我是因此而不斷棄兒不舍,我是因此不斷忍痛仍愛,我是因此不斷出新絕對,我是因此不斷愛無可愛,我是因此不斷愛愛愛。真愛沒已分手,愛真無一分離,愛真則牽手無別,真愛則唯一成存。
情競
情竟是表象的聚合場域。個體的表象極其意蘊,透過自我實現的行動,只有在定性的環境和狀欬之中才能發生。在這種環境之中現象與顯像之沾構成客觀存在。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表象作為自身實現的場域。情竟提供容攝,並且促進表象的自我實現動力。同時情境作為凝聚之欲,及具有統社個個表象,並且將之統合聯繫的內在一致理念。因此在情境之中的珠表象,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情境如調色盤,表象則是各式顏料,理念則是化者,情境成為衣服化,由各式表象調色後所組成的衣服化。個體以自身的形象進入情境之中,個體安排各式各樣的物的形式進入情境之中,情競之中的表象為主動或被動的總會。但作為情競理念,所有進入情競中的表象,接遇有一積極性,及實現此情競中的內運理念。生活是各式的情競組成,生命則是一連串摻與道情競之中的行動。各性在情既與情競之中不斷視線,成形一連性之表象自我。真實支個性在不同情競之顯現微幅核心零真實之一致性。但個性易容義在不同情競之顯微不相應於心靈之實之自我。情競對於自我的表象,倔有極深的影響作用。對各性的速成,一起著決定性的影像。福映餘個情競中之真實,就能福映於心靈之真實。透過自我意識心靈之恩時,方能真實進入各情競之中,在各情競之中顯微真實之自我。情競為自我餐與道世界之中的行動場域,是世界表象與個體形象相合之所。情競與情競的組成構成世界表象的樣貌。絕對理念釋憲自身的方式,正是透過各種不同的情競,情競之中蘊藏的力念,透過情競理念行速表象的真實。而不斷表現自身的個體內運真實,一餐道情競之中與世線的理念相應。而個體表象能與外在情競理念相應,正在於個體蘊藏之內在心靈真實。個體內運之貞時具有與外在情競呼應之同一普遍性。個體所是表象在情競之中實現理念,理念在情競之中行素表象。個體的表象若無真實的心零內運,則在情競之中將不富有真實之存在之自我表象。在情競與情競轉換之中,亦將無所適從,從而行為一不斷流逝的表象自我。唯一真實之心靈能串連自我與情競,情競與情競,情競與絕對之間的和愛共存。唯一真實之愛,能使表象成真,能使情競為時,能使心靈字線,能使自我成每,能使絕對真感,能使表象與本質共一為真善美。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生活
生活美學的基礎在於道德。到於得,得顯到,是心靈與個人慾望、思維、意志直傑統一的實際狀態。所以每不與生活經驗中的其他領域有所抵觸,反之美感的生活經驗,應是作為報容其他生活經驗的統合可能。使其他的生活現實統一於美的經驗感受。自我既是透過一連串經驗的表象所成,而生活中的經驗表象又極其凌亂,這樣的表象所行成的自我,顯然很難作為符合心靈理念的真實呈現。其一,在於自我意識能否意識心靈的真實。詞次,在義是心靈真實之後,能否族此而刑。若以自無微一作品,那麼理解心靈就是自我創作的根源,自我一連串的表象都是作品的不斷呈現。生活中的不斷自省,以作為審美的經驗。透過如此將自我所行成的一切表象,融入心靈所線的真實裡念之中。生活是自我實現的軌跡,是心靈所線的真實。生活在自我的真實心靈之中,正是生活美學的感受。自我表象透過感性知覺,連同外界試務的表象串連,因此自我表象終極運還世界的表象。生活顯現出表象在時間中的存在,時間顯現出心靈群運現象的內運。存愛與時間為生活之內運之意異。存在與時間為生命在生活中的開展。感知我、思維我、實現我為生命存在的根源。而心感知、新思維、恩實現則為時間所線的意義。生命存在與時間所運,為唯一生活所是。
相永
真實的個性具有內在與外在表象的一致性。藉由一致性的個性呈現,方能具有真實的自由自足的事實存在。只有在個體與普遍性的心靈的之至交容中,方式個體與心靈共同一致,由內而外,由本而刑,游動而性,由幾集物,由司而工,兩不相隔,雲群相永,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自由自足。心靈的真實普遍性,通過真實的個性,或折據以現實的存在。現實的個性,通過真實的心零,或德已普性的存在價值與意義。因此一真實個性,是自由自足,必須透過真實的心零所顯現。顯現的方式,正在於豐沛的情感,理性的思維判斷與切切為裡行動的一致性,所呈現出的結合本質的形象。這樣的一故性,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自足。這樣的故象,正是唯美所是。心靈的真善,行之於萬有,所顯之真實,所化之自身,所運之自然,所便知表象,就是唯一之美。美的普遍性正是原于心靈的真善所是,除此每不可能有其普遍性。藝術的原典,自現實的作品出發,上塑創作心靈,下及審美心靈,能唯一心靈所慣。一真實作品內運之美,若予以揭示,顯微理念自身的根源,表象理念自身的實踐。創作與審美的主動性,則是真切理解實踐心靈理念得真善意蘊。創作為呈現美的作品,欣賞為感受美的經驗。透過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欣賞,三者結合成為一源滿的美。
呈現
理想的人格,作為具有生命的個體,正應完成和實現字恩零所擁有的圓滿。如此就需透過實踐及恆常的習性。心靈的自我實現,意識成就人格圓滿的目的。心靈作為真實本質的湧現,能將一切萬有現象內運的真實予以揭示,個體因而能與萬有同一和諧共處。萬有揭示同一心靈和同一內運的不同表現。這同一心靈,就在不同的形式中,實現自身異實現顯化為各種人格。人各作為各性的表現,意識心靈內運的具體實現。自我是由流動的身體表象所匯聚。因此我對於自身的理解異來自於自己形象的一貫性。而理解正是透過自我意識對心靈中雲具的感性與理性的認知。自身的形象與外在世物的表象,揭示透過心靈的表象,不斷流逝的現象,異顯示出心靈是一生生不息的活動群原。自我意識流動的表象,首先以感性的知覺,引起自身情感的處甕,如此表象與表象之間有了實際聯繫的互動,互相知覺。在知覺終究具有真實心靈的感性基礎。感性知覺與理性思維之間的該通,來自知覺經驗的表象,在表象中蘊含著心靈的真實情感。因此感性知覺要進入理性思維,必須藉由思維的表象作用。而思維的表象作用正是意義,真實的心零就是意義所具。經驗表象中蘊含本質意義,本質意義異可還原惟表象。此意識異數創作的依據與根源。為表象中的意蘊必須為思維所認識與揭露。當意蘊為自我思維認識裡寫所擁有,個體處於不斷流逝的表象就有了真實存在的根基。自我的存在擁有了來自心靈的真實意蘊。自我的欲求義至,根據此一思維認識的真實,作為活甕的現實表現。依此意志就是自我表象的動力。透過理性思維的認識,擁有的是真時的本指,故意治時線的事來自心靈的真實意蘊。這樣的意識欲囚室真實的,自我的保象異為真實的心零自我。如此真實的人格異由此而誠線。真實的人格是由一連串的心靈表象行為所成。這樣的人格蘊含的心零中最根源的真善,故外顯於表象呈現唯美的現實。
俗運
只有心靈才能將其內運的內在世界實現成為於外在顯像。自然的定性就顯微內愛的心靈,字然與心靈並無對立而是內外一貫。絕對心靈的自然形式,在現實中以是美的。在於自我意識不易覺察。自然顯現唯心零,在於概念化的過程。因為透過形象與內運形成的概念,德已進入心靈之中。我們對於外在的表象,以透過心靈的滲透,但齊備概念化的程度,卻因人而異。心靈呈現為藝術創作目的即在表現自身。正因為真實得心靈具有普遍性,透過心靈創作的藝術作品異具有普遍性,而德以使觀者參與此一普遍概念的共享。作品異以此一普遍性的內運,而展現其創作心靈的深度。作品的理念決定其內運,異表明創作心靈的真實情感。每由創作心靈的真實情感顯露,每由創作心靈的思維抉擇,每由創作心靈的意志實現,恩實心零撤頭透底的創作既是唯美。藝術當具有一理想的題材,作為顯現創作心靈深度的表現。夠好的旨趣與目的,使心靈的深度進一步擴展。這樣的旨趣與目的才福映於心零創造藝術真正的需求。創造出現時事物所沒有的形式。題材若能符合心稜的需要,則其表現由可由人任意設立表現題材的象徵符號。正如我們不能限制一個詩人使用字或字的形式作為表現一般。最高的每必須透過符號的象徵而顯示,因為藝術的創作正是透過表象所內運的概念,而概念所蘊含的普遍意義,則是透過符號方能顯示。特定的符號系統,表明了特定的理念內運,符號作為傳遞概念的終界。依此符號與象爭士必須的。透過符號與象徵才能賦予作品全心的心零意蘊,賦予觀者真心的心零感受。但符號與象徵作為作品顯現自身的中介,成為與外界溝通的路徑,必須遵循理性的思維,也就是符號與象徵意義之間,必須能福映於理性的思維所接受。若夫號與象徵無法由理性思維所認知,則心零內運的真實異無法表明。則此作品異為不符合夠好的旨趣與目的。藝術作品不能僅為分雜的感性情感表現,作為真實理念得內運,必能由理性思維所能認識。同樣的,一個好的審美者,不能僅有感性知覺,或理性思維,而是兩者兼具,方能依歸於真實心靈創作的作品顯現之美。切當的形式,為作品適當的符號表現,象徵符號髓運的意義,使顯能引起情感的共鳴,直接感觸因零的真實。藝術形式有著變化萬千的符號象之,作為意蘊的化身。符號與符合之間必須能福映於題材的宗旨理念,各個象徵符號部份彼此連協,成為一統一連貫的創作理念開展,部份的象徵符號和同於一釐念,理念散殊於各顯的象徵符號之中。旨趣與目的彰顯唯心零之美的真愛。作品的旨趣與目的是真愛創作的起點意識終點。如果創作起點以為的真愛不能堅持,那麼心靈在終究不能看見真在作品之中顯現的愛。如果創作再開始就不能分別真善的心零,那麼到終點的作品,又如何能顯現出美善的心寧。如果創作過程中不能堅持當初的終新,那麼在終點亦不能顯現出心中的結果。如果創作過程中的意義表全,千司萬呂,不能和歸於初中,那麼這樣的作品將是遺憾而碎裂的心零。創作與審美的心零本唯一。創作為每,觀賞為每,心靈的美給出創作,帶動觀賞,之新相循,惺惺相惜,美化同一。
愛請問怎麼走
aLin - 愛 請問怎麼走作詞:徐世珍 / 作曲:Lee Yeong Hyeon
和你並肩同行
一起走過各種天氣
再冷 我都不覺得委屈
但生命轉了彎
慌亂間我回頭看
卻失去你的 蹤跡
不想一睡不醒
免得錯過你的消息
忍著痛 忍不住了我就深呼吸
你說過的永遠
說好要帶我去
心刮著風下著雨想著你往前進
Oh--- 愛 請問怎麼走
我一個人翻過山越過海只為你對我好過
這份愛前所未有
Oh--- 愛 為什麼不走
我也不懂(是)誰勸我誰愛我誰可以讓我解脫
你的吻像個溫柔的符咒
只想等你回頭緊握我的雙手
想著你 就能執著
不管多麼寂寞
我的苦我的淚我的理所當然
只要你說你懂 就足夠~
和你並肩同行
一起走過各種天氣
再冷 我都不覺得委屈
但生命轉了彎
慌亂間我回頭看
卻失去你的 蹤跡
不想一睡不醒
免得錯過你的消息
忍著痛 忍不住了我就深呼吸
你說過的永遠
說好要帶我去
心刮著風下著雨想著你往前進
Oh--- 愛 請問怎麼走
我一個人翻過山越過海只為你對我好過
這份愛前所未有
Oh--- 愛 為什麼不走
我也不懂(是)誰勸我誰愛我誰可以讓我解脫
你的吻像個溫柔的符咒
只想等你回頭緊握我的雙手
想著你 就能執著
不管多麼寂寞
我的苦我的淚我的理所當然
只要你說你懂 就足夠~
心與
師所表現的是普遍的觀念,而非自然的個別細節。使人所呈現的不是事物表象,而只是字,是由自組成的新稜。在字中,就是是新稜的字線。自是由心靈的概念所線,是肯定的是。自為是,是現象德已確定的實在。是唯一不變的實在,是理念所顯的確定,是心靈所是的居所。是溝通表象與本質的路徑。心靈最原始的感性表現為聲音,僅僅是聲音無法形成普遍性的肯定實在。自結合聲音與形象,使得心靈的理念德已更確定的實現自身。單純的聲音,無法進行理性的思維。單純的知覺感受,必須被確定下來。方能盡入思維的理性判斷之中。自與因的差別在於將引而為顯的意義揭示出來。因有了自負載的意義,德已開顯自身。字嘔了因的真實意義,使得意義德已創造自身的實存。心靈的豐富性,如同聲音一般,處於不斷運動的狀態之中。同樣的世界的存在,異為不斷變易的表象。內與外援皆為變動不拘的結合。沒有聲音與字,本質無法見到現象,現象無法彰顯本質,表象和本直接無毋意異。只有聲音,本質與表象接同流逝,無法凝聚一實在意義,創造萬有則無意義。因此除了聲音,必須出現更為凝聚概念的實體。如此則是傑何因語意的創造根源。自為理念與現象的結合,在自成為與延的過程中,則是理念自身開展的創造形式。每一個字一實體,及內運普遍性,字舉字的結合又唯一共同之實體,如此持為語言則為最終唯一之實體。言語顯明了實體的運作方式,最初是聲音,是表象的感性經驗,而後是字,是感性經驗進入理性思維,何因與字作為言語的運動表現,使得實體的創造的意義無限顯現。無限顯現為創心與生命彼此傑和同一的可能。同一正是透過恣意的顯示所以有可能。同一使得差異得能統一在實體之中。自因、恣意、字形為實體之實。因此字的出現,形成了一種理念德已自是的確定性。此一至是的確定性為雙向的肯定。向內,新寧的本質內運德已被確定。向外,物質的表象運動亦能被確認。字一從內而外,從一而使中一貫,使得世界德已成為真實的存在。心靈從感性的聲音,進入理性的恣意,再從意義的創造之中,開顯示界的生成。語言是心靈存在所處,試試界現象所化,唯心為時凝聚此字。言語的生成,世界的創化,萬有的實存,使一有了確定的根基。唯一創字,自創唯一,唯一為字,字字珠璣,自是萬有。心靈的語言,言語的心零,心與協同,與心則到,心與則一,則一心與,唯一心與。是感性與理性所和,是概念與實在所共,是本質與現象所通,是心靈與世界所傑,是唯一與個體所一。
是造
藝術作品應具有名切的理念。師是按照齊名所含的意蘊,所閃身延伸出的現實。是由自是由人的思維產生,從心零的理念中顯化,取原唯一式的體才,進行形式現實的重構,通過意識與意志的行動,將客觀的心零世界顯現為自意蘊圓的外在形象。如此師透過其形勢所蘊含的內運,就有了其普遍價質的存在意義。因此任和創作的心零事起點異為終點。創作的心零成著豐沛的情感,真摯的思維,明確的理念,唯一的真實。人造天校,共此一座。藝術能將心靈的真實內容,呈現為現實的表象,其目的異為引起人的共鳴。引此共鳴,則能顯微仁人共此一心。創作的心稜,將材料顯微心靈,將心靈顯微材料,而作品則是心靈與材料和同的共一體。新寧身處的內在感情,理性思維,意志欲求,顯現為外在的具體作品之運。外顯的作品內運,心靈賦予的真實裡念。由理智外,由外至內,唯心所慣。師透過先零呈現的形象,是觀念所是的奇蹟。和感性、理性之鎔鑄,顯微心靈思維之自由無限。古往今來,週和寰宇,無有所線。普遍之絕對意涵,異由此創造可知。自為天人相用,師為天人相許。吸用吸取,天人之和。天人之和,顯微創字,字及觀念之載體,唯心零之所化。和行生意所是形象,唯心零自是所為。藝術表現的材料,是由觀念所決定。因此觀念具有普遍性,故材料實際上已可無限制。材料隨為具體,卻由無限形式。慣廿元自新中,而取材任意,新則為是,創無所創,心無所新,心無定法,法新則心,新則心許,唯一是從。材料決定表象的值象,內心外新,新新相應,直象顯微內心的意蘊。材料如表象,在其字存中,固有意義,但藝術創造除予以揭發本意之外,更能透過重構賦予真心的峰格。顯意識創作一目的,但創新則為創作超越之目的。概念必須予以創新,現象必須與以新顯,實在的概念與現象必許與時共進。心靈豐沛的資源,必須予以開展。由內開展為外則能無限,由外縣內則將有所時窮。心靈的資原則在於概念,概念的彰顯,則府時皆能是造。透過是造,則欲能開顯心靈的無限。每則是在世造中,感受倒是造的心零。
真心還原
藝術必須將,被視為偶然、流逝、毋意、萬變的個別的表象,還原道心零身處的真實,重新賦予其生命的內運,使表象與心靈和諧唯一,和平共存。因此藝術的理想,就是始終要求外在的形式必須符合內載真實的心零。在詳向中尋找生命力的顯現,使物的表象形式,還原到具有真實的心零意蘊。這種心靈的回歸,並非抽象的形式,而是具體的真實存在。藝術的理想,就在無窮變化的表象中,賦予其心靈生命力顯現的內運。表象無窮,意蘊無窮,創作無窮,心靈唯一。因此任和形象的現身,都為活生生的心零在顯,都為具體的理念開展。個別的具體形象中,具有無限內運的心零,同時又使心靈呈現為外愛的現實。而藝術的完美能在個別具體的表象置在於此一心零的內運之中。藝術的最終目的,在於促進生命的自我意識,能在生活中體會心靈真實的意蘊。使具體個別的人,與內在心靈,結合唯一種自由和諧的整體生活。從眼線的現象中,無法避免的外在影響,與現實的生存處境,從心回歸到絕對的自由之中。這樣的真心還原,不僅是將自己回歸到自己,同時亦將外在的世界容納於己,最後將自己與世界協同回歸為絕對心靈。這樣的真心還原惟每,是因為美式個體的唯一,也是唯一所是的個體,是個體與唯一偕同統一的終及。
自白
藝術的天職就在於彰顯出表象中所內運的理念。必須將真實的心零情感,透過形式與已呈現,使表象的身行獲致真正的生命力。引此生命的真實意蘊,透過身行的一切表象皆能予以實現。所謂真實客觀存在的意蘊,在於表象為源自於心零的真實價直彰顯,並且為理性的思維所理解與認識。客觀存在不在於表象自身,表象是由心靈的感性知覺所認知,故無獨立的表象存在,一切表象皆源自於心零所是。客觀的事實,也是心靈的感性知覺協同理性判斷之後所行成的思維認知。因此感性知覺是心靈的真實情感,而理性思維則是心靈的真實之性,和感性知覺與理性思維是心靈呈獻自我的方式。恩此心零作為真實的存在,只有在其顯微外在現實時,盡其呈現創造最高完善的意蘊。而透過心靈賦予的實在,每個部份都內運於此一心零之中,作為彼此結合彼此聯繫的同依存在,任一個別部份都是此一心零的分是,而每一個別又彰顯出此一心零所是,分是所是接一於心零。藝術正是要北任和形象,與表象外表的運動,都顯化為真實的心零情意。藝術的根源,實是心靈透過個體自我意識,結褵感性與理性而誠的藝術創造,將自身真實的揭露出來。
新稜之演
藝術透過心靈之演,表象的形式,使心靈真實的具以實存。從萬化的表象中,重心與已揭露,或者是佛訪,或者是自創,或者是組合,或者是消容,是使動為竟。流動不息的表象德已獲致真實的存在意蘊。生命十則只有結合心靈的表象,才具有真實的普遍自由,方是心靈真實顯現的方式。生命只有在實際存在中,發現自我是內在的,存外愛的現象活動中,惠顧自身省市自身,最後回歸到真實的心稜,方式圓滿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對於自身的行為能自知,對自身的表象時事盡力理解,對於心靈的內韻崇尚諄循,那麼這樣的生命行事,就能彰顯出充實而飽滿的生命力。只有通過真實心靈的內運,有侷限變化無常的人生,生命方能顯微獨立與普遍共存的和諧一致。藝術的特性,在於將表象的真實顯露,而表象的真實則源自於心零,真使藝術的動力唯一真實的心零。因此表象是作為中介理解自身的方式,表象是心靈的化身,是心靈理念得具體實現,而理念呈獻自身為表象是無有限制的,故藝術創作的形式意識無窮的。唯其外在的詳象,具有弗和心靈裡念所開展的孕育傑果,這樣的作品方式具有生命力的心稜之演。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生命
自我意識必須要巡迴心靈的本源,在自身的心零根源中找回深藏的愛,作為賦予意識思維自我的絕對意義,這份絕對的愛顯現為自我的意識,又化身為非我的形象,唯一真實的我所愛。自我意識的意志欲求的愛根源於他,但自我意識投射於外界的表象,誠然透過表象意識唯其化身,方能回歸自我與絕對的同一。唯一顯現為內的自我意識,又是顯現在外的具體現象。自我意識以此外向,作為愛的對象,但對象所行呈的現象,映社於自我意識所行成的非我,此一非我成為自我意識矛盾對反的根源。而此非我又為自我堅持所愛,此所愛時唯一之表象。自我在思維中及擁有此非我之愛,因為在個體心靈中絕對意識正為此自我與非我所承之愛。若絕對意識具有絕對真美善的愛,則無論自我意識在現實中,透過任和情境所志願或非志願,而刑成的非我。自我意識透過絕對的心零,必能與非我偕同唯一,並且是以真愛的分是。自我意識正是透過不斷對非我的肯定,透過肯定方能發現絕對心靈中愛的存在,外向所行成的非我或者變動不拘,但有著絕對心靈的自我意識必能擁有原于真愛的所有擁抱,近而以此容愛因逝世無常的非我,自我與非我偕同依歸於絕對之愛。美式意識到真善,決為此一肯定自身所有作為。因此貞愛必然是每,在真愛中自我與非我,透過感性與理性的教之唯美的化身。絕對心靈正是絕對理念自身的呈現,透過自我意識的思維,結合自我與非我,作為內運美善價質的開展,並使之成為真實的生命歷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正在於此而顯現。
聖命中有許多挫折,但其早已賦予我們能度過一切而應該具備的一切,是能包含所有挫折困境使之美好,並且創造更多歡樂的一切。困境與歡樂原是一體兩面。幸福與痛苦原是相伴而刑。得到與失去原是疑來疑去。賦予與回報原是無法記角。留駐與世去原是無法自覺。想愛與不愛原是苦苦掙扎。地位與功名原是身外之物。未來與回憶原是當下瞬間。才賦予實在原是兩不定一。青春與歲月原是一去不回。過失與成就原是純此相依。是非與善惡原是終於唯一。原諒與寬恕原是字解知道。在短短的生命歷程之中,自我所能渴望擁有的一切,都早已具備早已賦予,當生命的意義開顯,才知自我渴求的是與生俱來那份應該盡其全力開展真善的價值,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及擁有那份來自心靈的慰藉,這樣的擁有是持久普遍而永恆的,是與生命的根源新新相應,是與生命的內運息息相關,是與生命的現實合而為一,是作為擁有生命而值得回憶的唯一紀念。
聖命中有許多挫折,但其早已賦予我們能度過一切而應該具備的一切,是能包含所有挫折困境使之美好,並且創造更多歡樂的一切。困境與歡樂原是一體兩面。幸福與痛苦原是相伴而刑。得到與失去原是疑來疑去。賦予與回報原是無法記角。留駐與世去原是無法自覺。想愛與不愛原是苦苦掙扎。地位與功名原是身外之物。未來與回憶原是當下瞬間。才賦予實在原是兩不定一。青春與歲月原是一去不回。過失與成就原是純此相依。是非與善惡原是終於唯一。原諒與寬恕原是字解知道。在短短的生命歷程之中,自我所能渴望擁有的一切,都早已具備早已賦予,當生命的意義開顯,才知自我渴求的是與生俱來那份應該盡其全力開展真善的價值,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及擁有那份來自心靈的慰藉,這樣的擁有是持久普遍而永恆的,是與生命的根源新新相應,是與生命的內運息息相關,是與生命的現實合而為一,是作為擁有生命而值得回憶的唯一紀念。
稻香
「稻 香」詞:周杰倫 曲:周杰倫對這個世界如果你有太多的抱怨跌倒了就不敢繼續往前走為什麼人要這麼的脆弱 墮落請你打開電視看看多少人為生命在努力勇敢的走下去我們是不是該知足珍惜一切 就算沒有擁有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 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微微笑 小時候的夢我知道不要哭讓螢火蟲帶著你逃跑 鄉間的歌謠永遠的依靠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不要這麼容易就想放棄 就像我說的追不到的夢想 換個夢不就得了為自己的人生鮮艷上色 先把愛塗上喜歡的顏色笑一個吧 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讓自己快樂快樂這才叫做意義童年的紙飛機 現在終於飛回我手裡所謂的那快樂 赤腳在田裡追蜻蜓追到累了偷摘水果被蜜蜂給叮到怕了 誰在偷笑呢我靠著稻草人吹著風唱著歌睡著了哦 哦 午後吉它在蟲鳴中更清脆哦 哦 陽光灑在路上就不怕心碎珍惜一切 就算沒有擁有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 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微微笑 小時候的夢我知道不要哭讓螢火蟲帶著你逃跑 鄉間的歌謠永遠的依靠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
超象
理念的形式為內運而自決。在於透過外在現實顯為由外型賦予定性的統一。內在方面的具體統一,一方式心靈生活的原則,是在自身以內,自為的具有充實的內容。其次是外在現實和內在彼此融合唯一體。因此使現實的形象,成為內運顯明的表現。差異的超象性,是內在的意蘊對於外在現實,只是一種超象的呈現,兩者皆非真實協一的存在。超像形式,為具有侷限性的形式。為統合性的差異,所行成的超象,其統一並非由心稜固有的內在性,而允欲的內運作用,而是外在的定型和外來的成因。這樣的統合,不是具有完整理念的整體,它的每只是超象的顯現。理念不能零留在這種不一致的表現之中。理念應有的一致性與超象顯現的不一致,彼此必須得到容慣。於是絕對心靈之中,必然產生一種對於平恆的意志作為。超象來自於內運不能顯微現實的形式,那麼平恆的方式就必須改變此種現實形式,而尋求另一種符合理念的表現形式。因此處於超向中所呈現的彼此不一致形式,將被絕對心靈所呈現的理念所捨棄。理念透過尋求其他形式,作為自身真實的依存,這種新的結合將會產生新的定性,更符合理念表現自身的實現。因此理念表現完善自身,是透過不斷的修正形式而日趨完善。在這樣的過程中,理念的真實也不斷得到真切的表現。理念為普遍性的真實,故當外在形式不能符合此一真實。具有理念的絕對心靈將會透過自我意識而顯現。自我意識最初的感受源自情感,情感不能產生真實的愉悅感受,如此意識發現此一形式不能相應於理念的內運。理性思維則透過情感的發生,進行理性思維對於此一不一致形式的判斷與反思,而理解表象形式與內運的不切性。因而思維尋求另一式切形式,最後透過意志的行動,進行實際造型的修正體現。
理念
藝術的理念顯微真善美的內運,作為呈現於外的美感知覺。理念開展為真實存在的現實性,必須在其自身並且通過自身而被界定唯一整體。因而理念自身具有,發展為特殊個體,與外在現象兩者所同需的原則以及標準。具有定向形式,是使理念顯現為形象的必要。只要理念不能使自身具有定向,並依此作為現實具體呈現,這種理念就還是超象的。如果理念還是超象的,那麼理念所顯現的形象,就非他所決定而是外加的。具體的理念,本身幾以包含開顯自身形象所需的原則,使自身顯現為自習形象的過程。只有通過各特殊方面的開展與和諧,進入藝術意識真實具體的理念,才能產生真正實在的藝術作品現實形象。理念在開始階段,自身並不確定,或雖有確定行事,而不符合理念的真實。它的超象性,使得性向在表象時並不完美。因為理念只是以抽象不確定的形式進入意識。使得意蘊與形象,兩者的接和產生瑕疵。即便具有理念的超象外型,同樣式抽象不實在的現實。理念必須自由地並且妥式的,使完美的概念成為實現的事實,並且適合外在的現實表樣,如此理念才是作為真正具體的實在而現身。理念必須具有本源的概念,把適合真善心靈的形象發覺出來。然後創造的藝術意識責任,就是把適合的形象構思出來,使具有自然形象的樣式成為與理念結合的客觀實在,因而能符合普遍自由地個別心靈。這種創作而出的形象,就是理念具體的顯現,作為心靈與物質結合的統一實在性。因此理念作為心靈或精神的概念,不是個別各抒的心零,而是在機神和實質上都是絕對的心零。人性與神性的統一,成為可以意識到的同一,只有通過心靈知識,並且只有在心靈中才能實現這種協同。
每與藝術的概念,有雙重因素:首先是內容、目的集義運,其次是表現,為內容的表現與實在,兩者互相容慣,外在的特殊形式,為內在意蘊的定型表現。興零具有實現自身的目的與旨趣。要將作為主觀心靈內在的真善,轉變為客觀的是實存在。並且只有在這種完美的客觀現實中作為真正的實存。因此心靈的目的與旨趣,雖以主觀的形式出發,但是以普遍客觀的結果呈現,而此普遍客觀的結果又成為主觀內在的成因,因此主觀的內在以誠為具普遍的超越主觀性。因此這正透過理念自身開展出的定性,是心稜創造過程顯現的自由。自由在於意識自我與非我,是彼此同一的,而非限制和侷限。使世界成為人可以用理念和思考來掌握與和諧共存的真實對象。最高的真實,本然的真實,是最高的對立與矛盾的協調同一。自然與必然,心靈與自然,知識與對象,結果與動機的對立都予以唯一而在。理念唯一無所不在,它的真實性即在於統一之中,在這種透過概念普遍性的協一之中,兩方面依然具有其獨立性及固定性,成為諧和兩者差異的原則而作用。在這種統一的實在理念形式中,才是真實、自由與愉悅的境界。只有這主一的實在絕對理念,作為心靈的實質,又作為自然的本質,而盡入到人的意識之中,只有這唯一的實在能將存有的萬物,都還原到絕對的唯一。
絕對心稜,從其自身進入對象之中,透過自我意識的思維而能見得。所有形式的分別原于絕對心靈。心靈是自在自為的,並非與客觀世界對立的抽象自我。在心稜中能給出,現實事物普遍概念的本質。引此其自身就是具本質無限的絕對性。藝術理念作為心靈的最高旨趣與本來的目的就是為此。透過藝術理念的實踐,創造主體一方面具有最真實的內在心靈,另一方面具有最客觀實在的普遍性,兩者是透過理性與感性的偕同作用,所產生的自由意志行為,所真實感受到自我意識中的絕對心靈。如此美本身就應該理解為念,為絕對心靈所化身的理念。美的存愛為理念的存在時,自身才具有真實性,故每集真。美的理念是真的,是符合自由本性的理念並且具有普遍性。所以每作為思維的對象,是理念的外型與內運,合而為一的真實具體呈現。如此理念不僅是每同時意識真。美的對象之所以是真時的,是由於它的確定行事的客觀存在,與內運本質彼此固有的同一諧和。理念本身是具體完整,完全體現其內運的實在,也必然顯現唯一完善的形象。無論就美的客觀存在,或主觀的賞每態度,美的概念都具有自由與無限的真善價值,正是由於這種真善的價值,使藝術產生心靈自由地愉悅感知。
每與藝術的概念,有雙重因素:首先是內容、目的集義運,其次是表現,為內容的表現與實在,兩者互相容慣,外在的特殊形式,為內在意蘊的定型表現。興零具有實現自身的目的與旨趣。要將作為主觀心靈內在的真善,轉變為客觀的是實存在。並且只有在這種完美的客觀現實中作為真正的實存。因此心靈的目的與旨趣,雖以主觀的形式出發,但是以普遍客觀的結果呈現,而此普遍客觀的結果又成為主觀內在的成因,因此主觀的內在以誠為具普遍的超越主觀性。因此這正透過理念自身開展出的定性,是心稜創造過程顯現的自由。自由在於意識自我與非我,是彼此同一的,而非限制和侷限。使世界成為人可以用理念和思考來掌握與和諧共存的真實對象。最高的真實,本然的真實,是最高的對立與矛盾的協調同一。自然與必然,心靈與自然,知識與對象,結果與動機的對立都予以唯一而在。理念唯一無所不在,它的真實性即在於統一之中,在這種透過概念普遍性的協一之中,兩方面依然具有其獨立性及固定性,成為諧和兩者差異的原則而作用。在這種統一的實在理念形式中,才是真實、自由與愉悅的境界。只有這主一的實在絕對理念,作為心靈的實質,又作為自然的本質,而盡入到人的意識之中,只有這唯一的實在能將存有的萬物,都還原到絕對的唯一。
絕對心稜,從其自身進入對象之中,透過自我意識的思維而能見得。所有形式的分別原于絕對心靈。心靈是自在自為的,並非與客觀世界對立的抽象自我。在心稜中能給出,現實事物普遍概念的本質。引此其自身就是具本質無限的絕對性。藝術理念作為心靈的最高旨趣與本來的目的就是為此。透過藝術理念的實踐,創造主體一方面具有最真實的內在心靈,另一方面具有最客觀實在的普遍性,兩者是透過理性與感性的偕同作用,所產生的自由意志行為,所真實感受到自我意識中的絕對心靈。如此美本身就應該理解為念,為絕對心靈所化身的理念。美的存愛為理念的存在時,自身才具有真實性,故每集真。美的理念是真的,是符合自由本性的理念並且具有普遍性。所以每作為思維的對象,是理念的外型與內運,合而為一的真實具體呈現。如此理念不僅是每同時意識真。美的對象之所以是真時的,是由於它的確定行事的客觀存在,與內運本質彼此固有的同一諧和。理念本身是具體完整,完全體現其內運的實在,也必然顯現唯一完善的形象。無論就美的客觀存在,或主觀的賞每態度,美的概念都具有自由與無限的真善價值,正是由於這種真善的價值,使藝術產生心靈自由地愉悅感知。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愉悅
美事透過感性知覺,理性判斷,最後作為意志行為的容慣作用,而真顯出的理念。而被感知為一種愉悅的對象。愉悅事心靈的感受,因此美式透過心靈的知覺而能彰顯。由心靈出發的判斷具有普遍性,因此貞正由心靈的審美判斷亦具有普遍的價值。依此藝術應具有目的性,作為所欲彰顯的理念。透過理念的開展,作為藝術創作,與審美判斷,的普遍依據。而這樣的判斷內容即為包含心靈的感性知覺、理性判斷、意志欲求的一致性。目的與方法是彼此一致,實現的目的與方法之間互為體用緊密結合。在生命中,目的與實現目的的物直呈現,是直接容成衣體的。因此藝術創作的最高原則應意識以此為目的。生命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目的及包含在自身之中。美的目的,並非外加在每上的特定形上,而能顯出目的性的內外興映一致,才是美的內易本質。每世界由理性與感性協同,而體感唯一種必然愉悅的對象。必然性意味幾與對象之間,存在著內在本質的關係。彼此互為因果關係。彼此分力的存在,其實具有一種聯繫性。每至是顯微這種聯繫,將普遍與特殊,目的與方法,概念與對象,彼此相互通慣。是特殊事物融入普遍性概念那種協調一致的存在,而同時又不失其獨特自主性。是個別的事物,處於普遍的理念之內,並且與理念絕對一致。藝術每,作為思想的體現,所表現的形式不是外在的,而是自身存在於心零之中。如此創作審美的經驗情感,有了一於普遍性概念的訴求,因而德到自身承認,產生愉悅的感受。愉悅來自於自我的感性理性知覺,在完整融合的一體中得到呈現。每一個人都具有美感去實現生命的目的。美感的目的,正是要將分雜的慾望、感覺、衝動,至於理性的思維判斷之中,使之誠為可由意志執行的目的。心稜的自由性,從感性知覺開始,進入理性思維,在成為意志作為,連貫統一獲得真正的實在性。成為心靈與自然的統一,而此種統一正是理念自身的顯現。是藝術認識的原則,也是存在的原則,是唯一的真實。
斷斷新
藝術心靈的自由,以自身認識自身為無限的意識,為起點與回歸的根基。將理智感性的作用發揮淋漓盡致,成為自我、非我與它我一貫和同的合理性。以絕對的新零為出發點,作為協一主觀思維與客觀思維、理性感性的至致知到。因此透過心稜的實踐,就能榮和理性與感性。因此理性感性,若性則一,天命為性。幸及裡,心即裡,心性及裡,新性顯天,天心人心,唯一心靈。若顯性,用有治的直覺,則能統合理性與感性。概念與現實,普遍與特殊,之性與感性的同一統合,正是透過幾一致式的直覺。透過判斷力勢,並將個別的對象,至於普遍的概念思考的能力。反思判斷,是透過個別的事物,推論出普遍的概念結果。從個別出發,推衍普遍,從內在至外在,再從外再返回內在。在進行反思判斷時須限制自身,為自身立法。而這限制正是反思判斷者的目的。生命的目的及包含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共存。作為目的,絕對的普遍性涵蓋由內而外,界定個別與外在的事物。個別的部份都是映此一目的。因而能表現出絕對客觀的反思方式。自我意識從絕對恩零中,得知普遍概念,因而能將個別經驗事物,至於此一普遍概念中,形成判斷力是。在藉由反思判斷,自我意識透過絕對意識,將個別與普遍概念結合。因此判斷過程是一,循環往復的議事過程。自我意識為自身立法的目的,正是透過立法尋求此一絕對意識,依此立法並非實質上的限制,而是融合自我與非我兩者同一地必然接和作用。限制為目的,目的為限制,限制目的本一。法是絕對的現身,透過自我意識而顯現,正是自我立法的目的,自我意識循以此絕對意識的要求,並以此要求作為自身實踐的目的。而自我立法並非自我設限,為絕對意識之故,而德求反規己心的無限。
美滿
興零不僅停留在單純的感性知覺,同時使外在世物成為心靈內在本性的對象。透過外在世物實現自身。個人是以感性個別的形象出現,同時也是其他個別事物的對象。自我與非我是個別形象的兩個層面。自我意識起使,並非以普遍的觀念來處理,感性的知覺所產生的情感,而是循著感性情感,引起的個別衝動與興趣,作為意志行為的對象。慾望所引起的不是佔有外愛,而是滿足自身感性情感的具體存在。但自我不理解慾望的非我,並非外在的他者,而以佔有作為實在的他者,作為滿足自我的意志行為。恩此尋找的是失落的感動,佔有是為透過他者,不斷喚起自身的情感知覺,為求滿足自身感性知覺的作用。若此會失落的情感知覺,應非合於真實善每的價值,因其並未進入心靈的根源之中。真實情感知覺,具有美善的價值,唯心零所接受與肯定,進入心靈的永恆之中,那麼自我所需要的情感滿足,必然能從內在心零不斷被喚醒召喚,作為持續與自我同一源滿的和諧。因此貞正的情感,不是以佔有作為喚起自身情感滿足的方式。情感的知覺感受就可區分為真善與非真善,以此區分正是因其是否唯心零所接受的依據。唯心零所肯定的成為歷久米新的現形。而無法接受的,則成為虛無不斷消逝。如此真愛,正是心靈透過感性知覺,所肯定與接受的真善,而呈現出的美滿。真愛是在心靈中,是自身具族的,是自我非我的完全協同,因而是我與是時的對象也能合一協同。如果感性知覺真實感受到真愛的對象,並成為心靈的內運。那麼任和外在的形式,接會成為此一真愛的顯現。真愛開顯的每善,因而是無所不限,無處不在,無奇不有。美滿因而洋溢充滿,從心零至外在的任何對象,乃是透過整體流行的存在,唯一無有不善。
純至
美的藝術目的在於引起真實的情感,適合生命活動感知的真治情感。因此在創作與審美過程中,被引發的情感是為著生命活動中的真實經驗而現身。創作與審美的目的在於增建和諧的真實美感生活。情感是知覺的直接反應,是自我認知的最起點。情感若無思維,僅藉此的感性,則是紛亂的知覺感知。情感具有真實的知覺形式,但是為負染的的感知,在感知中直接聯繫著自我與非我之間的關係。因此感性是自我與非我的同一所在樞紐。理性必須透過這樣的感性知覺,從分雜的感知中,去蕪存菁,尋求作為自我與非我,彼此和諧同一真實存在的關係基礎。
同時藉由感性的知覺,使自我意識思維理解,外在世物在心稜中行成非我的各種行為。在創作與審美中必須以感性知覺作為出發點。由心靈的產生感性知覺必為真,如此真實的感受不僅作為思維的基礎,同時形成意志行為欲求的根源。因此心靈的感性知覺,不僅在自身形成情感的反映,透過情感的知覺,同時反映著外在世物的真實性。因此感性知覺正是個體與外在世物彼此聯繫,最為原初的同一起點。因此感性知覺的真實性,意味著自我與外物之間,彼此同一的真實關係。這樣的真實關係透過情感的表現彰顯出來。而這樣的關係,則在自我內在的心零中,形成一非我的呈現。
故如果我感受到外界一公平的對待,則在我的心稜中,顯現之非我,則反映出對此一公平的情感顯現。透過知覺感受形成的非我,不僅是在於我內在的心零中。同時此一非我,亦是存在於另一心零中的自我。透過人與人,人與物的真實互動,這樣的感性知覺,產生了彼此的確定存在。透過一個感性知覺,正是思維運動,與意志行為運動的引發點。因此透過心靈的感性知覺,是引以個體運動的機緣。如果個體中的自我,受到外界引起的感性知覺欲強烈,產生的情感就欲為深刻,發生的行動就欲為強,其中的自我受到非我的影響。因此非我與自我之間,在感性的知覺中,造成彼此作用運動的依存關係。但是受外界影響的非我,所產生的情感對於自我的理解,必須進一步進行詮釋,如此也就使情感進入到理性思維的部份。理性思維必須處理自我與非我之間,因感性的知覺情感,可能產生的對反關係,使自我與非我達至彼此同一和諧完整的我。自我與非我產生同一和諧,必須透過理性思維確認的美善價值,作為橫量判斷的一准。最終產生絕對自我和諧的美感經驗。
因此創作與審美的經驗,需要敏係的感性知覺,與清晰的理性思維,方能產生創作者與作品,審美者與作品之間,彼此同一無間的心靈契合。而此一無限的恩零,連貫了藝術創作的起點與終點,從創作出發到最後的審美經驗,始終一貫。因自由而每,引無限而每,為真心而每,為純至而每。
同時藉由感性的知覺,使自我意識思維理解,外在世物在心稜中行成非我的各種行為。在創作與審美中必須以感性知覺作為出發點。由心靈的產生感性知覺必為真,如此真實的感受不僅作為思維的基礎,同時形成意志行為欲求的根源。因此心靈的感性知覺,不僅在自身形成情感的反映,透過情感的知覺,同時反映著外在世物的真實性。因此感性知覺正是個體與外在世物彼此聯繫,最為原初的同一起點。因此感性知覺的真實性,意味著自我與外物之間,彼此同一的真實關係。這樣的真實關係透過情感的表現彰顯出來。而這樣的關係,則在自我內在的心零中,形成一非我的呈現。
故如果我感受到外界一公平的對待,則在我的心稜中,顯現之非我,則反映出對此一公平的情感顯現。透過知覺感受形成的非我,不僅是在於我內在的心零中。同時此一非我,亦是存在於另一心零中的自我。透過人與人,人與物的真實互動,這樣的感性知覺,產生了彼此的確定存在。透過一個感性知覺,正是思維運動,與意志行為運動的引發點。因此透過心靈的感性知覺,是引以個體運動的機緣。如果個體中的自我,受到外界引起的感性知覺欲強烈,產生的情感就欲為深刻,發生的行動就欲為強,其中的自我受到非我的影響。因此非我與自我之間,在感性的知覺中,造成彼此作用運動的依存關係。但是受外界影響的非我,所產生的情感對於自我的理解,必須進一步進行詮釋,如此也就使情感進入到理性思維的部份。理性思維必須處理自我與非我之間,因感性的知覺情感,可能產生的對反關係,使自我與非我達至彼此同一和諧完整的我。自我與非我產生同一和諧,必須透過理性思維確認的美善價值,作為橫量判斷的一准。最終產生絕對自我和諧的美感經驗。
因此創作與審美的經驗,需要敏係的感性知覺,與清晰的理性思維,方能產生創作者與作品,審美者與作品之間,彼此同一無間的心靈契合。而此一無限的恩零,連貫了藝術創作的起點與終點,從創作出發到最後的審美經驗,始終一貫。因自由而每,引無限而每,為真心而每,為純至而每。
創字
符合心靈的創字,才稱是藝術作品。藝術作品成顯事件、個別人物、行動轉變、及果呈現,所運的意蘊及精神價值。不同於非藝術的現實世界,所體現的是經過心靈的洗鍊,更為純粹、簡潔、單一的凝聚。如此呈現出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切進於至每的意蘊,另方面則是透過相近的生活經驗、語言、文化,更能為一般人所親近理解與認識。自我心靈真正感受自然受造的崇高與為大,亦正如那透過創作者創造藝術品的心零深度。心靈不僅將內在的感情納入作品,同時將生活經驗的外在事物作為語料,情感與語料結合唯一。因此透過一美善心靈所凝聚出的作品,作為時空具體的流傳物,不僅具有時代意義,同時具有永恆的內運。
自然和藝術品都是唯一的創造。自然是唯一的運化,心靈是唯一的留駐,唯一自在自然亦唯心零。自然與藝術並非彼此對反分力,理解自然的心零,與審美的心零,兩者同一。自然科學的發明與藝術創作的心靈,求真求每亦應同一。如此顯現出創造主賦予並顯現在心靈的自由無限可能性,與物質的形式具有包容無限自由地可能性。如此透過心靈所創造的藝術品,與自然產生與行時的事物,具有同樣的真善美意蘊。透過一心零所顯,創造能行於自然,審美行於內心。因創造而審美,因審美而創造,中無內外,唯一心靈能從。普遍而覺對的藝術,需要經由係念感知的知覺,與理性能動的思維相互配合,呈現出真實明確符合美善的理念。自然的事物是同一地,人擁有心靈,產生創作的慾望,從作為與自然無別的人,開始發現並成為獨特的自己,關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近而與獨特的自我之外的非我,從對反而至和協的歷程,全十一完整創作的心零。
因此藝術創作與審美透過兩種方式認識自身的心零。一式以認識,自我在內心意識到自身,形成對自己的概念。把經驗思考的本質沈澱於心零,並能在創造與審美過程中將之召喚出來,作為創作審美理念憑藉的根源。如此創作理念與審美經驗都具有來自心靈賦予的真實意蘊。創作的作品與審美的對象都包含在心靈的真實理念之中。其次,創造者與審美者在此創作審美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認識身化原來的自我,同時透過經驗活動不斷豐富包含非我的領域。自我與非我彼此交涉戶容,自我在絕對心靈的統合中,使創作與審美的經驗得到最大自由地可行性發展。個人在世存有的生命意義,亦由創作與審美的真切認識與認真實踐,而獲致的滿足達道此生對幾對外最和諧的可能性。引此豐富的心零,不斷的透過創作與審美的實際作為,推己及人形成彼此分享的共同體處,進已彰顯經驗世界的真實美善。
自然和藝術品都是唯一的創造。自然是唯一的運化,心靈是唯一的留駐,唯一自在自然亦唯心零。自然與藝術並非彼此對反分力,理解自然的心零,與審美的心零,兩者同一。自然科學的發明與藝術創作的心靈,求真求每亦應同一。如此顯現出創造主賦予並顯現在心靈的自由無限可能性,與物質的形式具有包容無限自由地可能性。如此透過心靈所創造的藝術品,與自然產生與行時的事物,具有同樣的真善美意蘊。透過一心零所顯,創造能行於自然,審美行於內心。因創造而審美,因審美而創造,中無內外,唯一心靈能從。普遍而覺對的藝術,需要經由係念感知的知覺,與理性能動的思維相互配合,呈現出真實明確符合美善的理念。自然的事物是同一地,人擁有心靈,產生創作的慾望,從作為與自然無別的人,開始發現並成為獨特的自己,關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近而與獨特的自我之外的非我,從對反而至和協的歷程,全十一完整創作的心零。
因此藝術創作與審美透過兩種方式認識自身的心零。一式以認識,自我在內心意識到自身,形成對自己的概念。把經驗思考的本質沈澱於心零,並能在創造與審美過程中將之召喚出來,作為創作審美理念憑藉的根源。如此創作理念與審美經驗都具有來自心靈賦予的真實意蘊。創作的作品與審美的對象都包含在心靈的真實理念之中。其次,創造者與審美者在此創作審美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認識身化原來的自我,同時透過經驗活動不斷豐富包含非我的領域。自我與非我彼此交涉戶容,自我在絕對心靈的統合中,使創作與審美的經驗得到最大自由地可行性發展。個人在世存有的生命意義,亦由創作與審美的真切認識與認真實踐,而獲致的滿足達道此生對幾對外最和諧的可能性。引此豐富的心零,不斷的透過創作與審美的實際作為,推己及人形成彼此分享的共同體處,進已彰顯經驗世界的真實美善。
駕馭
藝術作品是心靈富饒者的現實存在。創作是富饒的給出,是賦予貧乏的現實溫潤的滋潤,苦痛的生活甜蜜的密與。心靈的富饒是與生具有,並且源源不絕。創作的目的,是自我的給出,是為分享的目的,是為豐富世界的美善,是為唯一的祝福。創造是源自於尋找失落的真實唯一,真實唯一賦予失落的出現。是心靈為循回美麗的原相,原象為心靈現出的美麗。是真心期盼永恆的回歸,是永恆呼應真心的乍現。是有限迴盪無限的吶喊,是無限擁抱有限的熱淚。是心稜的自我與原我,我與世界,在等與不等、懂與不懂、去與不去、走與不走、說與不說、愛與不愛、施予不失的相隔中尋求可以跨越的可能。創作必須透過思索、熟練的技巧和持久的習練。創作者必須熟練技巧,才能駕馭外在的形式與材料,作為結合形式與內運圓滿理念的呈現,因此心稜必須透過實際的創造活動,始能德已跨越自我與原我,自我與世界的疏離與隔閡。創作者的心靈深度與廣度,體現出作品形式與內運的深度與廣度。創作者的心零透過作品形式與內運的表現,兩者彼此合而為一。創作為心靈,心靈為創作,唯一是新,新式唯一。
美觀
藝術的整體是從其自身的概念中向外延伸,並且由於創造峰格所呈現的必然性,又還原到將自身成為一絕對的整體,如此經自身與自身統合在一起,成為一真實的心零世界。在義數創作中,形式作為現象,每一個別現象都回到理念的內運,個別現象與個別現象彼此聯繫,這是創造開展的聯繫。在義數的鑑賞中,內運作為理念,每一個別的意蘊都回歸到理念之中,個別意蘊與個別意蘊彼此聯繫,這是鑑賞上審的聯繫。透過藝術的創造活動,絕對透過創造與審美,自身推動自身,不斷創造,又不斷鑑賞。創造為審美的滿足,審美的滿足為創造的動力,創造的審美,審美的創造,正是唯一自身的滿足。意識作品非自然生成,而是人為活動形成。是人為而作,強調感官知覺,根源於心靈的感性根源,並且有一創造的動機目的。藝術的創造沒有特定的準則,需要的是擁有豐富意蘊的心零。規則之於內容是抽象的,內容之於規則是顯明的,意蘊自身能推出規則,藉由規則產生內容。因此意蘊設定自身,實現自身,美觀自身。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極致合一
藝術對於美的認識不僅是它的獨特性,更且是意蘊所含感的普遍性,唯一所蘊含自在自由地本體。真實的美不是個別作品的呈現,個別鑑賞的鑑檢,個別峰格的顯力,而是真善每自身所化的驚奇。認識每,該從感性的知覺出發,作為心靈經驗感知的與件,再由思維對於感性的知覺予以認識,從知覺中釐出理性的真實。因此每是從形象身透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是形象與本質完全合一的極致。依此美的認識,必然包含感性的知覺能力,與領性的判斷能力,藉唯一真理現身自我意識的審美經驗,天人合一以融合超越感性與理性的神會統合。因此每的真實性,所顯露的神韻,正是形式與內運,形象與本指,經驗與理念,完全同一地結合顯露。審美必須盡是持主觀的認識,並且是一自由自在的認識創造活動,一種純然的滿足,一種必然的感知,一種應然的自覺,一種當然的生活,一種該然的理想,唯一自然的終及意義。透過美的知覺,內在的自我意識,知覺外在對象的實在,我知覺所以從在。和知覺與思維正適合感性與理性。
峰格
藝術作品的個性,與特殊情境聯繫著。藝術作品都使於它的年代和民族,依存於特殊的裡使和特估的觀念和目的。鑑賞,就是安排有關藝術作品外表的對象,賦予心靈的功能及活動,各種情感的強度以及經驗性的觀察。按照自身的見解和體悟的深度與寬度,瞭解人物、行動和事件的因果聯繫關係,所呈現出生命活動的價值與意義。每就是完善,實在能作為感官知覺與想像力活動的對央。完善既受至是唯一的目的,並且符合藝術的心零,去形成藝術作品時雙重目的合一。針對美的判斷,就是把創造力投到組成本質的特殊理念上。正是此一釐念,標示並構成獨特唯一事物此在的個性。最為藝術原則的特性,為形式、運動、表情、之體、色彩、光影、聲音、觸感由之分辨的特殊個性,並以此作為具體的形象呈現。峰格,就是表現出的形式,由衷一求所有個別因素,都必須明確的顯出內容,成為表現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在形象中個別環節把所要表現出的理念,顯明的表現出來合於唯一整體的適切性。
峰格是為表現理念的正當現形而被要求。諷格於內容有關,是一種彎曲的寶,作為自身屬性的一部份。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如何呈現正當的峰格,在於理想的認識。最高的原則是意蘊,成功的展現意蘊就顯現出美的外型。每為意蘊的形象具體外顯,具有生命力的生動心靈,灌注生命於形象之中的價值理念。心靈使出意蘊,意蘊創造形式,形式表現實在,實在呈獻生命,生命回歸心靈。因此每一意蘊都來自根源賦予的意義與價值所呈現。形色莫非天性,每一外顯的形色,都顯示出心靈的意蘊,而心零則是唯一。因此意蘊顯示為具體形象內在中的生命力與精神。故美的要素有二,一式內在的意蘊,一視為外在的形式。內在的意蘊顯現於外在的形式峰格。外在的形式峰格體切內在的精神意蘊。對於美的感受自是從外在的形式峰格,感觸內在的精神意蘊。外在的形式峰格觸動自我的感性知覺,由理性整體容慣感性的分雜其意,藉以凝聚出峰格實在的精神意蘊。如此藝術的創造與件賞,自我意識從內在心靈知覺外界,透過感性感官的之性出發,感受非我的外在客觀,藉由心靈神會綜合自我意識與非我知覺感受的同一,成為絕對感性理性合一的心神會每。而此心零神會的同一原則,則在於藝術品顯現的形式內運,內運彰顯出創造理念的生命意義價值。意蘊賦予具體實在的創造根源,如此藝術品的理念意蘊所呈現的形式作為中介,則藝術創造與每的心審,向上溯源則是作者的創造心靈,向下開展則為鑑賞者的心稜感觸。絕對美的現身,正是透過作者的創造心靈,與鑑賞理性感性同一地。心靈神會的目的就在於體悟透過藝術作品內運與形式,所呈現出的生命終及真實。
峰格是為表現理念的正當現形而被要求。諷格於內容有關,是一種彎曲的寶,作為自身屬性的一部份。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如何呈現正當的峰格,在於理想的認識。最高的原則是意蘊,成功的展現意蘊就顯現出美的外型。每為意蘊的形象具體外顯,具有生命力的生動心靈,灌注生命於形象之中的價值理念。心靈使出意蘊,意蘊創造形式,形式表現實在,實在呈獻生命,生命回歸心靈。因此每一意蘊都來自根源賦予的意義與價值所呈現。形色莫非天性,每一外顯的形色,都顯示出心靈的意蘊,而心零則是唯一。因此意蘊顯示為具體形象內在中的生命力與精神。故美的要素有二,一式內在的意蘊,一視為外在的形式。內在的意蘊顯現於外在的形式峰格。外在的形式峰格體切內在的精神意蘊。對於美的感受自是從外在的形式峰格,感觸內在的精神意蘊。外在的形式峰格觸動自我的感性知覺,由理性整體容慣感性的分雜其意,藉以凝聚出峰格實在的精神意蘊。如此藝術的創造與件賞,自我意識從內在心靈知覺外界,透過感性感官的之性出發,感受非我的外在客觀,藉由心靈神會綜合自我意識與非我知覺感受的同一,成為絕對感性理性合一的心神會每。而此心零神會的同一原則,則在於藝術品顯現的形式內運,內運彰顯出創造理念的生命意義價值。意蘊賦予具體實在的創造根源,如此藝術品的理念意蘊所呈現的形式作為中介,則藝術創造與每的心審,向上溯源則是作者的創造心靈,向下開展則為鑑賞者的心稜感觸。絕對美的現身,正是透過作者的創造心靈,與鑑賞理性感性同一地。心靈神會的目的就在於體悟透過藝術作品內運與形式,所呈現出的生命終及真實。
心神會
心神會藝術結合理性與感性,是一與抽象思考對反之表現方式。一般對於實在界的真實感觸疏離,源自人的自我意識主客二分,無法真實感受洋溢真愛充滿神會心靈的生命,通過降至的至是萬善萬每的理解就會遭到扭曲,無真實神會融入主客同一理解的思考會產生概念與現象的各和,而使一恩十借予我們更原離疏遠。完全用主客按區的思考去理解生命,無法得到真實心靈的體悟。恩零能關照自身,具有意識,一能思考的意識。構成心靈最內在的本質至是思考。意識自身又意識身活動的意識裡,心靈正是依照神的本性如此活動。因此在真正的心零活動中具有無限的自由性和想象性。藝術和藝術品是由心靈產生,依此具有心靈的個性,為容納感性事物的物象外向,將心靈透入到感性對象之中。心靈從藝術作品中得到自身的完整呈現。藝術作品是具像的思想和概念。是概念從自身而出的發展,成為感性外物的化身。顯示出心靈思考的生動性,一方命從科學中認識自己,一方命再從藝術情感和感性事物的化身中在認識自己。使外在的客觀事物還原到心領神會的目的。概念是神會的同一普遍性,含攝了自我和非我的兩面,所以能統合外在的客觀形象。藝術作品是由思想轉化而誠,屬於領悟的思維化身。因為心靈的本質正是思考,當心靈以思維創造自身活動的具像,真正屬於自身理性與情感合一時,才得到最終的成就與滿足。藝術的真正目的在於使人認識道心的最高意向。藝術不能在自由地想像中豪無限制,因為心稜決定了藝術內容的根據。形式和外向可以千變萬化,卻是透過心靈指向的呈現索然。藝術的形象應能表現心靈的指向,並且符合此一恩神結合的同一新神會指向,將直表現出來,規定的內容決定了適合的外在形式。
原來妳就在我身邊
蕭閎仁 - 原來你就在我身邊作詞:蕭閎仁、林尚德 / 作曲:蕭閎仁
在太陽下我們等了好久的車
讓時間拉長了影子
也許我們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你也是這樣想嗎
常常不知所措的想 好想跟你好好說話
我們的世界可能有時差
真的感受你對我好 而我也都知道
很想大聲的說我很想念
你 原來在我身邊
我 卻一直沒發現
想 在一起的畫面 瞬間勝過永遠
我 會陪在你身邊
夢 會實現在這個季節
我看著你看著 原來你在我身邊
在太陽下我們等了好久的車 Hey
讓時間拉長了影子
也許我們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Yeah
你也是這樣想嗎
你在我身邊 在我身邊
在太陽下我們等了好久的車
讓時間拉長了影子
也許我們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你也是這樣想嗎
常常不知所措的想 好想跟你好好說話
我們的世界可能有時差
真的感受你對我好 而我也都知道
很想大聲的說我很想念
你 原來在我身邊
我 卻一直沒發現
想 在一起的畫面 瞬間勝過永遠
我 會陪在你身邊
夢 會實現在這個季節
我看著你看著 原來你在我身邊
在太陽下我們等了好久的車 Hey
讓時間拉長了影子
也許我們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Yeah
你也是這樣想嗎
你在我身邊 在我身邊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大同
依法為字,其愉他法,及詮釋他。一己關幾,其中無他,一切有法,對自為空。一切之法,相即相入,及象及入,矛盾相對,對象矛盾,矛盾同一,一同矛盾,相同唯一,一為大同,別同去易,同別則一,同意同別,別易一容,容則相同,同歸於一,唯一大同。一函一切,一切含一,相涵唯一,唯一含象,含一則全,權責唯一,一式所全,全皈依是。是開則顯,顯十則時,試試真實,全真以時,開全顯時,實力全開,全十全一,一全一時,全一全時。事理無礙,試試無礙,真如世界,一念法性,性善法門,一念上器,大緣起法,興起萬法,真心真性,真如為是,觀望及真,關只唯心,器真為時,因實據真,因緣真心,容新循真,真空及性。會色關空,名空及色,空色為愛,愛心如空,空時如新,則心空中,中空唯一,中道為空,一空中道,到一則空,唯一中空。發新政決,確有此理,原頓法門,一社一切,一切社一,法界緣起,更修法解,功名廣大,深信不疑,大信升起。
為愛而生
現行法之親因,及內容與全同之總子,藏在賴耶是。色法宗總,色法親因,新法宗總,新法親因,竟法總宗,竟法為因,法竟顯因,總子現形。真如是乃一切法之貞是。真理本是無微,正真實本如,赧之神無微,正知其無微。正真乃由總子之現實而有,猶未顯而致名,以持至之,乃是作為,必因緣起。正真知有為,如是而作為,真如是以有為法,顯總子為表現之現形。如來藏新,新真如是,新是宗子,總子是新。因緣表現,顯於萬事,融通無礙,同容唯一。萬法顯生,既是他生,意識則生,原顯於是,是原而顯,生顯則因,因則顯生,因生顯生,生顯因生,因事原一,共唯一因。
總子唯一法,顯起萬法,法萬原總,萬法親因,萬法親總,親因進總。字生他生共生接總子生,總子生運萬化所有生,萬法源起依法之總子。總子必因外援支持,而有彰顯,為顯他生。總子必能現形,維繫存有再生,更顯再生,生生不息。自身他身,無剎那滅,及顯真性,空性為總,外援而顯,自己他人,接存實有,果法得生,是有利生,生唯一法,萬法為生,生法為生,法生唯一,唯一真法,是生萬法,法萬一起。自身他身,和合毋意,和合相聲,和合生顯,和合現形,和合共生,和合共原。
總子無剎那滅,因果具有,持帶外援,真性決定,因果共原,時橫運行。具有方有,及顯示有,則是中空。具故成有,是因有利,具故非多,世代緣起,決定有意,類不改故,故是有意,改生果故,是有利益,及由此故,因緣則生。因力循原,全體生故。有利帶原,相資發故。無力像原,全不作故。是有決定,非無滅易,亦有意為,和引字果,與果具有,無二唯一。非有非無,和橫隨轉,以帶萬元,萬原惟一。義禮體同,緣起二義。唯一有意,顧顯德故。象顯有意,帶原惟是,始終同裡,體用接同,相即相入。空有自己,忘利用力,相即相入,由他吾性,故以自作,真如一心,唯心有空,真空有性,字性方顯,顯性則總,總空真如,真如一總,真空如總,總空唯一,一顯空總,總空顯微,為空則一,為總一則,則一總子,總子唯一。
名利用中,為中則一,自有權力,所以能社,他全有利,所以入字。不懼字體,故非不舍,用力交撤,故成相合,相合則力,和象有利,有例如力,相入有利,以用社體,更無別體,為是相入,別同用共,為是相即,為是相同,為是體用,為是之性,為是一心,為是中道,為是用空,為是真如,為是如來藏新,為是唯一總子。總子與現行果具有,非能單獨自有,即為字空性是真。字空性真,引生自我,帶原而生,故能生顯,有利眾生,使力為生,時運共生,為原所含,所含接原,原所有含,有實有生,生時實有,實有以堆,堆以誠時,誠實以共,共則具一,一已運行,具時共有,一時起化,萬法以出,生生不止,空性生真,真如是生,真心則生,真空唯心,真空是生。生生不以,生一全有,無有面對,雖滅則生,則無無有,有無接易,無有不易,一式究竟,依然唯有,然一起有,雖毋意有,有容為愛,無容易愛,因愛而生,為愛而有,生有位愛。
為愛而生,愛生則真。真心愛生,新真未生,愛心未生,新式未生,新如未生。恩生為愛,愛真有心,新真有愛,心愛如新,新新以新,真愛唯心,此心真如,原有決議,故不退滅。本決去或,自物自決,有所不覺,本於一愛,決於一心,愛一心一,心愛唯一,唯一則真,真則為新,新則為愛,真心為愛,本決決故。使決一本,本使決一,使本源一,本使依然,決所當然,無有不當,絕無不智,一決本使。或以二義,無理不覺,有情不覺,因緣所生,使決無斷,升起煩惱,引發痛苦,徬徨無助,舉棋不定,心無定見,左右游疑,交相爭力,怨天尤人,片幾欺人,逞興聚積,心機私用,行司害工,見利忘義,困頓所起,矛盾所一,使決無力,本抉擇引。決本性有,決本化解。而一本決,業有必決,心聲所一,處事所斷。自覺本決,以誠使決,至究竟決,以至本使決一已貫通,鄉間無二,相輔相成,究竟使決、本決、原決,全用以圓融無礙、決決無礙,新真無礙,唯心無礙,空性無礙,中道無礙,試試無礙持佛。
總子唯一法,顯起萬法,法萬原總,萬法親因,萬法親總,親因進總。字生他生共生接總子生,總子生運萬化所有生,萬法源起依法之總子。總子必因外援支持,而有彰顯,為顯他生。總子必能現形,維繫存有再生,更顯再生,生生不息。自身他身,無剎那滅,及顯真性,空性為總,外援而顯,自己他人,接存實有,果法得生,是有利生,生唯一法,萬法為生,生法為生,法生唯一,唯一真法,是生萬法,法萬一起。自身他身,和合毋意,和合相聲,和合生顯,和合現形,和合共生,和合共原。
總子無剎那滅,因果具有,持帶外援,真性決定,因果共原,時橫運行。具有方有,及顯示有,則是中空。具故成有,是因有利,具故非多,世代緣起,決定有意,類不改故,故是有意,改生果故,是有利益,及由此故,因緣則生。因力循原,全體生故。有利帶原,相資發故。無力像原,全不作故。是有決定,非無滅易,亦有意為,和引字果,與果具有,無二唯一。非有非無,和橫隨轉,以帶萬元,萬原惟一。義禮體同,緣起二義。唯一有意,顧顯德故。象顯有意,帶原惟是,始終同裡,體用接同,相即相入。空有自己,忘利用力,相即相入,由他吾性,故以自作,真如一心,唯心有空,真空有性,字性方顯,顯性則總,總空真如,真如一總,真空如總,總空唯一,一顯空總,總空顯微,為空則一,為總一則,則一總子,總子唯一。
名利用中,為中則一,自有權力,所以能社,他全有利,所以入字。不懼字體,故非不舍,用力交撤,故成相合,相合則力,和象有利,有例如力,相入有利,以用社體,更無別體,為是相入,別同用共,為是相即,為是相同,為是體用,為是之性,為是一心,為是中道,為是用空,為是真如,為是如來藏新,為是唯一總子。總子與現行果具有,非能單獨自有,即為字空性是真。字空性真,引生自我,帶原而生,故能生顯,有利眾生,使力為生,時運共生,為原所含,所含接原,原所有含,有實有生,生時實有,實有以堆,堆以誠時,誠實以共,共則具一,一已運行,具時共有,一時起化,萬法以出,生生不止,空性生真,真如是生,真心則生,真空唯心,真空是生。生生不以,生一全有,無有面對,雖滅則生,則無無有,有無接易,無有不易,一式究竟,依然唯有,然一起有,雖毋意有,有容為愛,無容易愛,因愛而生,為愛而有,生有位愛。
為愛而生,愛生則真。真心愛生,新真未生,愛心未生,新式未生,新如未生。恩生為愛,愛真有心,新真有愛,心愛如新,新新以新,真愛唯心,此心真如,原有決議,故不退滅。本決去或,自物自決,有所不覺,本於一愛,決於一心,愛一心一,心愛唯一,唯一則真,真則為新,新則為愛,真心為愛,本決決故。使決一本,本使決一,使本源一,本使依然,決所當然,無有不當,絕無不智,一決本使。或以二義,無理不覺,有情不覺,因緣所生,使決無斷,升起煩惱,引發痛苦,徬徨無助,舉棋不定,心無定見,左右游疑,交相爭力,怨天尤人,片幾欺人,逞興聚積,心機私用,行司害工,見利忘義,困頓所起,矛盾所一,使決無力,本抉擇引。決本性有,決本化解。而一本決,業有必決,心聲所一,處事所斷。自覺本決,以誠使決,至究竟決,以至本使決一已貫通,鄉間無二,相輔相成,究竟使決、本決、原決,全用以圓融無礙、決決無礙,新真無礙,唯心無礙,空性無礙,中道無礙,試試無礙持佛。
我們的歌
王力宏 - 我們的歌作詞:王力宏、陳信延 / 作曲:王力宏 / 編曲:王力宏
己經聽了一百遍 怎麼聽都不會倦
從白天唱到黑夜 你一直在身邊
如果世界太危險 只有音樂最安全
帶著我進夢裡面 讓歌詞都實現
無論是開心還是難過我的愛一直不變
不必擔心時間流逝帶走一切
無論是Hip Hop 還是搖滾我的愛一直不變
所有美好回憶紀錄在裡面
這種 Forever love 那麼深 我們的歌 那麼真
無國界跨時代 再也不會叫我 Kiss Goodbye
要每一句能夠動人心弦 Yeah
情人總分分合合 可是我們卻越愛越深
認識你 讓我的幸福如此悅耳
能不能不要切歌 繼續唱我們的歌
讓感動一輩子都記得
己經聽了一百遍 怎麼聽都不會倦
從白天唱到黑夜 你一直在身邊
如果世界太危險 只有音樂最安全
帶著我進夢裡面 讓歌詞都實現
無論是開心還是難過我的愛一直不變
不必擔心時間流逝帶走一切
無論是Hip Hop 還是搖滾我的愛一直不變
所有美好回憶紀錄在裡面
這種 Forever love 那麼深 我們的歌 那麼真
無國界跨時代 再也不會叫我 Kiss Goodbye
要每一句能夠動人心弦 Yeah
情人總分分合合 可是我們卻越愛越深
認識你 讓我的幸福如此悅耳
能不能不要切歌 繼續唱我們的歌
讓感動一輩子都記得
試試
至是無礙,愛無事至,愛愛是志,窒礙無礙,無礙是志,礙事愛至,愛至則是,至是則愛。言如來藏,新真如是,決與不覺,阿賴耶是,是貫於裡,是顯於是,是本事,本是一如,一如顯示,心之如是,是本心如,本是如新,試試如新。同此貞如,是貫於裡,是撤於理,事理慣裡,是是一貫,是一則是,是則一式,是則一釐,一式一釐,是理一慣,一釐慣是,試試一貫。如來藏是,全體含攝。如來藏及真如是。真如是故原,不變不增不減所由出。新真如是故原不變,嘗試橫一,阿賴耶師,一如如來藏新與心真如是。如來藏新真如是,及人之佛性,佛性亦隨新真如是。以新真如是,自覺佛性所在,以達成佛知道。新真如是,溯源而用,體用無間,自身為因,大用為果,以誠學佛。至善總子,必以自顯,新真如是,源自表現,自身為因,萬化為果,萬以化身,身以化萬,萬化接身,化則因果,因果同化,化果則同,因化唯一,唯一因果,果因一為,唯一則同,同一果因,一同因果,一同因一,同一果一,一果一同,因一果同,因一同一,因果接一,一顯因果,因果則一,因果合一,和一則總,族和唯一,至善唯一。至是真如,合一於心,名真如是,為是佛性,是為佛用,成佛體是,是體為佛,佛體佛事,佛用事體,體是成佛。事理相即,二是相即,二用相同,二是二用,二用相即,二是相同,相即同用,相用及同,同用則和,同則用和,和同化二,化二則一,一則成用,成用無事,是成如是,新誠則佛,成心象佛,如是以佛,是用為佛,成事則佛,誠則顯佛,則是為佛,則成即佛,用成顯佛,成用成佛。是為緣起,緣起性空,空性及裡,是理性空,是空無理,空是吾性,是性則裡,空則是性,理性是空,空裡唯一,一為裡空,空一則無,一空則有,空無有一,一有無空,一式一空,空一式一,試試接空,空顯示是,是空唯一。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一則中道
班若以二第中道為宗。中道有三門,一式義禮,二是成關,三顯得用。本三性言二第中道。一起性說,片紀元成二性說,總三性說。一起性說二第中道。萬法起, 一性起,萬法性一,一性萬法,法性同一,一同性法,法性為一,一位性法,一為性法,性法唯一。緣起性起,從原有故,必唯一性。原有性有,更無二法。原有萬差,名為俗地。真性唯一,名為真諦。於一源起,二第相雜,名為二第。緣起唯一,二第相聲,名為中道。此中原起,一式義禮,義禮合一,稱之為二。一源啟示,而無二是。此原啟示,一式不二,二則同一,固為中道。緣起全體,及法藏所顯知識法界。一切是法界,一理化二,中道則顯,法理同一界。此一化二之中到,與世是無礙,及裡是真實有意。真性有愛,真心如新,真理如一,真情終始,真摯永恆,真愛長存,真誠米新,真如唯一與真性為空易無礙法界。試試接此一化二之中到,而戶不相愛,及試試無礙法界。
唯一中道,開和,一意,有無。開和,於一源起,開為緣起,真時有意與真性為空易。真實有意,即有所有,具體亦空。由緣起法,壞有真空二義,故一及相順,為明和一象,舉體全攝。二及相違,各戶為主。一象為主,即為極順,相違亦順,前後不違,立即相順,順則無為,順違同一,一順一為,一唯一順,順一唯一,順違無二,為二無順,不違則一,不順則二,為順一同。真實有意,直下便有,直下辨識,不有而有,非有而有,空有而有。超有與超不有二邊,唯一中道。至畢竟空,方得緣起,真實有意。原生性空,真性為空易,故護法以空存有。真有存故,乃得真有知空。全體至無,則非真知,亦非真性空,是故為成空。二到交錯,全體皆有,緣起極深,相輔相成,真性成有,空亦真實,空性中到,中道性空。一絕對矛盾而為絕對一致,矛盾而一致於及相順,一致而於矛盾於及相違,一至於兩端互相灌入,兩端則利於一致中道,無彼此師為,無彼此消逝,為不二中道,中道二第,以生以法,萬元和合,相即相順,相對生法,法起對象,依法之用,溯源起則,萬元不空,原啟示成,堆中之一,一所成堆,一堆所成,一釐中所,一式所中,中容一堆,一堆顯中,顯一則中,一中則名,命中見一,一顯多堆,多堆見一,顯中見堆,中顯堆一,一堆接含,堆中見一,一接含堆,堆接含一,中則原一,一容中則,圓融一中,中原則是,是則無愛,中則愛是,礙事無礙,愛鍾愛是,愛無事中,愛中則原,原無所愛,所愛接原,所原接愛,原愛一如,愛一無礙,愛無則一,一則無愛,則一無礙,一則圓融,圓融無礙,愛容則原,事理無礙,礙事無理,試試無礙。
唯一中道,開和,一意,有無。開和,於一源起,開為緣起,真時有意與真性為空易。真實有意,即有所有,具體亦空。由緣起法,壞有真空二義,故一及相順,為明和一象,舉體全攝。二及相違,各戶為主。一象為主,即為極順,相違亦順,前後不違,立即相順,順則無為,順違同一,一順一為,一唯一順,順一唯一,順違無二,為二無順,不違則一,不順則二,為順一同。真實有意,直下便有,直下辨識,不有而有,非有而有,空有而有。超有與超不有二邊,唯一中道。至畢竟空,方得緣起,真實有意。原生性空,真性為空易,故護法以空存有。真有存故,乃得真有知空。全體至無,則非真知,亦非真性空,是故為成空。二到交錯,全體皆有,緣起極深,相輔相成,真性成有,空亦真實,空性中到,中道性空。一絕對矛盾而為絕對一致,矛盾而一致於及相順,一致而於矛盾於及相違,一至於兩端互相灌入,兩端則利於一致中道,無彼此師為,無彼此消逝,為不二中道,中道二第,以生以法,萬元和合,相即相順,相對生法,法起對象,依法之用,溯源起則,萬元不空,原啟示成,堆中之一,一所成堆,一堆所成,一釐中所,一式所中,中容一堆,一堆顯中,顯一則中,一中則名,命中見一,一顯多堆,多堆見一,顯中見堆,中顯堆一,一堆接含,堆中見一,一接含堆,堆接含一,中則原一,一容中則,圓融一中,中原則是,是則無愛,中則愛是,礙事無礙,愛鍾愛是,愛無事中,愛中則原,原無所愛,所愛接原,所原接愛,原愛一如,愛一無礙,愛無則一,一則無愛,則一無礙,一則圓融,圓融無礙,愛容則原,事理無礙,礙事無理,試試無礙。
是從
直協對峙於我見、人我見、法我見之別,一切直協,接一於我見。如來法藏新,猶如虛空,名需顯像,對色固有,是可見象,色法是新,色外無時,唯一真心,無所不偏,廣大興致,究竟之意。世間常法畢竟體時,難至真如之法,真如法身字體不空,具族無量功德。如來藏無有增減,體被一切之法,以為一真如意,故生滅顯現本無差別。世界生死之法,接一如來藏而有,一切常法不離真如,如來藏從本以來,唯有不離、不斷、不別真如意。一如來藏固有生死,為眾生有使,以使見故,無前記故,無明之象,亦無有使,無有後記,與之相應。當之謬法、竟法,全然相雜,無有純別。故一切法,從本源來,及色極新,極致顯示,顯有引無,畢竟充滿,如來善巧,表其言說,引導眾生,歸於真如,念一切法,興生不滅,真誠時至。重發大心,一發願為民,使無有餘,無斷絕故,平等無二,不念彼此,鄉親心愛,更深再造,以新為是,以誠為信,以和為貴,以愛為樂,以民為主,以生為念,為政念真如法之職新,二為樂及一切善行之深新,三圍盡心以解決眾生可知大慈悲新。三者發起善跟增長方便。勤工禮拜,單純己心,信以不斷,至求無上,去除無明,善跟不減,隨順法性,堅決真如。以一念相應,則顯明有,一切種至,無時不智,利益群生,有大志用,自己顯照,新真實如,清靜如新,心愛如本,真心本然,不舍本心,唯一是從,凡是報恩,推恩於全。
一致
大光明藏之新真如,顯化如來藏以生之意。大光明如來,以新真如為生生之意。功名則一,使決至究竟決,而無無明。使決本抉擇為究竟決,則顯光明。不覺無名,抉擇顯明,眾生為佛,決與不覺,心與不新,真與不迷。此所生者,有至靜象,不私意樣。至靜象,依法唯心,如時修行,滿足方便。字性清靜新,以明顯具同形象,不相捨離,循敬以動,新主有一,生機盎然,蓬勃生發,時時常新,試試換心,試試更新,新新象動,恩性接動。不私意樣,一至靜象,聖成境界,無量功德,常無斷絕,隨重生根,自然相應,一式而顯。心聲謬門,不決意。不覺念起,念無字象,以離本決。一決故名,若名決性,則無不覺。已有不覺,妄想新故,能知名義,為說真決。不覺之新,無字決心。無明業象,心動不覺,說明為業。阿賴耶是,是說有名,一決而起,能見能顯,能取境界,起念相續。事業,為明決心動。一式,一於動心。顯示,能顯一切現象。至是,分別染竟法故。名為象序,以念相應,住持過去為來等善業,使其不失。故能成熟現在,去無顯明,重新再創,新新事業。事業時事,顯示至是,一決一式。善念以序,心意以定,新創以出,決德已動,動則有心,始終相循。動故能名,竟故能顯,動靜明顯,竟動顯明,顯明誠業,明顯業成,動靜接業,覺得顯業,業已善念,心存善業,至是為業,萬象成業,業唯心進,可欲善新,新決心業,新新事業。
為不覺者,皆為本決故。法界皆為本決所決,不知本決乃有無明無決。由此本決與無明,相違並行,所以生謬。故無決,一於不覺無明。此不覺無明不一本決而起,乃一自我意識而起。本有決知之新,但因不覺無明之意,故成不覺之實。故此不覺之動,為不覺無明之作用。故言明善為樂,樂以誠業,業已報善,善業唯一。本決唯一,使決以平,使本為使,本使一貫,新成有本,本以新念,無念不新,新新相存,存以自決,決以反本,反本故一,一以至善,自命矣善,以一自覺,心動唯一,說明為業。動則有業,新必有動,為因唯一,為果為業,因果業一,明善為業,明新為業。萬法接決,必求能決,決於無明,決於無心,決於無成,決於不決,決於一致。
為不覺者,皆為本決故。法界皆為本決所決,不知本決乃有無明無決。由此本決與無明,相違並行,所以生謬。故無決,一於不覺無明。此不覺無明不一本決而起,乃一自我意識而起。本有決知之新,但因不覺無明之意,故成不覺之實。故此不覺之動,為不覺無明之作用。故言明善為樂,樂以誠業,業已報善,善業唯一。本決唯一,使決以平,使本為使,本使一貫,新成有本,本以新念,無念不新,新新相存,存以自決,決以反本,反本故一,一以至善,自命矣善,以一自覺,心動唯一,說明為業。動則有業,新必有動,為因唯一,為果為業,因果業一,明善為業,明新為業。萬法接決,必求能決,決於無明,決於無心,決於無成,決於不決,決於一致。
如來謬新
一如來藏,固有生謬新。不謬不心,謬新相合,同一同意,阿離耶是。是有二義,含一切法,生一切法。一者決議,一者不覺。決議,新體以念,以念者象,無所不偏,琺界一象,如來平等法山。依法本決,本決使易。使決及同本決,一本決而有不覺,一不覺而有使決。決心緣故,故名究竟。不決心緣故,非究竟決。決于念同,念毋意象,分別執著,同一差異,反像歸心,新持主一,捨直覺象,故名相似決。決于念顯,念無定向,是分別非,故名隨分決。充足方便,一念既起,決心相應,新以持主。得見心性,心即常駐,名究竟決。能關無念者,為象佛至。新起者,無有出像可知,而支出象者,及為無念。重聲明為決,已從本來,廿念相聚,未曾離念,有使有名。得無念者,之新相起,實有使決,循幾本決,具時而有,接本自立,本來平等,同一決故。阿離耶是,藏染竟善惡總子,乃一不勝謬之如來藏,與生謬和合所生。為於此生謬新所一之不勝謬之如來藏,方說為本決。依此本決,而有使決,至究竟決而誠佛。人之誠佛,即以此阿賴耶是中之如來藏唯一持。此本決,及新真如知本決。及此以求成佛之始決、究竟決,求反本源,別無所增。本決心真如,及人本有知佛性,使決至究竟決,則為此佛性之使實現,至圓滿之實現。使決及決本決,本決之佛性與使決究竟決之佛性為一。關心即空,及假,集中,是原決。原決之極,及究竟決。還原反本,法借據族,是名為止。觀者,觀察明新,上塑法性,本來接佛。此原決,集體象用巨大之貞如新,已有使決而還正此原決。為本機知本,垂顯佛心之本,直指眾生之新,唯其本決知本。尚未顯出之新真如,或佛性,而在內運上同於如來平等法身。顯此心真如,成賴修行,直達究竟。使決本決,使本決一,一決如新。心即佛性,性顯佛新,恩性常新,以新往佛,以佛唯心,佛新人心,唯心是新,新新央映,無有不及,無有不新,無有不止,新便宇宙。
新真如是
新真如門。因新法有二門,一者恩真如門,一者心聲謬門。新真如是,及依法界大總象法門體。心性不勝不滅,一切主法,唯一起念,而有差別。若離謬念,則無一切境界之象。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顯言說項,顯名字象,顯新原象,畢竟平等,無有變易。為是一心,顧明貞如。言真如者,亦無有象。言說之極,因言淺言。此貞如體,無有可淺。亦無可力,接同如故。當之一切法,不可說、不課念,顧明貞如。之一切法,能說可說,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顯於念,明德而入。真如者,一言說分別有二種易。一者如時空,以能究竟顯時故。一者如十部空,已有字體,具族無漏性功德。一切相聲,已有望新,生生分別,皆與相應,故說為空。不空者,幾循法體無妄,真心恆久米新。竟法充足,隨象接取,為政象故,名象合一,新象重現,新新禧許,我循此則名不空。像用之體,明新爭如,真如體象,象顯真如,新真如是,法真如是,新法如是,新就有差,法象有別,差別象總,法界總象,容眾生入。為政相應,體正相入。真如二義,如時空,如十部空。如來藏者,畢竟清靜。無有聲謬,及時空,畢竟清靜,及十部空。如來藏,新真如,不勝滅門。如時空,如十部空,自己時空,真常不空,竟法充足。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真如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及解界大我。佛性論皆以如來性為地意義之佛性。以如來藏及恩真如,亦即法性。一如來而有賴耶是,由一開二。信有清靜如來藏為成佛主音,自信己性。佛之慈悲戶念,為成佛外援。許此眾生有如來藏為成佛正音。使人有意自信己性,又有佛之慈悲護航,間此二信,即能起大承之大信。言善新所,以信為首。二者,一者法,一指易。所謂法者,眾生新,是新則一切世間法、出事間法。心者,演三。一者體大,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二者象大,如來藏具族無量性功德。三者用大,能師一切世間法,出事間善因果,一佛本所成固,一切接成此法到如來地。新顯示新真如象,是體故。心聲檢因緣象,是體像用。法只依法,眾生新。新、佛、眾生三法。以關心是佛化度眾生之言。眾生心之依法,含世界之眾生法語出事之佛法。只言一心,以新真如。真如是新,真如有心,新新顯真,真心顯新,新真則一,一則真心。心與真如唯一如來藏。法性,止此新法能照之性,心之如是。此心真如,正極恩之貞時如是。此恩真實如是,及心之如是,如是性,如是體,如是本末究竟。性向界揭示象,力與一云果報,本末究竟,替用相對,是中相慣,是十相接,是有無同,是空實在,是及如生,是生滅和,是竟動及,無無不有,然則相繼,故窮必進,盡責創新,新聲不絕,心聲不息,真心相接,新法和同,萬法如新,是大為則,是創為化,是化為象,是像唯心,是心為真,是真起法,唯心效法,新法不息,法象無極,萬千變化,萬象如一,試試更新,欣欣向榮,顯微無間,則是傭。
使我
現行知識,有意識總子現形,即有莫那是現形。現實知識若非總子所易,及非莫那是所現形。此一現實之實則為無明。無所名,而有無明者。無明者,名實不符。莫那是,及人之轉變無明之所在。莫那是之為是,乃使總子知識德已彰顯。所以形同於顯明之總子。此形同之明,獨與賴耶是共具。意識之明橫訂於一。無明及存於總子中,顯名義存於總子中,顯名義去除無明則需透過莫那是所成。莫那是,為使我之元。此使我之元,在經驗中實存,原來自總子。反思意識經驗,及可見其一使我。故我實非能主持我者。莫那是唯一能主使我者之實體。我所有知,意識外竟,為呈現實,為總子故。莫那是則為使我,顯明真實,終究本源,回歸總子。故我離莫那是則無名、無時。莫那是則為顯明之元,上塑之幾,真如所顯,總子所欲,總我合一。
所是
便一顯跟身器界萬有一切,無窮只進,無惡顯善,無非則是,乃賴耶是。自意識關,自有客觀自然。意識所承之客觀,所一源於底層之根源,賴耶是所轉顯。自覺意識,相續升起,達此頂運,一賴耶是。分別記新,自覺唯心。能欲之靜,可欲之新。客觀萬在,一式所顯。經驗所是,統決所含。既是經驗,意識所顯,函知於心,含時於是,含真於理,含善於佛,含一於全。客觀,意識所顯之明象,名像所指之知識。意識存在,存在客觀,客觀則是。一式顯示,能事所是,戶不相離。跟身所是,經驗所是,客觀所是,唯心所是,新像所是,區時所是,名義所是,誠意所是,真心所是,表象所是,萬象所是,萬法所是,心意所是,新則所是,唯一所是。依賴耶是,能所不離,新式所是,心意和同,主客協一。
莫那是,一同直上賴耶是,一同直下自我意識。莫那是,是顯示,示表是,一則同,同則一。同一一同,是顯示表,直上直下,我是我心,我亦我新,歸於一是。意識總子不斷降行,自我意識不斷實行。意識總子屬於我,自我自是意識總子。莫那是,既是總子意識自我,又是自我意識總子,為自我與總子和一之總我。意識總子所顯知行為意義,行為意義表現之意識總子所是。賴耶是同時直其所顯支根身器界,直此根身唯我的根身,直此器界唯我的器界。自我意識同跟身器界,無分別離,不斷變化,無窮只進。莫那是,直此賴耶是與自我意識,協同上下,隨時所便,與時所是,一期限行。賴耶是之總子,為莫那是所顯,跟身器界為莫那是所直。現實意識與總子戶不相離,為賴耶是所便顯支根身器界。凡總子皆能表現為現形
莫那是,一同直上賴耶是,一同直下自我意識。莫那是,是顯示,示表是,一則同,同則一。同一一同,是顯示表,直上直下,我是我心,我亦我新,歸於一是。意識總子不斷降行,自我意識不斷實行。意識總子屬於我,自我自是意識總子。莫那是,既是總子意識自我,又是自我意識總子,為自我與總子和一之總我。意識總子所顯知行為意義,行為意義表現之意識總子所是。賴耶是同時直其所顯支根身器界,直此根身唯我的根身,直此器界唯我的器界。自我意識同跟身器界,無分別離,不斷變化,無窮只進。莫那是,直此賴耶是與自我意識,協同上下,隨時所便,與時所是,一期限行。賴耶是之總子,為莫那是所顯,跟身器界為莫那是所直。現實意識與總子戶不相離,為賴耶是所便顯支根身器界。凡總子皆能表現為現形
班若
人有知新是與所對之靜,而反思內在之根源,唯心是之元起。由智慧向上超生,便照一切法,知其性空,成班若智慧。班若智慧是一含攝一切法為競之新法。班若智慧無心境二編織分,不直而漸新,與競之同屬此心。及色關空,色唯心愛。
真如以政治所知一切法之貞時。政治籍班若,真如籍般若所兆諸法之象。二者接由,超分別新,知人我法我而後顯,與班若之同。依此無分別新,形成人法無直,由於此心一象,而無所質之。見所質之人我法我空時,言此心之元誠實性。分別新即意識新,即能以因緣生一切法為竟,而知性向。一象而有種種概念而有名,則為意識之分別所成。意識之分別,及原此項名而運動。故分別亦表意識之明。明則一象名而顯,顯則限制象名所規定之意義,並與其他象名並存相對。故一明則一引,心靈之所能內外無對峙。由此明顯而去引,二毋我去顯清明竟,解除種種貪嗔痛苦。
真如以政治所知一切法之貞時。政治籍班若,真如籍般若所兆諸法之象。二者接由,超分別新,知人我法我而後顯,與班若之同。依此無分別新,形成人法無直,由於此心一象,而無所質之。見所質之人我法我空時,言此心之元誠實性。分別新即意識新,即能以因緣生一切法為竟,而知性向。一象而有種種概念而有名,則為意識之分別所成。意識之分別,及原此項名而運動。故分別亦表意識之明。明則一象名而顯,顯則限制象名所規定之意義,並與其他象名並存相對。故一明則一引,心靈之所能內外無對峙。由此明顯而去引,二毋我去顯清明竟,解除種種貪嗔痛苦。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總子
智顗本法華開三承之全,一心三觀之關行,一切一源生之法不可得,見不可思議竟,於一切法不可得及空處,言第三第之中到佛性。在明新是之元起,重十二因緣之說,救生命新式之流轉與還滅,以原說起。新式與心所皆屬新,無微法唯心是時性。此所重之新為限有知意識性。亦可為此有知意識有斷絕之實,有一神我直此意識之超意識性。佛教所言業,以不在意是心中說。業力貫於生命知過去現在未來,永不散師。業之存在非意識所能知決。有一與心身主法非及非離之不可說之我。能生者為知總子。人知行為,於是習慣,習氣遺留,在線與生起。為阿賴耶是說之所自發展而出。超意識性,可直下從意識活動相續不斷流出,可以直下任取。欲斷而不能斷,此意識有其根源與法起。必安於此一超意識性,一求成佛之新性。由此意識或心性不斷流出。為此如來藏性清靜心為唯一真實,此心即便法界之新性者。貞明駐地之深與貞明施用於如來藏性之大,皆自意識底層而說。最身處之性清競之如來藏新,為成佛之因。此性清競之如來藏新,無無明之染,可顯如來藏心之指。如來藏心之為實有,及依此無無明之染。以言如來藏之貞時空與真實不空之二義。如來藏藏是,藏人竟善之習氣總子,為人後起之靜善業之因,純清競之如來藏為成佛因。以此最底層之新是為清靜善性之賴耶是。
愛愛愛
愛愛愛作詞:周耀輝 作曲:方大同 編曲:方大同在 哪裡記載 第一個桃花賊 誰在 哪裡典賣 第一支紫玉釵我在 這裡見怪更怪 見過電影裡面人家的海 更想去看海唱過人家的愛 更想找愛你哭起來 我笑起來 都為了 愛愛愛有一天翻開辭海找不到愛 花不開 樹不擺 還是更暢快愛 還是會期待 還是覺得孤單太失敗 我愛故我在找到愛 幸福的人 肯不肯躲起來 正在 寂寞的人 能不能站起來我在 這裡陪你無奈 讀過小說裡面人家等待 更習慣等待唱過人家的愛 更想找愛你喊出來 我靜下來 都為了 愛愛愛有一天翻開辭海找不到愛 花不開 樹不擺 還是更暢快愛 還是會期待 還是覺得孤單太失敗 我愛故我在揮不出滿天滿地的塵埃 買不起滿街口袋的品牌你悶起來 我傻起來 可以愛會不會整個時代只有一個告白 誰不愛過不存在不明不白 不分好歹 都為了 愛愛愛有一天翻開辭海找不到愛 花不開 樹不擺 還是更暢快愛 還是會期待 還是覺得孤單太失敗 我愛故我在
中人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人生也以直,中無所不在。生之為易,天地設為,易行其中。到無訂在,中之實指,無所不在。一物應該,則中。一式應為,則中。一理應型,則中。一氣應用,則中。一性應進,則中。一人應天,則中。一者,衷也,中心唯一,理一分殊。性及理一,一理盡性,理氣同一,理性流行。隨處接中,中心體全,無偏無私,無有不公。接中感通,無中不映,及器見性,到在氣中。綿密始終,恆使恆中,始終一貫。天降之中,仁以為中。得天獨厚,生命於中。天人為善,天理行中,性命相繼,理氣同中。義命和中,之天命中。由上撤下,浩然之中,理欲同一,盡性之命,心為內外,天心無間。
名為
名為證明,求由其德,合於齊名。中有其名,實有其德。證明目的,之有此名,便依此名,以為自命,實有此得,名此顯為。人有名為,當有其得,當為之是,是為名分。名為名分,實為時事,名實相符。有形和言,相府為用,實有其行,言表行義。行言同時,言行一致,明道所存,義所當為。一同之意,毋意欲同,欲由上同。以一同行,天下唯一,意義所在,主義順行。好明之量,言行顯得,萬化遍在,共一本根。天地所產,物也。物明則時,名以召物,召物以時,物名相符。實有齊名,實有其為,正則時也。正者,正其所謂,正其所宜,正其所偏,正其所惡,正其所假,正其所演,正其所分,正其所同。證實名為,當時則正。明證彼此,共有其時。同一彼此,彼此差異,審齊名時。
妳是我心內的一首歌
你是我心內的一首歌詞:丁曉雯 曲:王力宏女聲:Selina 男聲:王力宏
王:你是我心內的一首歌 心間開啟花一朵S:你是我生命的一首歌 想念匯成一條河王:點在我心內的一首歌 不要只是個過客S:在我生命留下一首歌 不論結局會如何合:好想問你 對我到底有沒有動心 沉默太久S:只會讓我不小心犯錯王:不小心犯錯S:點在我心內的一首歌 不要只是個過客王:在我生命留下一首歌 不論結局會如何合:你是我心內的一首歌 心間開啟花一朵 你是我生命的一首歌S:想念匯成一條河王:想念匯成一條河S:好想問你 王:好想問你S:對我到底有沒有動心 王:對我到底有沒有動心S:沉默太久 王:沉默太久S:只會讓我不小心犯錯王:不小心犯錯合:點在我心內的一首歌 不要只是個過客 在我生命留下一首歌 不論結局會如何
王:你是我心內的一首歌 心間開啟花一朵S:你是我生命的一首歌 想念匯成一條河王:點在我心內的一首歌 不要只是個過客S:在我生命留下一首歌 不論結局會如何合:好想問你 對我到底有沒有動心 沉默太久S:只會讓我不小心犯錯王:不小心犯錯S:點在我心內的一首歌 不要只是個過客王:在我生命留下一首歌 不論結局會如何合:你是我心內的一首歌 心間開啟花一朵 你是我生命的一首歌S:想念匯成一條河王:想念匯成一條河S:好想問你 王:好想問你S:對我到底有沒有動心 王:對我到底有沒有動心S:沉默太久 王:沉默太久S:只會讓我不小心犯錯王:不小心犯錯合:點在我心內的一首歌 不要只是個過客 在我生命留下一首歌 不論結局會如何
中和
萬物中和,大本達道。得到成務,達德成己,成己成務。誠者天道,承之人道,成明顯性,明誠合天。相續相修,自盡己性。盡己之性,盡物之性,區能有成,一誠之德,由衷而和。物德已生,天之名命,生具明德。召先明德,得知於天,進之於性。物有本末,始終相涵,相生相成。誠意之始,格物致知,有得必名,至善知止。正心脩身,齊家治國,成天下平。日新又新,是之中使,物之本末,相涵相換。得本才末,本利才顯,通而為一。道德為本,政治為末。經綸規至,心智所存,成己成務,正道合一。內在明德,天之名命,天命為性,成通天人。名命合天,盡心之性,是之所在。中庸之道,下學上達,之我其天。盡性之天,天命流貫,理想自命。率性修道,持敬慎獨,戒慎恐懼,思慮能決。中節自制,相應求和,各得其為。內在之中,外在顯和。至中和,天地為,萬物欲。之中則中,養中守中,中者,天地大本,和者,天下達道。中行直中,直其兩端,中用顯性,至中志和。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一道
一到,乃歸於一同天下之意。進此一道在王。神降名出,聖生王成,不離於宗,不離於經,不離於真。配神明,純天地,欲萬物,合天下,則及百姓,名於本數,繫於本末。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到為行,無呼不在,接原于一。上法天至,下例萬民,忠誠議論。王到本於仁新,外王內人,王循人心。名王聰明之至,用法數和名象,推恩廣師,變化皆宜,隨時處中。心存善念,到數之權,分別相許,無私決斷,公正為民,萬眾一心。同意護理,真誠以推,患難與共,上下一心。自強不息,發憤圖強,夙夜匪懈,遵循天理,克制幾司。至誠至為,至真至善,至大致性,王民理一,天人共融。仁義雙全,心性同流,行愛循宜,勇敢擔當。體民所苦,查民所非,愛民所愛,推民所欲,受民所無,上行下效,帥身以正。盡性之天,大心無欲,義無反顧,仁者無敵,天下為公,諧和萬幫。反天下之新,真天下之後,求天下之寧。不尺後事,不米萬物,被是之極。以本為經,以經理末。以仁為恩,以理為行,以樂為用。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機為決,需竟明察,政治知道,近人愛物,查言省機,繁榮進至,安幫定國以為王。
至為
至誠能大,得和陰陽,天地同流,無有不通。神化知能,人得而知,必為天德,窮神之化,推知大心,得聖人熟。大為大至,心智自誠,關神化到,毋我後大,大心後聖,聖為天德,得不可致知唯神。神者,聖而不可知。見一得名,動則得意,名義入神,名實相符。行義建立,利用安身,愛人及人,克己復禮。行義愛人存虛明,安身復禮達至得。以中之為,以需之幾,機為中需,順時變化,以達中和,同於天化。仁至義盡,繼善成性,之幾其神,望物存神。循物求新,新器成象,象得意張,易經得意,像以名義,易見為行。行以為明,化行道顯,經正易經,大德敦化,神人證明,順以齊名。至誠大心,神人無間,推天之化,顯天之工,行天之運。循物創恩,存虛明神,神為人原,規正道生。動靜存神,經易為先,合一不測,易經入神,推行有見,至大致為。求仁得仁,行義顯易,仁義並行。盡心存神,至得為體,大體至誠。成名所知,天德良知。天人同用,之所成名,天人異用,之不近名。大心知化,至誠天德。性與天道,同一存理。
創新
天所創生,生物有序,成務之極。新物降生,由無而有,由幽而名。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思有籌,籌必和而解。故愛惡之情,同出於太虛,而族歸於物欲。自其所來,本無對反,出在太和,籌必和解,還於太虛。還此對反與和合,至中和,慣幽明,為太和知道。以名關幽,萬物為使,各有其行。通幽明之至,出於幽,止於幽,樂而安息,名慎於幽。天有幽明,天之深度,虛明召見,感知有形萬物。萬物之空間,時間之萬物,終始以觀,上天之載,無興無臭,幽明之故。名所一幽,幽所表明,幽明相依,相互唯一。幽明常在,萬物始規,萬象中節,天明召見。實有虛明,清通神得,視為天德。天德長在,處於一氣,太虛時者,虛空及器,神得為體,所顯之用。神天德,化天道。器有陰,推行見化,合一不測唯神。召見之用,神得為體,師於萬物,天使萬物,陽明知道,乾元流行。自誠新物,天召齊名。天照萬物,順物而召,因照知道,昆原流行。創新生物,天開其幽,開顯其藏,揚升知識,乾道使然。天真實在,成己成務,召見感知,創生新物。天一神明,天德順幾,生物映之,成務流行。先成齊名,後映其照,開幽出藏,更生新物,顯見天德,幽隱密藏,無所不能。天道變化,生物之誠,對之有名,映知以生,循幾成務,見其萬能,躁化奇蹟,化生之原,無形流出,生也無窮,生物知能,自是無窮。物生有限,天若真新,物亦隨意,應感而新,天人相繼,互有設限,映之繼善,承之以性。神明必名,一明誠物,相應神映,創生自然。天之神明,體悟不疑,光照萬物,成名受幽,上天之載,真實知道。天言而信,質感質之,超乎言語,行於萬有,無有不疑,真心誠意,坦然相對,豁然大公,無私真摯,大愛流行,普照萬有,成映真映,不怒而威,無偏無私。天之神感,隨感而映,感知映易,真常不測,運到無形,感知有形,映之變化,有規無,無規有,得意得名,得明德象。人神為天,身其正義,心懷仁愛,神明知之,有感接名,需含萬物,相合無間,于昭于成,隨時聚在!
誠仁
德行知之,能和內外。由象是新,由心中有向而是新。循象喪新,只意向此物像之心。使新同化於此物象,而言物象以生種種慾望實心以喪。耳目之關不司則閉於物,物交物而引之。人欲故出由耳目之關而起,使人能接於物,而有物像存於心,以畫出無窮之人欲之幾。唯心知止由此物象是新,更存向朝象以循之,乃有人欲。去此人欲之工夫,亦為當在心上用。仁義當面對此心之存樣循象,以超越物中之幾,而轉化之,以誠此心之上達。人心上達知道之元,在知此物象原于耳目之關,接物而有能集合內外知識。更有超越此和內外知識,則為德行知之。聞見不能見此天之太虛,為人心能之,知此無限無窮之太虛。心之此天之太虛,心即與之合而為一。人心德行而誠,由人心自覺而漸,由耳目聞見而漸。故人心往而必反,欲物皆化。由耳目有此心之,以和內外之德。耳目知之有心,為人之己身,誠仁身者,為天之神。己身有知,天生之物,同意相形,萬變相感,與身之耳目內外之和。心之之元,乃出於天。進此人心之性,以達誠人之深。心之有至,亦原于至於此身。心之致知,身原于天。自盡其心,思之原于天。天生萬物,同意萬遍,致知由天象,心意由天降。體悟體身,道之本也。身之體到,道運此身;見道之大,見身之大;到能物身。以天體身,與天一體;以己體天,體悟不疑。順道進行,化無成心,進心即到,到及成性,進心即進信,無成心之存。身與物內外相合以誠之,之近此天性以誠天用。
最浪漫的是
最浪漫的事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你說想送我個浪漫的夢想
背靠著背坐在地毯上 聽聽音樂聊聊願望
謝謝我帶你找到天堂 哪怕用一輩子才能完成
你希望我越來越溫柔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只要我講你就記住不忘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你說想送我個浪漫的夢想 謝謝我帶你找到天堂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
哪怕用一輩子才能完成 只要我講你就記住不忘
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
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
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
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 背靠著背坐在地毯上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
聽聽音樂聊聊願望你 希望我越來越溫柔
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
表單的頂端
演唱:趙詠華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你說想送我個浪漫的夢想
背靠著背坐在地毯上 聽聽音樂聊聊願望
謝謝我帶你找到天堂 哪怕用一輩子才能完成
你希望我越來越溫柔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上
只要我講你就記住不忘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你說想送我個浪漫的夢想 謝謝我帶你找到天堂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
哪怕用一輩子才能完成 只要我講你就記住不忘
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
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
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
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 背靠著背坐在地毯上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
聽聽音樂聊聊願望你 希望我越來越溫柔
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裡的寶
表單的頂端
演唱:趙詠華
器動
器,存在的流行,流行的存在。存粹存在,存粹變化。可顯可引,可動可靜。及時而需,亟需而時。流行存在,創生創始。散而關之為堆,具而相感唯一。相感相通,清通之神。神之清通,通兩唯一。絕對可見,無形無象。散殊可像為器,清通不可像為神。同意唯一,虛明召見,神之名也。能名能知,感通他性。感者性之神,性者感知體。相感而通,器之聚合。陰靜所感,陽動能感,顯微形象。神超越所感能感以自身,需通而身,與器變化其時。神化歷程,一虛器化,器之聚散,出入需中。器一清通之神而相感通,已有內在形象之明,與知之心性,器之聚於需中。器具則得名師而有形,器不聚則失明而無行。和需與器,有性之名。人身與物之器相聚,而變化知道。
今天妳要嫁給我
今天妳要嫁給我作詞:陶吉吉/娃娃 作曲:陶吉吉 女聲:蔡依林陶喆:春暖的花開帶走冬天的感傷 微風吹來浪漫的氣息每一首情歌忽然充滿意義 我就在此刻突然見到你Jolin:春暖的花香帶走冬天的淒寒 微風吹來意外的愛情鳥兒的高歌拉近我們距離 我就在此刻突然愛上你合唱:聽我說 手牽手跟我一起走 創造幸福的生活昨天你來不及 明天就會可惜 今天嫁給我好嗎RAP:Jolin in the houseD.T. in the houseJolin in the houseD.T. in the houseJolin in the houseD.T. in the houseOur love in the house陶喆:夏日的熱情打動春天的懶散 陽光照耀美滿的家庭每一首情歌都會勾起回憶 想當年我是怎麼認識你Jolin:冬天的憂傷接續秋天的孤單 微風吹來枯了的思念鳥兒的高歌唱著不要別離 此刻我多麼想要擁抱你合唱:聽我說手牽手 跟我一起走 過著安定的生活昨天你來不及 明天就會可惜 今天你要嫁給我聽我說手牽手 我們一起走 把你一生交給我昨天不要回頭 明天要到白首 今天你要嫁給我RAP:叮咚 聽著禮堂的鐘聲 我們在上帝和親友面前見證這對男女現在就要結為夫妻 不要忘了這一切是多麼的神聖你願意生死苦樂永遠和他在一起愛惜他 尊重他 安慰他 保護著他兩人同心建立起美滿的家庭 你願意這樣做嗎? Yes,I do合唱:聽我說手牽手 一路到盡頭 把你一生交給我昨天已是過去 明天更多回憶 今天你要嫁給我今天你要嫁給我 今天你要嫁給我......
神韻
神韻是萬唯一,一時萬分。一者,神用之廣運,成體之真實;天道之神韻。人必張幾成,見其神之營,然後見天道之神韻。天道之神韻,見於神之營,天人二者即可唯一。萬一個證,大小有定。從神韻中,見得萬物,真實存在,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各自唯一,各有其成。神從主觀,亦從客觀,所從一者,天道之誠,人道思誠。由成見寂然之體,由神見感通之大用。成神之機,和一誠神,天道人道,機成神和。成為體,神為用;中庸為體,易傳為用;成神和體用則能通。內在之誠,靜無動有,名通於外,充周無窮,神使萬變,內在身引,同天之運。時所發者,寂然之誠,發而漸外,感而遂通,便運萬物。神韻之所在,唯一之所在,天道之所存,人道之所司,天人之合一。
人及
為天所生知人,因動機善惡分。人有靈、有神、有知、有性,以之明辨善惡,訂於仁義中正。能主敬,立人及,則為人之所以為人。人之生原于太極,太極內運於仁中。太極知道,天之誠道,人之思誠;思誠知人,誠道之天,內運於太極。人道致知天之誠道,太極內運誠道,以還迄於天道。誠道,五常知本,百行之原。靜無動有,至證明達。誠則無事,至異形難,克己復禮,天下規人。成無微,機善惡。得愛為人,得宜為義,得理為裡,得通為至,得守約信。發為不可見,充周不可窮,衛之神。寂然不動,誠也;感而遂通,神也;動而為行,有無之間者,機也。動正為道,用和為得,故甚動。守之貴,行之力,配天地之易簡。性者,善惡剛柔中而已。為中者和,行中節為天下之達道。無私,本也。司通,用也。無私而無不司通,有本則顯有其用。生,人也;誠,意也。仁以人欲萬物,亦以人證萬民。天道形而萬人順,誠意至而萬民化。動而無竟,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竟而無竟,神也;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四時運行,萬物終始。一者,無欲也。
至善
乾元為萬物所資始,有形之萬物以乾元為形上之根源。至善偉大,無極之極致,無形之極至。自萬物之多,使之所自始者之偉大。自一切萬物之生生變化無窮,使知其原知見行不息無盡。誠道,真實而能表現。成具有內載之真實,乾元為承之原,行時表現之意。乾道變化,內在真理之神時時表現於外。內載之真實必表現於外,方見其真實,神使變化萬物之生生,以各正其性命,完成其真實。透過內載之貞時而表現,即見達道,真實為體,表現為用。萬物之原始真實,必由乾元承之原表現,而後得完成成立,達道至誠。元亨承之通,利貞承之負。原必亨通其自己於外,以順利成就化之功,貞定己之表現,負歸於太和,以見利於天。亨通為太極內陽之動,貞定為太極內陰之靜。陽動陰靜往復,動靜戶唯其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陰陽必合於五行,不出於太極之外。一切人物之始生,各成己生,各正性命,故為善無惡。宇宙生物之道理,能使生一切萬物,而為純粹至善。人物之惡必與人物知化之中,中更有使,其使必善。故原始要中,以關道之表現,為萬物之生生變化無窮,而為至善之流行。乾元誠道為至善,通幾表現於自然全體。人物存在有定型定線,便會產生非如至善。
就是愛妳
陶吉吉 - 就是愛你作詞:娃娃 / 作曲:陶吉吉 / 編曲:陶吉吉
Yeah Woah Yeah Da da da
我 一直都想對妳說 妳給我想不到的快樂 像綠洲給了沙漠
說 妳會永遠陪著我 做我的根我翅膀 讓我飛 也有回去的窩
我願意 我也可以 付出一切 也不會可惜
就在一起 看時間流逝 要記得我們相愛的方式
就是愛妳愛著妳 有悲有喜 有妳 平淡也有了意義
就是愛妳愛著妳 甜蜜又安心 那種感覺就是妳
我願意 真的願意 付出所有 也要保護妳
在一起 時間繼續流逝 請記得我有多麼的愛妳
就是愛妳愛著妳 不棄不離 不在意 一路有多少風雨
就是愛妳愛著妳 放在妳手心 燦爛的幸福全給妳
就是愛妳愛著妳 我都願意
就是愛妳愛著妳 要我們在一起
Yeah Woah Yeah Da da da
我 一直都想對妳說 妳給我想不到的快樂 像綠洲給了沙漠
說 妳會永遠陪著我 做我的根我翅膀 讓我飛 也有回去的窩
我願意 我也可以 付出一切 也不會可惜
就在一起 看時間流逝 要記得我們相愛的方式
就是愛妳愛著妳 有悲有喜 有妳 平淡也有了意義
就是愛妳愛著妳 甜蜜又安心 那種感覺就是妳
我願意 真的願意 付出所有 也要保護妳
在一起 時間繼續流逝 請記得我有多麼的愛妳
就是愛妳愛著妳 不棄不離 不在意 一路有多少風雨
就是愛妳愛著妳 放在妳手心 燦爛的幸福全給妳
就是愛妳愛著妳 我都願意
就是愛妳愛著妳 要我們在一起
小宇宙
蘇打綠*小宇宙左手邊有個年輕人插隊 看一眼看一眼眼神充滿不屑電扶梯一對情侶相依偎 你看我我看你擋在走道左邊右手邊一個婦人丟紙屑 走向前走向前好像沒有不對公車站車門停在我面前 擠向前擠向前把我擠回路邊賣衣服的店員態度就好像 我花錢我花錢只是買她臭臉不太熟的朋友靠近我身邊 他的嘴他的臉充滿世故氣味為何這城市為所欲為 我只要 只屬於我的宇宙給自己一些從來沒有過的寧靜 快樂季節 已老去的歲月化成蝴蝶都飛翔在我的房間 向時間交換來的新語言和心上的山水說聲謝謝 面對著那些不美的世界都不想不去掛念左手邊車水馬龍吐著煙 壓過線闖過街直到我看不見右手邊充滿暴躁的情節 一支筆一條線通通劃下句點啊 回到我的世界 啊 無謂的事都走遠左手邊窗簾拉開了一些 我的房間我的身邊多了一些光線一瞬間瞳孔縮小了一些 我的房間我的身邊充滿鮮豔藍天右手邊音樂放大了一些 我的房間我的身邊多了一些氣味一瞬間心門拉開了一些 我的房間我的身邊充滿想像空間
動宜
神者,一之主,所以無方;一者,神之用,所以無體。神無方而性有直。性由無體而畫質,乃能見神見易,顯此無聲無形不可得而漸知道。太極,一也;生二,二則神也。太極動宜,性也;發則神。神見於陰陽之變化。器、理、數在變化中,變化在器、象、數中,見神之不測。神則數,數則理,理成器,器則便,負歸於神也。出入、有無、死生者,道也。出、有、生,動也;入、無、死,竟也。道之實際內容,為太極之陰陽動性。到為太極,陰陽可互為用,陰陽動靜為一,陰陽動靜,更迭為用,無方不測,即見神。神原于陰陽之一,由一乃有神。道與一,神之名也。性者,道之形體;心者,性之郛廓;身者,心之區宇;物者,身之舟車。觀霧之理數之變,而漸相對之因陽動竟交迭,總此相對之兩面,以見一絕對心為知道、太極、神。此中之太極,為相對陰陽動競之總原,故在一動一靜之間,隨意境異動,故曰太極動宜。一動一靜,戶唯其跟,及太極之神用,太極與神,不二而相即。心為太極,定則竟,竟則名。先天之學,主於成,至誠可以通神明。人心具動靜陰陽知道,與天之動靜陰陽知道同,到及太極也。誠者,有定競之新,以有名而通於神得於道。只是一定靜而名,以物觀霧之心,心能以物觀霧,便可忘我、亦望新。觀霧知識,一到一神,而無方無端,內無所壘,自由自在。此中之誠,有此自主之性,以見於無方無端,自由自在的觀霧知識。志理之學,循天理者,造或在我。造或字偉,及先忘我,而以物觀霧,於物之造,關物之造。此心之關,與物之造具運,則造還在此關中,此心中意即在我也。得天理者,不獨潤身,亦能潤新;不獨潤新,至於性命亦潤。天理動,自是新,而心自有性命,新一連於身。毋意、無蔽、無故、毋我,虛心而不動,知識皆有天人之理。安分得失不動心,是為道,亦為順天。大型不佳瘸居不損,自然得幾樂。成能隨遇而安,凡是真樂而樂。滿幕雲山劇是樂,一豪融入不虛驚!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觀霧
康節:「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迹也。」凡以數所表有形事物,其數之差別者,皆可對其數,加以分和,使其數歸於一,而不見差別,便可使人於數,與其所表之有形事物,相異相化之處,見此數與世物,具由人能關天地萬物,以其耳目口鼻,與聲色嗅為香處,是人之冠通天地萬物於有形而無行。由知與感,成此中之體用變化,和體用之二唯一。此中志用,能自變與體知,化而運變。一切物之所以唯物,在其聲色秀為,而人之感知能收,一切物皆在人的感知之中。故人唯物志者。人之有心能自變化,自轉譯感知知識。人有心能自之所感知,更自知思索感知,而盡己感知知能。一心關萬新,因身關萬事,一式關萬事。此中能關者,自是己心,以幾心力跟中之所關,見得此中能關與所觀者之內外之和。此所關之心,為一能關物、關心之心,故此心為客觀存在,並與物據為客觀存在,將此能關之心盡己所用,化為所關之物。以物觀霧,情也;以我觀霧,性也。
一者,盡物之性;言者,盡物之情。象者,盡物知行;述者,盡物之體。仁者,近人之性;禮者,近人之情;一者,近人之智才。盡物之性者為知道,盡物知情者為知德,盡物知行者為知工,盡物之體者為知力。欲盡物與人之性情形體,不能只本於以我之情以觀霧,而當忘我以物觀霧。盡己之性以觀霧,而後意志全象在物,而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能窮物理,至物之命,之物知道。物理者,自此理屬於地上之物而說。關物命者,則自此理此性之處於物,賦予物說。
天使我有是謂命,命之在我謂性,性之在物為裡;所謂到所以能處理性。此道為天地知本。到為天地知本,天地維萬物知本。以天地關萬物,則萬物為萬物;以道關天地,則天地維萬物。道之到,進於天;天之道,進餘地;天地知道,進於物。天地萬物知道,進於人。能知天地萬物知道,所以進於仁。忘我之情,即以新關而望新。觀霧者,非以目觀之,而觀之以新;非觀之以新,而觀之以理。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莫不有性,莫不有命。所以為裡,窮之而後可知;所以為性,進之而後可知;所以為命,致知而後可知。窮理、盡性、制命,一式之意名。言窮、盡、制者,表人之觀霧,忘我而意向於客觀之物,以窮之、致知、進之,不以我觀霧,而以物觀霧,而盡物之性,窮物之裡,意志物之命也!
一者,盡物之性;言者,盡物之情。象者,盡物知行;述者,盡物之體。仁者,近人之性;禮者,近人之情;一者,近人之智才。盡物之性者為知道,盡物知情者為知德,盡物知行者為知工,盡物之體者為知力。欲盡物與人之性情形體,不能只本於以我之情以觀霧,而當忘我以物觀霧。盡己之性以觀霧,而後意志全象在物,而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能窮物理,至物之命,之物知道。物理者,自此理屬於地上之物而說。關物命者,則自此理此性之處於物,賦予物說。
天使我有是謂命,命之在我謂性,性之在物為裡;所謂到所以能處理性。此道為天地知本。到為天地知本,天地維萬物知本。以天地關萬物,則萬物為萬物;以道關天地,則天地維萬物。道之到,進於天;天之道,進餘地;天地知道,進於物。天地萬物知道,進於人。能知天地萬物知道,所以進於仁。忘我之情,即以新關而望新。觀霧者,非以目觀之,而觀之以新;非觀之以新,而觀之以理。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莫不有性,莫不有命。所以為裡,窮之而後可知;所以為性,進之而後可知;所以為命,致知而後可知。窮理、盡性、制命,一式之意名。言窮、盡、制者,表人之觀霧,忘我而意向於客觀之物,以窮之、致知、進之,不以我觀霧,而以物觀霧,而盡物之性,窮物之裡,意志物之命也!
另一個天堂
王力宏 - 另一個天堂作詞:王力宏、葛大為 / 作曲:王力宏 / 編曲:王力宏
你取代
前一秒我生命的空白
問題忽然 找到答案
不用解釋也明白
你的微笑 是一個暗號
我能解讀 那多美好
夢想不大 想永遠停在 這一秒
你為我的世界
重新彩繪 Oh
是你帶我找到 另一個天堂
遠比想像中更美
我們懷抱裡的 這一個天堂
每一個夢想 有無限的快樂
相信你是我的 另一個天堂
給的愛多麼純粹
因為你而存在 這一個天堂
愛是 直達的路線
因為你而存在 這一個天堂
只想陪在你身邊
我等待
下一刻再相遇的精采
每天每天 越來越愛
邏輯就這麼簡單
是你轉到 同一個頻道
定位我的 幸福座標
我多渺小 能愛著你 才最重要
想把你的明天
仔細翻閱 Oh
是你帶我找到 另一個天堂
遠比想像中更美
我們懷抱裡的 這一個天堂
每一個夢想
有無限的快樂
相信你是我的 另一個天堂
給的愛多麼純粹
因為你而存在 這一個天堂
愛是 直達的路線
因為你而存在 這一個天堂
我只想陪在你
身邊
你取代
前一秒我生命的空白
問題忽然 找到答案
不用解釋也明白
你的微笑 是一個暗號
我能解讀 那多美好
夢想不大 想永遠停在 這一秒
你為我的世界
重新彩繪 Oh
是你帶我找到 另一個天堂
遠比想像中更美
我們懷抱裡的 這一個天堂
每一個夢想 有無限的快樂
相信你是我的 另一個天堂
給的愛多麼純粹
因為你而存在 這一個天堂
愛是 直達的路線
因為你而存在 這一個天堂
只想陪在你身邊
我等待
下一刻再相遇的精采
每天每天 越來越愛
邏輯就這麼簡單
是你轉到 同一個頻道
定位我的 幸福座標
我多渺小 能愛著你 才最重要
想把你的明天
仔細翻閱 Oh
是你帶我找到 另一個天堂
遠比想像中更美
我們懷抱裡的 這一個天堂
每一個夢想
有無限的快樂
相信你是我的 另一個天堂
給的愛多麼純粹
因為你而存在 這一個天堂
愛是 直達的路線
因為你而存在 這一個天堂
我只想陪在你
身邊
日生日成
唯一本質映現到形式裡,形式又反過來映現到本質裡。這是另一種統一性,就是精神性。這種統一性是由有限的對象,被接納進無限而被建立起來。於是形式作為特殊的對象,投進本質而自身成為與絕對的同一。那進入到本質的形式,被表述為絕對的活動性與實在性的肯定的原因。這形式與本質相互同一,本質進入到形式,並且表現為根據。這種絕對本質進入到形式,就是上帝。這種絕對形式與本質的統一就是另一個統一性。絕對本身,上帝就是形式與本質的絕對統一,作成為兩種不同形成唯一的統一。形成唯一中,每一主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性。根據,作為根據的自然就是物質、重力。在實在世界就是光,光在黑暗中發亮,這就是進入到本質的形式。形式進入到本質,在實在世界裡,就是普遍的必然性。在實在世界裡兩種統一性絕對的形成唯一,所以物質詮釋形式,形式詮釋物質。這就是有機體,是自然的最高表現,向他在上帝裡那樣,也是上帝的最高表現,向他在自然裡,在有限事物裡那樣。在理想方面,知識就是在形式的陽光下形成的絕對者的本質。行為就是作為特殊的形式進入到絕對者的本質。正如在實在世界裡那與本質相同一地形式表現為光那樣。在理想世界裡,上帝本身便表現為特有的型態,作為貫穿在形式與本質相同一地活生生的形式,理想世界與實在世界是處在類似和象徵的關係中。在理想與現實世界裡兩種統一性絕對形成唯一。致使質料詮釋形式,形式詮釋質料。那潛藏在絕對中,就作為想像力而出現在這個反映的世界本身裡。宇宙在絕對中被形成為最完滿的有機體。理性在宇宙中認識到絕對,對於想像力,他具有絕對的美。它們之中的每一個都只是從不同方面,表示了同樣的統一性。兩者都落在絕對的無差別點上,對於這個無差別點的認識,就是對最高的理念的認識。自然對精神和上帝、絕對的關係。把上帝的本質規定為自然,是就上帝本身以無限直觀為根據而言。自然是上帝中同一地環節因為理智和思維之所以存在。作為倫理的本質,它是自己本身的根據。但另一方面,他又使他自身成為他物的根據。理智先於存在,因為思維是存在的直接同一。他將是一個中介者,包含著智慧再起作用。因此上帝作為這種自身的根據,就是自然,亦即上帝中的自然。事物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認識能力,透過自然結構,使它們看來是如此。這個統一性,這個精神直接的出現在直觀裡,而非在概念中。理念本身,真理是具體的,是客觀和主觀的統一。內容是真裡,而真理是被瞭解為具體的。思維本身是自由地,但不是抽象的,而是本身具體的。思維把握住自己在自己內作為一個世界,是作為既是理智的,又釋憲十的世界。自然的真理性、自在的自然是理智的世界。理念就是真理,一切真的事物都是理念。理念之系統化為世界,世界作為理念的揭示與啟示。因此理智的直觀、想像力為表達理念的方式,是最高和唯一的方式,在其中理念成為精神的對象。理念最高的方式乃是它自己的因素,思維被概念把握著的理念。認識到理念在他的必然性裡,認識到理念轉化為兩個方面,自然與精神。每一方面都表現理念的全體,不僅本身是同一地,而且從自身內產生出這唯一的同一性,並從而認識到這個同一性是必然的。最後的目的就在於使思想、概念和現實得到和解統一。它是一種精神的和解。精神在他的自由裡在他的豐富性裡把握住了自己的現實性。精神愈是滲入自身,就欲會發生強力的同一渴求。精神在自然內發展越深,則他向外探索和發現自己的需求也就愈深。作為現實的自然而存在著的事物,是神聖理性的肖像。自覺理性的形式,就是自然的形式。自然與精神世界、歷史是兩個現實性。他努力使自己在自身內成為具體的。它的最初活動是形式的,邏輯是思維的思維。其成果就是思想,它是在自身內,同時包括宇宙於其中,並把它轉變成理智的世界。在概念的思維裡,精神宇宙與自然宇宙互相浸透成為一個協和的宇宙,這宇宙深入於自身之內,絕對在他的各方面發展成為全體,正是這樣,絕對才在各個方面的統一裡,在思想裡被意識到。世界精神到達了,那最後的哲學是一切較早哲學的成果,沒有任和東西失掉,一切原則都是保存著。它是精神為了使自己客觀化、為了認識自己而作的最嚴肅認真的辛勞成果。在記憶中可以短時間概現的內容,在現實界裡卻需要漫長的時間發展。因為在這段時間裡,精神的概念自身配備著自己整個具體的發展,和外在的持續存在,努力完成自己,發展自己並且由自身中前進。他永遠向前邁進,因為只有精神是前進的。精神這種認識自己,尋求自己的工作,就是精神自身,就是精神生活。它的成果就是他認識到自己的概念,哲學的歷史就是精神在他的歷史中,達到依據的目的明白。對於古代必須尊重他發生的必然性,尊重它是這個神聖中的一個環節。現在是最高的階段是精神理性的向前進展,它們不是偶然的產物,是唯一按照必然性在發展。它們是以一個全體為根據,並構成這個全體的不同面向與差異的原則。古代的哲人就曾對絕對理念加以思考,而絕對理念的實現或實在,就在於把握當前現在的世界。具體的理念,是一般的內在於一切實在性中的理想性,是作為全體性的理念,這樣的理念直到主觀性的原則在理念中有其地位、上帝作為精神在自我意識裡才使成為具體的表現。為了從能知的理念進展到自知的理念,必須有無限同一地過程,使理念意識到他自身的絕對統一。精神以主觀的本質為思維的起點,完成了世界的可理解性,並且創造出精神性的世界,作為個存在於當前現實世界之彼岸的對象。如自然界,精神的第一個產物一般。精神的活動,即在於把彼岸倒回到現實,倒回到自我意識。自我意識自身在思維,並且把絕對本質認作自身思維著的自我意識。絕對自我意識不再是異己的對象,精神成為現實的精神,在科學裡知道自己是絕對精神。精神實現其自身為自然、國家。在自然中,精神是他自身的他物,而不是作為精神而出現。但是在國家裡,在歷史上的行為和生活裡,精神以自覺的方式實現自己。有限的精神原則,就在於認識絕對精神,使絕對精神成為有限精神的對象。自我意識認識到理念就是精神,就是絕對精神。這一系列並不是分然雜陳,也不是停留在一系列,只按時間次序的外在羅列,正是由於自我認識的過程中,使其成為精神的必然環節,成為同一地現在的精神。這一長系列的精神型態,是在精神的生命過程中,跳動著的個別脈搏,是實體的有機體,必須聽取他向前推進的呼聲,並使他得到實現。
Tell Me Why
Tell Me Why In my dream,children sing A song of love for every boy and girl The sky is blue and fields are green: And laughter is the language of the world Then I wake and all I see Is a world full of people in need Tell me why(why) does it have to be like this? Tell me why (why) is there something i have missed? Tell me why (why) cos I don't understand When so many need somebody We don't give a helping hand Tell me why? Everyday I ask myself What will I have to do to be a man? Do I have to stand and fight To prove to everybody who I am? Is that what my life is for To waste in a world full of war? Tell me why? Tell me why? Tell me why? Tell me why? Just tell me why, why, why? Tell me why (why,why,does the tiger run) Tell me why (why why do we shoot the gun) Tell me why (why,why do we never learn) Can someone tell us why we let the forest burn? (why,why do we say we care) Tell me why (why,why)
絕對
絕對者的本質會內在本質只能設想為絕對的、純然向善的同一性。絕對者是絕對的,因而是必然的,永恆的是同一的自身。理念是絕對普遍的概念,無礙其在自身之中產生對反的差異,透過絕對的統一性,因為不同差異的事物在概念之中,顯現出的普遍性是彼此同一的。一切事物的差異的可能性,極其在概念中的完全的統一性,之所以不產生矛盾,是基於事物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相聯繫。在絕對自身沒有對反差異的情況,是基於絕對的理念,在絕對裡特殊的又是普遍的,普遍的又是特殊的。通過這種統一,理念的形式與本質也是同一地。因此從絕對者的本性,可以推出,它是絕對的,而且他又從它的本質內排出了一切差別。這種同一性,是主觀與客觀的絕對無別。無別就是本質與形式、無限與有限、肯定與否定的同一性。透過絕對同一的理念出發,顯現出邏輯本身不同的發展階段,彼此相互聯繫。這個本質直接在自身內就是絕對的形式,絕對的認識,一個有自我意識的本質。具有一個客觀性並且能自我思維的本質的形式。思辨是自有的,是它的純粹的組織;認識即在絕對之內。本質與形式的統一就是絕對。把本質當作普遍,把形式當作特殊,則絕對就是普遍與特殊,存在與認識的絕對統一。形式是特殊或者差異的出現,是主觀性。但在絕對中它們是純然同一地。為了把握絕對,必須在思維的意義中,在自覺的認識的意義下來理解形式。這種形式獲知是直觀,直觀絕對的把思維和存在認作等同,並且由於透過直觀形式表述了絕對,成為絕對的本質和存在的表現。這個直觀是理智的,同時作為知識和知識對象的絕對同一。從絕對直觀出發,就是理性是主體與客體的絕對無別。所以他既是單一,也是其他,是在其中一切都完全同一地。直接的理智直觀,對決為者的定義,是透過表象這種統一性的想像力。這主從的直觀就是認識。把知識放在對永恆理念的內心直觀裡。在這種直觀理念,知識是直接的存在於絕對裡。知識就是對於絕對的直接認識。差異對反相容的必然同一性,是透過得到概念的把握。絕對本身應該理解為自身同一地運動。在主體與客體中,不可能存在質量以外的任和差別。因此同一必然出現在絕對裡,並且被認作唯一相對的質與本質上的同一。因此任合一方都是相對的全體,兩者永恆的保持絕對的同一性。量的差別是現實性的形式。絕對是主觀與客觀的量的無差別。沒有甚麼事物自在的在全體性之外。絕對同一性是在兩個形式下,並且同時在兩個形式下存在。A=B是相對的全體性。絕對的全體就是宇宙本身。理念的實現開始於普遍與特殊、有限於無限的同一,在於將差異對反作為發展,保存在自身同一的絕對形式裡。作為自在存在的主體,是被設定為主體、客體兩者的統一。客體按照它的理想性被規定為絕對的,為主觀與客觀的同一。一方面,有限的事物進入到無限中;另一方面,無限又進入到有限的事物之中。前者代表理想的一面,後者是自然實在的一面。這裡面包含著一切的真實絕對性,即真實絕對性本身,不是普遍和特殊,而是具有普遍與特殊統一的規定性的普遍性。每一特殊差異的事物都可回溯到絕對,放在絕對的統一性中。它的規定性只是它的理想的環節,它的真理性正是他在絕對中的存在。這三環節;本質進入到形式和形式進入到本質,這兩者都是相對的統一;直到透過第三者,絕對的統一之後,再回復到每一個個別性。
之性
在具體的統一裡,有限的事物並不比無限的事物更真實,客觀性也不比主觀的理念更真實。只能說是歷程,是一個命離有生命的運動。這種不可分離性只存在於上帝裡。有限的事物只要是真實的,就在一個有限制的範圍內具有統一性。是在兩個環節的分離性中具有統一性。只有設定某種對象,原始的與自我相對,把自我本身設定為時間上的染多,自我才可能超出單純地在其被絕對設定的那種統一性。一切規定都是從主觀性中發展出來的。現在的要求是要把主觀性,無限的形式從它的片面性中釋放出來,以便與客觀性的實體相結合。實體不應被理解為無運動的對象,而應理解為理智,理智為按照內在必然性自身能動的形式,因此這實體既是自然的創造力量,但同樣又是知識和認識。是具有無限的形式的全體。
一切知識都建立在一個客觀的對象與一個主觀的對象,兩者的和諧一致知上。是概念與實在的統一。存在和概念沒有差別的絕對統一,這種完滿的理念,就是絕對。只能是上帝。任和別的對象都有主觀與客觀不諧和一致的一面。我們知識中一切客觀的對象的全部內容可以叫做自然。一切主觀對象的全部內容則成為自我或理智。它們本身是同一的,並且被設定為同一的。如果一切知識都具有互為前提,互相需求的兩極,那就必定有兩門基本科學,而且從一極出發必然會走到另一極。於是自然走向精神,精神走向自然。自然和自我都可以看成第一位,兩者最終的發展必定會向對方過渡。
如果把客觀的對象看成第一位,就是從自然科學開始。一切自然科學的必然傾向,或目的就是從自然向著理智進展。使自然科學得到理論說明的努力。使自然科學到高度的完善,將會使一切自然規律,富有完善的精神意義,成為直觀和思維的規律。現象的事物不斷流逝,只有規律的形式存在著。在自然本身內,那符合規定的對象愈是實現出來,自然的面貌就愈是真實,現象本身就越成為精神性。完善的自然理論,應該是藉由這樣的理論,整個自然可以歸結到理智。沒有意識的自然產物,是自然企圖呈獻自身的努力,而無法賦予自然生機的理智,乃意識尚未常熟的理智。是前在的理智,停留在自然的外在性中。因此在自然的現象裡,即使意識尚未成熟,但已閃爍著理智的性格了。自然(自然的概念或理念),要達到它的最高的目的,使自己成為理智,只有通過最高最後的反思,通過理性才能實現。只有通過人或理性的活動,自然才能充分的返回到它自身。這樣一來,才顯現出自然本來是,被認作在我們之內的理智和意識,內容相同一的。
物理裡面的思想只是形式理智思想;其進一步的內容,物質將由思想來規定,並且必須從經驗中取來。只有具體的思想才包含著物質的規定,物質的內容在思想之內;只有現象外在於思想的方式,才屬於感官的對象。物質正是思維的對象,用思想去把握自然,運用概念、理性的形式來說明自然。透過理智揭示出自然的形式,構造自然,根據理性的原則來發揮出自然。
對反之另一規定,是把主觀的對象看成第一位。一個客觀的對象如何會附加上來,而又能與主觀相一致,是先驗哲學的課題。把主觀的對象當作第一位的,和絕對的,從它出發,並讓客觀的對象從他產生出來。先驗是主觀的對象,透過內心的思維,產生普遍性的作用。透過自我意識與絕對意識的合一,透過思維我產生出的普遍性,就是想像力的審美活動。在知識的事實或原則裡,內容受到型式的制約,形式受到內容的制約;就是A=A。自我是主體與客體直接合一的點,這就是自我意識的行為。自我這一概念,就是一般思維藉以轉化為客體的那種活動,和自我本身是絕對同一的,離開這個活動就根本沒有自我。正是憑藉這種活動,自我被設定為與客觀的對象、思想相一致。自我,作為純粹活動、純粹行動,在知識本身內並不是客觀性,因為它是一切知識的原則。如果它要成為知識的客體,就必須通過一個完全不同於普通的知去認識。對於這種同一性的直接知識就是直觀。他就是理智的直觀。立志的直觀是一種知識,一種產生它的對象的作用。理智的直觀是一切先驗思維的工具。自我不是別的,只是使自身成為客體的產生作用。
以直接知識為原則,人必定具有理智直觀為原則。這種理智直觀的內容或對象,是絕對、上帝、自在自為的存在者,但被表述為具體的、中介的,表述為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或者表述為主觀與客觀的絕對無差別。從直接知識、理智的直觀開始,它的內容已不是不確定的對象,是真實的本質,是具體的絕對。就理智的直觀形式而論,它是以無所不有的方式來設定知識,把知識設定在任和偶然欲巧的對象之上。關於精神性的上帝的直接知識,是作為對具體事物的理智直觀,或者作為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同一,並非刻意的造作。人按照它的本性,必應能具有普遍性;因為它的基礎是思維;正因為以思維出發,人才成為自我的存在。因此哲學的原則純詮釋普遍。
在這種對於具體的絕對者的知識形式中,在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形式裡,哲學便與表象、通常表象意識其反思方式分離開。隨哲學與意識的通常表象分離,一般的做出絕對者不能被認識的結論,那麼研究哲學就成了多餘的是了。通常意識與哲學不相分格時,自我不僅是經驗意識的自我,並且他又可以認識、意識到那些落入通常意識之內、普遍的思想範疇。具體的對象,按本性而言,同樣是思辨性的。具體的內容、上帝、生命或其他具體內容所採取的任和特殊形式,通常是意識的對象與內容,但是困難在於,使包含在具體內容裡面的對象成為思想,使思想成為具體的、始有差別的無知成為思想。把各種思想區別開,指出它們的互相對反,這是非理智的觀點。哲學思考的要求在於把這些區別開的思想結合起來。自然意識亦以具體的事物為對象,但是卻將二元化、區分開,並且堅持有限的思想規定、原因與結果,而困難在於抓住並且堅持其統一性。人們總是將有限與無限、原因與結果、肯定與否定分裂開。思維也就從這裡開始,這是屬於反思式的意識的範圍,也是形而上學意識所共有的思維對立。但是思辨的思維必須記得,具有這種對反,又必須解除這種對反。
自我就是自我=自我。我就是我的自我意識;所以自我是主體與客體的同一。科學不能從任和客觀的對象出發,而必需從非客觀的對象出發,而這非客觀的對象自身成為客體,作為遠使的二重性。我是對我而存在,我是我自己的對象。作為主體的自我與作為客體的自我,只是自我。自我只是兩者的統一,是主體同一客體。在自我意識裡,我就是在我自身中的客體性,這裡並不存在客體與自我的區別。那區別開的兩方面是直接同一的,沒有任和對象與自我中的絕對意識相對立。如此就是客觀世界從精神活動的內在原則產生出來。由於主體與客體的區別出現,並得到同一承認,於是產生自我與對方的關係。如此進入自我對於自我的限制。自我給自己設定一個對反面,這個對反面就是非我,因為它把自身設定唯有條件的。這就是無窮的阻力,因為有條件的規定就是自我自身。自我作為自我是無限制的,但自我是與客體聯繫的現實,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自我受自己的限制。但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意識,無自身規定的自我意識是一個空無的對象。自我通過意識的自我直觀成為有限的,但自我在此種有限裡成為無限的。
自我通過直觀把自己形成無限的生成過程。自我與自身的關係和自我與無窮的阻力的關係是無法分開的。自我只有當他超出自身,當他無限制時,他才是受到限制的。自我規定的限制是必要的,這種存在著的對反會持續進行,因此自我將不斷的同一限制著非我。那無限的超出、可以限制的、實在的理想的活動,和能限制的客觀活動,兩者是彼此互為前提的。唯心主義反映了一種活動,實在主義反映了另一種活動,先驗唯心同時反映了兩種活動。自我達到自我意識,既非通過能限制的活動,也不是通過被限制的活動,因而必需有由兩者結合起來的第三種活動。而這一活動就產生了具有絕對意識的自我。那經常出現的對反關係,只有在絕對意識才得到解除。它是本質的聯繫,相對的同一性;但其中仍包含著主客的差異。這種差異對反的同一,不僅是在一個單一的行動中,而是透過無限系列的行動中才得到調解。這個直接包含著對反傾向結合的第三者,是一個絕對思想。在這個思想中已經包含著特殊性,這就是直觀的理智或理智的直觀,是對反的絕對統一。
自我在這裡不是片面的與對方同一,它是有意識的同一,不過他不是僅以自我本身為根據的同一。這個自我意識必須是絕對的原則。整個哲學是從一個原則出發,這個原則作為絕對同一的對象,是絕對普遍與客觀性的。因為他如果是非客觀性的,那麼他立刻就被設定為可以分離的,就有一個他物與它相對立。但絕對原則就是這種對立的消除,因此他自身就是絕對客觀與普遍的原則。概念是普通的範疇,但是概念是具體的,它是自身無限的思維。唯一認識概念的辦法,就是用一個直接的直觀去表達這個原則。這樣一種直觀,認識絕對同一者、那本身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對象,人們自身能在直接經驗裡只能是直觀的思維。當這個原則在義事理被喚起,他本身就應該在經驗中被發現。立志直觀的客觀化就是哲學,只有哲學能反映給我任和別的事物所不能反映,那位對象,那位在自我本身內已經分離開的絕對同一。同一性的客觀化和對同一性的知識就是哲學。自我意識在同一直觀裡,意識到齊自身,但又不識自決的。這種客觀化的理智直觀動見到了必然性。絕對是主觀與客觀的絕對同一,是現實與理想、形式與本質、一般與特殊的絕對無差別;在同一性裡兩者既是自身,也是其他;是形式邏輯的同一性。
真正的同一性是具體的,既是主觀性也是客觀性;主觀性、客觀性接作為被保存的,因而理想的環節被包含在其中。表象是主觀的,他同時具有彼此相互外在的特定的內容。但另方面表現又是客觀的,它是一個行動,一個統一性。如此兩個進程確定的表達出來,一方面是把自我徹底的引導到主體,一方面是把自我徹底的引導到客體。但是真正的徹底引導或推衍只能採取邏輯的方式。因為邏輯方式包含著純粹思想。對主客同一的真理性的證明,及對每一方的自身,就它的邏輯規定即它的本質的規定進行考察。因此主觀自身必然要象客觀轉化;而客觀自身不能停留在客觀上面,必然要使自身成為主觀。在有限的自我本身及包含有同一再自身內,而能使自身成為無限的。有限和無限的統一,就不會只是對反面的統一,而是在自身內指出,真理是彼此的統一。每一方單獨看來都是片面的。在理智中,這樣的區別和對反是故定不疑的,所以思維的考察結果,將會使任一方,不知不覺的使對方成為自身的對反。但是它們仍是相反的一。在一切有限事物裡都有同一性存在,只有同一性釋憲實的;但有限事物除了具有同一性外,還包含主觀與客觀、概念與現實的不一致;這就是有限性的特徵。
一切知識都建立在一個客觀的對象與一個主觀的對象,兩者的和諧一致知上。是概念與實在的統一。存在和概念沒有差別的絕對統一,這種完滿的理念,就是絕對。只能是上帝。任和別的對象都有主觀與客觀不諧和一致的一面。我們知識中一切客觀的對象的全部內容可以叫做自然。一切主觀對象的全部內容則成為自我或理智。它們本身是同一的,並且被設定為同一的。如果一切知識都具有互為前提,互相需求的兩極,那就必定有兩門基本科學,而且從一極出發必然會走到另一極。於是自然走向精神,精神走向自然。自然和自我都可以看成第一位,兩者最終的發展必定會向對方過渡。
如果把客觀的對象看成第一位,就是從自然科學開始。一切自然科學的必然傾向,或目的就是從自然向著理智進展。使自然科學得到理論說明的努力。使自然科學到高度的完善,將會使一切自然規律,富有完善的精神意義,成為直觀和思維的規律。現象的事物不斷流逝,只有規律的形式存在著。在自然本身內,那符合規定的對象愈是實現出來,自然的面貌就愈是真實,現象本身就越成為精神性。完善的自然理論,應該是藉由這樣的理論,整個自然可以歸結到理智。沒有意識的自然產物,是自然企圖呈獻自身的努力,而無法賦予自然生機的理智,乃意識尚未常熟的理智。是前在的理智,停留在自然的外在性中。因此在自然的現象裡,即使意識尚未成熟,但已閃爍著理智的性格了。自然(自然的概念或理念),要達到它的最高的目的,使自己成為理智,只有通過最高最後的反思,通過理性才能實現。只有通過人或理性的活動,自然才能充分的返回到它自身。這樣一來,才顯現出自然本來是,被認作在我們之內的理智和意識,內容相同一的。
物理裡面的思想只是形式理智思想;其進一步的內容,物質將由思想來規定,並且必須從經驗中取來。只有具體的思想才包含著物質的規定,物質的內容在思想之內;只有現象外在於思想的方式,才屬於感官的對象。物質正是思維的對象,用思想去把握自然,運用概念、理性的形式來說明自然。透過理智揭示出自然的形式,構造自然,根據理性的原則來發揮出自然。
對反之另一規定,是把主觀的對象看成第一位。一個客觀的對象如何會附加上來,而又能與主觀相一致,是先驗哲學的課題。把主觀的對象當作第一位的,和絕對的,從它出發,並讓客觀的對象從他產生出來。先驗是主觀的對象,透過內心的思維,產生普遍性的作用。透過自我意識與絕對意識的合一,透過思維我產生出的普遍性,就是想像力的審美活動。在知識的事實或原則裡,內容受到型式的制約,形式受到內容的制約;就是A=A。自我是主體與客體直接合一的點,這就是自我意識的行為。自我這一概念,就是一般思維藉以轉化為客體的那種活動,和自我本身是絕對同一的,離開這個活動就根本沒有自我。正是憑藉這種活動,自我被設定為與客觀的對象、思想相一致。自我,作為純粹活動、純粹行動,在知識本身內並不是客觀性,因為它是一切知識的原則。如果它要成為知識的客體,就必須通過一個完全不同於普通的知去認識。對於這種同一性的直接知識就是直觀。他就是理智的直觀。立志的直觀是一種知識,一種產生它的對象的作用。理智的直觀是一切先驗思維的工具。自我不是別的,只是使自身成為客體的產生作用。
以直接知識為原則,人必定具有理智直觀為原則。這種理智直觀的內容或對象,是絕對、上帝、自在自為的存在者,但被表述為具體的、中介的,表述為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或者表述為主觀與客觀的絕對無差別。從直接知識、理智的直觀開始,它的內容已不是不確定的對象,是真實的本質,是具體的絕對。就理智的直觀形式而論,它是以無所不有的方式來設定知識,把知識設定在任和偶然欲巧的對象之上。關於精神性的上帝的直接知識,是作為對具體事物的理智直觀,或者作為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同一,並非刻意的造作。人按照它的本性,必應能具有普遍性;因為它的基礎是思維;正因為以思維出發,人才成為自我的存在。因此哲學的原則純詮釋普遍。
在這種對於具體的絕對者的知識形式中,在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形式裡,哲學便與表象、通常表象意識其反思方式分離開。隨哲學與意識的通常表象分離,一般的做出絕對者不能被認識的結論,那麼研究哲學就成了多餘的是了。通常意識與哲學不相分格時,自我不僅是經驗意識的自我,並且他又可以認識、意識到那些落入通常意識之內、普遍的思想範疇。具體的對象,按本性而言,同樣是思辨性的。具體的內容、上帝、生命或其他具體內容所採取的任和特殊形式,通常是意識的對象與內容,但是困難在於,使包含在具體內容裡面的對象成為思想,使思想成為具體的、始有差別的無知成為思想。把各種思想區別開,指出它們的互相對反,這是非理智的觀點。哲學思考的要求在於把這些區別開的思想結合起來。自然意識亦以具體的事物為對象,但是卻將二元化、區分開,並且堅持有限的思想規定、原因與結果,而困難在於抓住並且堅持其統一性。人們總是將有限與無限、原因與結果、肯定與否定分裂開。思維也就從這裡開始,這是屬於反思式的意識的範圍,也是形而上學意識所共有的思維對立。但是思辨的思維必須記得,具有這種對反,又必須解除這種對反。
自我就是自我=自我。我就是我的自我意識;所以自我是主體與客體的同一。科學不能從任和客觀的對象出發,而必需從非客觀的對象出發,而這非客觀的對象自身成為客體,作為遠使的二重性。我是對我而存在,我是我自己的對象。作為主體的自我與作為客體的自我,只是自我。自我只是兩者的統一,是主體同一客體。在自我意識裡,我就是在我自身中的客體性,這裡並不存在客體與自我的區別。那區別開的兩方面是直接同一的,沒有任和對象與自我中的絕對意識相對立。如此就是客觀世界從精神活動的內在原則產生出來。由於主體與客體的區別出現,並得到同一承認,於是產生自我與對方的關係。如此進入自我對於自我的限制。自我給自己設定一個對反面,這個對反面就是非我,因為它把自身設定唯有條件的。這就是無窮的阻力,因為有條件的規定就是自我自身。自我作為自我是無限制的,但自我是與客體聯繫的現實,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自我受自己的限制。但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意識,無自身規定的自我意識是一個空無的對象。自我通過意識的自我直觀成為有限的,但自我在此種有限裡成為無限的。
自我通過直觀把自己形成無限的生成過程。自我與自身的關係和自我與無窮的阻力的關係是無法分開的。自我只有當他超出自身,當他無限制時,他才是受到限制的。自我規定的限制是必要的,這種存在著的對反會持續進行,因此自我將不斷的同一限制著非我。那無限的超出、可以限制的、實在的理想的活動,和能限制的客觀活動,兩者是彼此互為前提的。唯心主義反映了一種活動,實在主義反映了另一種活動,先驗唯心同時反映了兩種活動。自我達到自我意識,既非通過能限制的活動,也不是通過被限制的活動,因而必需有由兩者結合起來的第三種活動。而這一活動就產生了具有絕對意識的自我。那經常出現的對反關係,只有在絕對意識才得到解除。它是本質的聯繫,相對的同一性;但其中仍包含著主客的差異。這種差異對反的同一,不僅是在一個單一的行動中,而是透過無限系列的行動中才得到調解。這個直接包含著對反傾向結合的第三者,是一個絕對思想。在這個思想中已經包含著特殊性,這就是直觀的理智或理智的直觀,是對反的絕對統一。
自我在這裡不是片面的與對方同一,它是有意識的同一,不過他不是僅以自我本身為根據的同一。這個自我意識必須是絕對的原則。整個哲學是從一個原則出發,這個原則作為絕對同一的對象,是絕對普遍與客觀性的。因為他如果是非客觀性的,那麼他立刻就被設定為可以分離的,就有一個他物與它相對立。但絕對原則就是這種對立的消除,因此他自身就是絕對客觀與普遍的原則。概念是普通的範疇,但是概念是具體的,它是自身無限的思維。唯一認識概念的辦法,就是用一個直接的直觀去表達這個原則。這樣一種直觀,認識絕對同一者、那本身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對象,人們自身能在直接經驗裡只能是直觀的思維。當這個原則在義事理被喚起,他本身就應該在經驗中被發現。立志直觀的客觀化就是哲學,只有哲學能反映給我任和別的事物所不能反映,那位對象,那位在自我本身內已經分離開的絕對同一。同一性的客觀化和對同一性的知識就是哲學。自我意識在同一直觀裡,意識到齊自身,但又不識自決的。這種客觀化的理智直觀動見到了必然性。絕對是主觀與客觀的絕對同一,是現實與理想、形式與本質、一般與特殊的絕對無差別;在同一性裡兩者既是自身,也是其他;是形式邏輯的同一性。
真正的同一性是具體的,既是主觀性也是客觀性;主觀性、客觀性接作為被保存的,因而理想的環節被包含在其中。表象是主觀的,他同時具有彼此相互外在的特定的內容。但另方面表現又是客觀的,它是一個行動,一個統一性。如此兩個進程確定的表達出來,一方面是把自我徹底的引導到主體,一方面是把自我徹底的引導到客體。但是真正的徹底引導或推衍只能採取邏輯的方式。因為邏輯方式包含著純粹思想。對主客同一的真理性的證明,及對每一方的自身,就它的邏輯規定即它的本質的規定進行考察。因此主觀自身必然要象客觀轉化;而客觀自身不能停留在客觀上面,必然要使自身成為主觀。在有限的自我本身及包含有同一再自身內,而能使自身成為無限的。有限和無限的統一,就不會只是對反面的統一,而是在自身內指出,真理是彼此的統一。每一方單獨看來都是片面的。在理智中,這樣的區別和對反是故定不疑的,所以思維的考察結果,將會使任一方,不知不覺的使對方成為自身的對反。但是它們仍是相反的一。在一切有限事物裡都有同一性存在,只有同一性釋憲實的;但有限事物除了具有同一性外,還包含主觀與客觀、概念與現實的不一致;這就是有限性的特徵。
妳是我的眼
歌名:妳是我的眼
附註:
語言:國語, 曲長:5m21s
作曲:蕭煌奇, 編曲:陳飛午
監製:, 填詞:蕭煌奇
如果我能看得見 就能輕易的分辨白天黑夜
就能準確的在人群中牽住你的手
如果我能看得見 就能駕車帶你到處遨遊
就能驚喜的從背後給你一個擁抱
如果我能看得見 生命也許完全不同
可能我想要的我喜歡的我愛的 都不一樣
*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說的白是什麼白
人們說的天空藍 是我記憶中那團白雲背後的藍天
我望向你的臉 卻只能看見一片虛無
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簾 忘了掀開
#你是我的眼 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
你是我的眼 帶我穿越擁擠的人潮
你是我的眼 帶我閱讀浩瀚的書海
因為你是我的眼 讓我看見這世界就在我眼前
就在我眼前 就在我眼前
Repeat *,#,#
就在我眼前
附註:
語言:國語, 曲長:5m21s
作曲:蕭煌奇, 編曲:陳飛午
監製:, 填詞:蕭煌奇
如果我能看得見 就能輕易的分辨白天黑夜
就能準確的在人群中牽住你的手
如果我能看得見 就能駕車帶你到處遨遊
就能驚喜的從背後給你一個擁抱
如果我能看得見 生命也許完全不同
可能我想要的我喜歡的我愛的 都不一樣
*眼前的黑不是黑 你說的白是什麼白
人們說的天空藍 是我記憶中那團白雲背後的藍天
我望向你的臉 卻只能看見一片虛無
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簾 忘了掀開
#你是我的眼 帶我領略四季的變換
你是我的眼 帶我穿越擁擠的人潮
你是我的眼 帶我閱讀浩瀚的書海
因為你是我的眼 讓我看見這世界就在我眼前
就在我眼前 就在我眼前
Repeat *,#,#
就在我眼前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我只在乎你
我只在乎你
如果沒有遇見你,我將會是在哪里?日子過得怎麼樣,
片片回憶活下去。
人生是否要珍惜?也許認識某一人,過著平凡的日子。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不知道會不會,也有愛情甜如蜜?任時光匆匆流去,
心甘情願感染你的氣息。
我只在乎你。心甘情願感染你的氣息。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所以我求求你,別讓我離開你。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一絲絲情意,如果有那麼一天,
所以我求求你,別讓我離開你。
你說即將要離去。我會迷失我自己,走入無邊人海里。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
不要什麼諾言,只要天天在一起。我不能只依靠,
一絲絲情意。
表單的頂端
唱:鄧麗君 詞:慎芝
如果沒有遇見你,我將會是在哪里?日子過得怎麼樣,
片片回憶活下去。
人生是否要珍惜?也許認識某一人,過著平凡的日子。
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不知道會不會,也有愛情甜如蜜?任時光匆匆流去,
心甘情願感染你的氣息。
我只在乎你。心甘情願感染你的氣息。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人生幾何能夠得到知己?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所以我求求你,別讓我離開你。
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一絲絲情意,如果有那麼一天,
所以我求求你,別讓我離開你。
你說即將要離去。我會迷失我自己,走入無邊人海里。
除了你,我不能感到,
不要什麼諾言,只要天天在一起。我不能只依靠,
一絲絲情意。
表單的頂端
唱:鄧麗君 詞:慎芝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盡心(三)
理智世界是三個因素所自成的,首先是一種在時間上已經過去,在空間和存在上已經個別化的神性。其次是一個處在自我意識的現實性的世界,最後是一個行將到來,自我意識將在其中達到它的本質的世界。精神的本質已經被移至自我意識之內。自我意識直接的從自身內認識精神的統一性。透過以詩或預言的直接性,通過直觀,認識這種統一性。詩的方式所表達的是對自我意識形成生命的直觀。真理是絕對的運動,真理是諸多精神型態的運動,這種運動的本質是概念,每一個別型態的運動的本質也同樣是概念;概念是它們的理想形式,並不是各個型態的現實。在現實型態裡,必然性消逝了,留下的是自己獨特的行動、生命和自我感。而詩是搖擺於概念的普遍性,和現實型態的規定性,與置身於無差別之間。
自我意識在自身內直觀到絕對精神,透過自我意識將絕對的本質放到認識之內。自我意識,肯定絕對本質,要求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從自己的內心裡找到絕對本質。對於認識體會絕對本質,必須從內心自我意識去探求,把目光凝住在真理的概念上。在宗教裡,喚起自我的主觀性,對於思維、真理,自在自為存在著的客觀性,貞定確信與自發渴求。透過高尚情操的情感培養,進而尋求生命的安身立命之道。主觀性要求渴求一種穩定性的狀態,透過嚮往仰慕絕對的相信,體現對於真理的體察。因為若是主觀性僅僅是停留在思維中,那麼就必定要面對非我持續不斷的對反矛盾。最高的認識方式,是直接知識,是意識的事實。範疇是意識的事實,任何材料都可以藉由範疇,被採納到意識裡面,作為事實。如此思想、原則、科學性的要求,甚至意見之間都具有共同性。主觀性是一種獨立思維,必須在思維中尋求普遍性的概念。獨創性正是在於產生出某種極其普遍性的對象。
在德行中開展的生命力,即是把主體與客體看成是同一的,一種絕對的德行。有了這種絕對性,就有了全部存在和行動。亦即永恆的、絕對的和純粹的統一。自己在自己之內掌握了世界,在世界之內掌握了自己。這是通過那種本身直接構成自己的存在,構成理性本性的力量。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思維的主體與同他相對的外部世界之間,是有一種原始的綜合的。這個先驗地綜合必須得到承認和堅持。在具體的統一裡,有限的事物並不比無限更真實;主觀的理智也不比客觀更真實;這兩種不真實獨立的彼此外在結合,也不是一種真實的結合。具體的統一只是一種過程,是一個命題裡有生命的運動。這種不可分離性只存在於絕對裡。有限的事物是包含在可分離之中。有限的事物只要是真實的,就具有這種統一性。在一個有限制的範圍內具有統一性。因此在兩個有限的環節,的分離性中具有統一性。
一切知識建立在客觀與主觀的和諧一致上面。是概念與實在的統一。存在和概念沒有差別的絕對統一,這種完滿的理念,就是絕對,只能是上帝。知識中一切客觀的事物可稱之為自然,一切主觀的內容則稱之為自我或理智。它們是同一的,並且被設定為是同一的。自然與理智的關係,是互為前提,互相需求的兩極;兩極透過思維彼此運動循環。自然走向精神(理智),精神(理智)走向自然,兩者互相過渡。因此自我以及自然都可以視為出發第一位,因為始終因果必然如一。如果把客觀看成第一位,就是從自然科學開始,一切自然科學的必然傾向,就是從自然像理智進展。使自然現象得到理論說明的努力。使自然科學得到高度的完善,將使自然規律富有完善的精神意義,成為直觀與思維的規律。現象透過規律的形式而保存。因此,在自然本身內,那符合規定的事物,預示實現出來,自然的表象就越是消逝,現象本身就越成為精神性的存在。因此整個自然可歸結成為理智的精神性存在。未經理解的自然是潛在性的理智。自然要達到它最高目的,使自己成為客體。只有通過人,通過理性才能實現。只有通過理性的活動,自然才能充分的返回到它自身。自然是在自身之內與理智和意識的認識內容相互同一。物質不能由思想本身規定,而必需從經驗而來。只有具體的思想才包含著物質的規定,內容在自身之內;只有現象的外在方式屬於感官的對象。
如果把主觀看成第一位在於說明:客觀的事物如何附加,又如何與主觀意識彼此相互一致。這是真正先驗的課題,把主觀當作第一位和絕對,從他出發。進而讓客觀的對象,從它產生出來。對這主觀意識開展的進程,進行考察就是先驗地內容。先驗是主觀的意識,透過內心行為的產生作用。對這產生的作用和對其反思,無意識與有意識的活動結合唯一,就是想像力的審美活動。以自我為先驗哲學的基礎,從知識的事實,知識的原則開始。在知識的事實或原則裡,內容受到形式的限制,形式受到內容的限制;就是A=A。自我是主體與客體直接結合唯一的點,這就是自我意識的行為。自我這一概念,就是一般思維藉以轉化客體的活動,和自我本身是絕對同一的。離開自我思維的活動就根本就沒有自我。憑藉這活動,自我被設定為與客觀的對象,在思想之中達到相互一致性。自我,作為純粹活動、純粹行動,在知識本身內就是客觀性。因為它是一切知識顯現的原則。對於這種同一性的直接意識就是理智的直觀。理智的直觀,是一種知識,一種產生它的對象的作用。理智的直觀是先驗思維的必要性,是純粹自我意識的活動。
自我意識在自身內直觀到絕對精神,透過自我意識將絕對的本質放到認識之內。自我意識,肯定絕對本質,要求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從自己的內心裡找到絕對本質。對於認識體會絕對本質,必須從內心自我意識去探求,把目光凝住在真理的概念上。在宗教裡,喚起自我的主觀性,對於思維、真理,自在自為存在著的客觀性,貞定確信與自發渴求。透過高尚情操的情感培養,進而尋求生命的安身立命之道。主觀性要求渴求一種穩定性的狀態,透過嚮往仰慕絕對的相信,體現對於真理的體察。因為若是主觀性僅僅是停留在思維中,那麼就必定要面對非我持續不斷的對反矛盾。最高的認識方式,是直接知識,是意識的事實。範疇是意識的事實,任何材料都可以藉由範疇,被採納到意識裡面,作為事實。如此思想、原則、科學性的要求,甚至意見之間都具有共同性。主觀性是一種獨立思維,必須在思維中尋求普遍性的概念。獨創性正是在於產生出某種極其普遍性的對象。
在德行中開展的生命力,即是把主體與客體看成是同一的,一種絕對的德行。有了這種絕對性,就有了全部存在和行動。亦即永恆的、絕對的和純粹的統一。自己在自己之內掌握了世界,在世界之內掌握了自己。這是通過那種本身直接構成自己的存在,構成理性本性的力量。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思維的主體與同他相對的外部世界之間,是有一種原始的綜合的。這個先驗地綜合必須得到承認和堅持。在具體的統一裡,有限的事物並不比無限更真實;主觀的理智也不比客觀更真實;這兩種不真實獨立的彼此外在結合,也不是一種真實的結合。具體的統一只是一種過程,是一個命題裡有生命的運動。這種不可分離性只存在於絕對裡。有限的事物是包含在可分離之中。有限的事物只要是真實的,就具有這種統一性。在一個有限制的範圍內具有統一性。因此在兩個有限的環節,的分離性中具有統一性。
一切知識建立在客觀與主觀的和諧一致上面。是概念與實在的統一。存在和概念沒有差別的絕對統一,這種完滿的理念,就是絕對,只能是上帝。知識中一切客觀的事物可稱之為自然,一切主觀的內容則稱之為自我或理智。它們是同一的,並且被設定為是同一的。自然與理智的關係,是互為前提,互相需求的兩極;兩極透過思維彼此運動循環。自然走向精神(理智),精神(理智)走向自然,兩者互相過渡。因此自我以及自然都可以視為出發第一位,因為始終因果必然如一。如果把客觀看成第一位,就是從自然科學開始,一切自然科學的必然傾向,就是從自然像理智進展。使自然現象得到理論說明的努力。使自然科學得到高度的完善,將使自然規律富有完善的精神意義,成為直觀與思維的規律。現象透過規律的形式而保存。因此,在自然本身內,那符合規定的事物,預示實現出來,自然的表象就越是消逝,現象本身就越成為精神性的存在。因此整個自然可歸結成為理智的精神性存在。未經理解的自然是潛在性的理智。自然要達到它最高目的,使自己成為客體。只有通過人,通過理性才能實現。只有通過理性的活動,自然才能充分的返回到它自身。自然是在自身之內與理智和意識的認識內容相互同一。物質不能由思想本身規定,而必需從經驗而來。只有具體的思想才包含著物質的規定,內容在自身之內;只有現象的外在方式屬於感官的對象。
如果把主觀看成第一位在於說明:客觀的事物如何附加,又如何與主觀意識彼此相互一致。這是真正先驗的課題,把主觀當作第一位和絕對,從他出發。進而讓客觀的對象,從它產生出來。對這主觀意識開展的進程,進行考察就是先驗地內容。先驗是主觀的意識,透過內心行為的產生作用。對這產生的作用和對其反思,無意識與有意識的活動結合唯一,就是想像力的審美活動。以自我為先驗哲學的基礎,從知識的事實,知識的原則開始。在知識的事實或原則裡,內容受到形式的限制,形式受到內容的限制;就是A=A。自我是主體與客體直接結合唯一的點,這就是自我意識的行為。自我這一概念,就是一般思維藉以轉化客體的活動,和自我本身是絕對同一的。離開自我思維的活動就根本就沒有自我。憑藉這活動,自我被設定為與客觀的對象,在思想之中達到相互一致性。自我,作為純粹活動、純粹行動,在知識本身內就是客觀性。因為它是一切知識顯現的原則。對於這種同一性的直接意識就是理智的直觀。理智的直觀,是一種知識,一種產生它的對象的作用。理智的直觀是先驗思維的必要性,是純粹自我意識的活動。
盡心(二)
由於規定了自我的實在性或否定性,同時也就規定了非我的否定性或實在性。雙方結合在一起就是相互決定、相互規定。只要自我是真實的,能動的,就具有揚棄與接納非我的主動性。客體的被動性等於自我的能動性與實在性;反之,自我的被動性等於客體的能動性與實在性;如此正是因果關係的概念。是自我與對象彼此限制的方式,同時也是彼此聯繫的方式。自我在自身內設定了多少部份的否定性,那麼他就在非我內設定了多少部份的實在性。依此自我設定自己為能決定者,及因為它是自身能決定者。因此自我意識不斷能從一個規定到另一個規定開展。自我就是對象的一切表象的理想根據,對象的一切特定存在都是透過自我的規定。但是一個對象,要成為對象,必須與自我對反聯繫。由自我所設定的諸規定,成為與自我相對反的非我。對象與主體的這種對反聯繫,就是一切表象的實在根據;透過揚棄與接納,自我是對象的實在根據,對象亦是自我的實在根據。
表象的實在根據和理想根據二者同一。因為自我是能動的,對象則是被動;自我是被動的,對象則是能動。透過對反開展出多樣的形式:自我與非我,設定自身與設定對反面;雙重的能動性,把自我與非我相互揚棄接納的主動性,與被動性。自我應當是理想原則,非我則是實在原則。理想原則,自我就是規定者,設定者。在規定作用中,包含否定的一面。我發現自我是被規定,自我是自身等同的,是無限的;無限是自己與自身相聯繫,而不是與它的線界相聯繫。自我與自己是同一的。人之所以無限,正在於思維。應該是絕對自在,絕對自由的自我,卻又受對象的限制。因此我必須不斷的超越限制,發現新的界線。透過否定與肯定連續不斷的交替,是一種自身同一性,這同一性又限於否定,從否定中不斷恢復自己的同一性。
我是能動的,我可以超出自身。但我發現自己在活動裡受限於某一界線,於是再度回度自身。從超出自身,和從非我轉回是兩個方向,兩個方向都在我自身內。自我搖擺在兩者之間,想將之聯繫並取得協同,這樣的自我就是想像力。為了讓規定、界線在兩者之間穩定下來,我必須使界線成為限定,這就是知性。知性、客體(範疇)和表象的規定,都是透過綜合的方式。但是每一個綜合又產生一個新的矛盾對反。因而又需要新的終界,新的終界就是新的規定。我可以不斷的規定非我,使他成為我的表象;我所涉及的是我自己的能動性。但是不斷有外在性出現,外在性不是我的能動性可以解釋的。這個彼岸叫做無限的阻力。自我本身的性質被認作同時是能決定的,又是被決定的。但絕對確定的能決定者,必定是一個絕對不被決定者。自我使客體成為自己的表象而接納了他。對象的一切規定都是觀念性的。自我,理論的理性不斷的、無窮的超越它的規定。“自我”永遠作為一般理智,獨立於尚未規定性的非我;只有通過這樣非我的存在,他才是理智。理論的理性是依存性的;不自決的,只有在認識裡,他才表現為自覺的。
我的表象作用,是自我意識的活動作用。但內容是主要的對象,重要的是設定內容,以及內容由自身而具有的必然聯繫。內容是由自我設定的,故內容正是主觀性的形式表現。主觀的形式在自我與非我的對反中,必然存在。但透過返回到絕對自我的主觀中,這樣的對反就被消弭了。因此回歸絕對自我,產生的理智正是精神,是自由地精神。實踐理性正是解決自己與非己對立的方式。實踐自我的態度是:自我設定自身為決定非我者。自我在非我之中,就是在自己之中。自我是無限的活動,自我=自我是絕對的。為了要形成規定,所以必須產生非我的存在。自我是非我的推動者、原因,設定者。並且是自我與非我對反矛盾的同一者。正因為如此感性與理性總是對反矛盾。絕對的自我應該是非我的原因;抽掉一切可以證明的表象的形式以後所形成的原因;或者是具有激起自我無限向外活動的阻力的原因。因為按照理智表象作用的必然規律,理智的自我是被表象之物本身的特殊規定的原因。理智的限制,在實踐理性中應該被破除,自我是唯一的能動者。非我,無窮的阻力應該被揚棄,自我應該得到解放。
自我應當有條件的、有根據的設定一個非我。自我應當有條件、有根據的限制它自己,部份的設定自己。因此自我設定自己的根據必定只存在於自身內。自我等同於自我,自我設定自我,因此自我必定在自身內就具有設定自己,又設定對象的原則。因此在自我之內將會有二重性,互相對反的原則。因此自我必須受訂為無限的,亦需設定為有限的。就設定自身為無限的而言,它的活動事實上關涉到自我自身與自我以外的他者。透過自我設定限制,它的活動只關涉到自我自身。透過自我、非我、實體,形成的活動就是實現的活動。自我與非我,對反的形式,其實是絕對自我進行同一的活動。因此必須按照我的自由去規定那非我。在自我規定之中,同一的非我將持續不斷出現。自我必須面對矛盾,永遠不斷的重新設定自己、設定極限。從實踐的範圍,終極的意義在於自我的活動是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努力。終極永遠是主觀性,主觀性方能被認作自在自為的存在。實踐即是自我不斷受到對反矛盾,非我否定考驗的過程。要打破這樣循環的結果,即有限的精神必然要設定,絕對的對象於自身之內,並且這個絕對者是為己而存在於內。因此自我能形成絕對的自我意識,產生絕對概念,達到思維綜合自我與非我的統一性。
如此是回到思維的簡單性,自我與非我彼此同一的簡單性。最後被克服的是那無窮的阻力,非我。自我協同非我,自己與自己合而為一。自我一直保有一個個別的,現實的自我的意識,並且同時與在自我之中的絕對精神共存。因此能透過自我意識的思維,彰顯出絕對的本質。如此正是理性的理念,達到主體與客體,自我與非我的完備,真實的統一。這樣的統一具有當前的現實性,而個別的自我因此融合在,主客合一的統一之中。因此是最高的理念,自由與自然的結合統一。這種結合是透過自我意識到的,兩者的同一統合,是透絕對意識將自我與非我的對反矛盾達成的。由自我的規定性,推出另一個規定性,是必然的。自我與它物相聯繫,他物與它物相聯繫,如此遞進以至無窮。依此絕對意識必然是獨立於個別,卻又內在為個別事物的經驗存在所依存。獨立存在的絕對意識是它自己思維的闡述,因此就依存於自我的內在,因為它是為我而存在的。因此一切存在從理想性而言,都依存於自我之內的絕對意識。在有限的自我之中,這必然內在的絕對,這只是為他存在的對象,就是精神。
自我就是思維,自在的規定著客體;自我規定客體的過程就是思維。自我作為意識的主體,就是思維。而客體進一步的邏輯規定,是主體和客體中的同一,是本質的聯繫,是使客觀對象皆備於我的必要。自然由他物派生出來的純粹有限事物。意識需要一個特有的範圍作為它的活動場所。自我的這種活動是一種直觀,被視為超越時空之外的對象。是動態有持久性,卻又不斷變化者,被設定為精神。人只有把身體設定為受另一個人影響時,方能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自我是能克服這種影響的,同樣能克服外在物質對我的影響。只有通過別人的影響,自己才能有活動。這就是說,我的形象必須是可以看的見。但在理性存在之間不需彼此做出行動及可以發生相互影響。這樣就必須設定有精微的物質,來接受動態的、持久性的精神的影響。於是光和空氣就推衍出來了。推衍是從一個規定,到另一個規定的外在進展,依循著目的論的方式,透過對象與它物的聯繫去發展。因此機體就成了一種堅固耐久,可以接受影響的物質,光成了傳遞單純的精神存在的精微的物質。
表象的實在根據和理想根據二者同一。因為自我是能動的,對象則是被動;自我是被動的,對象則是能動。透過對反開展出多樣的形式:自我與非我,設定自身與設定對反面;雙重的能動性,把自我與非我相互揚棄接納的主動性,與被動性。自我應當是理想原則,非我則是實在原則。理想原則,自我就是規定者,設定者。在規定作用中,包含否定的一面。我發現自我是被規定,自我是自身等同的,是無限的;無限是自己與自身相聯繫,而不是與它的線界相聯繫。自我與自己是同一的。人之所以無限,正在於思維。應該是絕對自在,絕對自由的自我,卻又受對象的限制。因此我必須不斷的超越限制,發現新的界線。透過否定與肯定連續不斷的交替,是一種自身同一性,這同一性又限於否定,從否定中不斷恢復自己的同一性。
我是能動的,我可以超出自身。但我發現自己在活動裡受限於某一界線,於是再度回度自身。從超出自身,和從非我轉回是兩個方向,兩個方向都在我自身內。自我搖擺在兩者之間,想將之聯繫並取得協同,這樣的自我就是想像力。為了讓規定、界線在兩者之間穩定下來,我必須使界線成為限定,這就是知性。知性、客體(範疇)和表象的規定,都是透過綜合的方式。但是每一個綜合又產生一個新的矛盾對反。因而又需要新的終界,新的終界就是新的規定。我可以不斷的規定非我,使他成為我的表象;我所涉及的是我自己的能動性。但是不斷有外在性出現,外在性不是我的能動性可以解釋的。這個彼岸叫做無限的阻力。自我本身的性質被認作同時是能決定的,又是被決定的。但絕對確定的能決定者,必定是一個絕對不被決定者。自我使客體成為自己的表象而接納了他。對象的一切規定都是觀念性的。自我,理論的理性不斷的、無窮的超越它的規定。“自我”永遠作為一般理智,獨立於尚未規定性的非我;只有通過這樣非我的存在,他才是理智。理論的理性是依存性的;不自決的,只有在認識裡,他才表現為自覺的。
我的表象作用,是自我意識的活動作用。但內容是主要的對象,重要的是設定內容,以及內容由自身而具有的必然聯繫。內容是由自我設定的,故內容正是主觀性的形式表現。主觀的形式在自我與非我的對反中,必然存在。但透過返回到絕對自我的主觀中,這樣的對反就被消弭了。因此回歸絕對自我,產生的理智正是精神,是自由地精神。實踐理性正是解決自己與非己對立的方式。實踐自我的態度是:自我設定自身為決定非我者。自我在非我之中,就是在自己之中。自我是無限的活動,自我=自我是絕對的。為了要形成規定,所以必須產生非我的存在。自我是非我的推動者、原因,設定者。並且是自我與非我對反矛盾的同一者。正因為如此感性與理性總是對反矛盾。絕對的自我應該是非我的原因;抽掉一切可以證明的表象的形式以後所形成的原因;或者是具有激起自我無限向外活動的阻力的原因。因為按照理智表象作用的必然規律,理智的自我是被表象之物本身的特殊規定的原因。理智的限制,在實踐理性中應該被破除,自我是唯一的能動者。非我,無窮的阻力應該被揚棄,自我應該得到解放。
自我應當有條件的、有根據的設定一個非我。自我應當有條件、有根據的限制它自己,部份的設定自己。因此自我設定自己的根據必定只存在於自身內。自我等同於自我,自我設定自我,因此自我必定在自身內就具有設定自己,又設定對象的原則。因此在自我之內將會有二重性,互相對反的原則。因此自我必須受訂為無限的,亦需設定為有限的。就設定自身為無限的而言,它的活動事實上關涉到自我自身與自我以外的他者。透過自我設定限制,它的活動只關涉到自我自身。透過自我、非我、實體,形成的活動就是實現的活動。自我與非我,對反的形式,其實是絕對自我進行同一的活動。因此必須按照我的自由去規定那非我。在自我規定之中,同一的非我將持續不斷出現。自我必須面對矛盾,永遠不斷的重新設定自己、設定極限。從實踐的範圍,終極的意義在於自我的活動是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的努力。終極永遠是主觀性,主觀性方能被認作自在自為的存在。實踐即是自我不斷受到對反矛盾,非我否定考驗的過程。要打破這樣循環的結果,即有限的精神必然要設定,絕對的對象於自身之內,並且這個絕對者是為己而存在於內。因此自我能形成絕對的自我意識,產生絕對概念,達到思維綜合自我與非我的統一性。
如此是回到思維的簡單性,自我與非我彼此同一的簡單性。最後被克服的是那無窮的阻力,非我。自我協同非我,自己與自己合而為一。自我一直保有一個個別的,現實的自我的意識,並且同時與在自我之中的絕對精神共存。因此能透過自我意識的思維,彰顯出絕對的本質。如此正是理性的理念,達到主體與客體,自我與非我的完備,真實的統一。這樣的統一具有當前的現實性,而個別的自我因此融合在,主客合一的統一之中。因此是最高的理念,自由與自然的結合統一。這種結合是透過自我意識到的,兩者的同一統合,是透絕對意識將自我與非我的對反矛盾達成的。由自我的規定性,推出另一個規定性,是必然的。自我與它物相聯繫,他物與它物相聯繫,如此遞進以至無窮。依此絕對意識必然是獨立於個別,卻又內在為個別事物的經驗存在所依存。獨立存在的絕對意識是它自己思維的闡述,因此就依存於自我的內在,因為它是為我而存在的。因此一切存在從理想性而言,都依存於自我之內的絕對意識。在有限的自我之中,這必然內在的絕對,這只是為他存在的對象,就是精神。
自我就是思維,自在的規定著客體;自我規定客體的過程就是思維。自我作為意識的主體,就是思維。而客體進一步的邏輯規定,是主體和客體中的同一,是本質的聯繫,是使客觀對象皆備於我的必要。自然由他物派生出來的純粹有限事物。意識需要一個特有的範圍作為它的活動場所。自我的這種活動是一種直觀,被視為超越時空之外的對象。是動態有持久性,卻又不斷變化者,被設定為精神。人只有把身體設定為受另一個人影響時,方能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自我是能克服這種影響的,同樣能克服外在物質對我的影響。只有通過別人的影響,自己才能有活動。這就是說,我的形象必須是可以看的見。但在理性存在之間不需彼此做出行動及可以發生相互影響。這樣就必須設定有精微的物質,來接受動態的、持久性的精神的影響。於是光和空氣就推衍出來了。推衍是從一個規定,到另一個規定的外在進展,依循著目的論的方式,透過對象與它物的聯繫去發展。因此機體就成了一種堅固耐久,可以接受影響的物質,光成了傳遞單純的精神存在的精微的物質。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盡心(一)
絕對形式就是絕對的自為存在。是形式在自身內的發展,是理性在自身內得到綜合,是概念與現實性的綜合。絕對的否定性,不是個別性,而是個別性的概念。因而也就是現實性的概念。如此將絕對本質,區別為實在與現實性皆包含在自身之內的實體。如此自我意識能在實體中找到自身的自為存在,仍然可以擁有自由。是一個具有自我意識、有人格的本質,亦即具有生命,有自我意識的現實的本質。同時針對意識的對象,是客觀現實現實性的環節,是思想必須向其過渡的存在本身,是在客觀存在中的真理。這種現實性直接就是現實性的概念。自我是具有分別,並分離於其中的直接的統一性。自我在自身之內就包含著自身區別,包含著對立物。自我將自己與思維的簡單性區別,包含著對立的對象,而此區別的對象,也同樣是直接為它而存在,與其同一或者並無區別。所以自我是純思維,是真正的先天綜合判斷。
這個原則是通過概念把握住的現實性。因為現實性,正是被把握住,透過意識而存在的他物,從而自我意識也就返回到了自身。在那經過概念把握住的現實對象中,自我意識便確認到自己。那未經概念把握的對象,對自我意識來說就是異己的事物。從最高的原則出發,從必然性推衍出一切規定的科學。並指出原則的統一性,包含在活生生的理念之中。如世界是一朵花,者花永恆的從那唯一的種子裡生長出來。意識能認知事物,認知就是意識的本性。普遍的知識是自我,自我就是意識。自我是根據,是出發點。自我是一,是先驗地統一性。從一個絕對無條件的確定的根本原理開始。這個根本原理是不允許證明,不允許規定的,因為它應當是絕對的第一性的根本原理。就是對自我的確認;就是我自己對我自己的聯繫。自我的存在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具體的存在,最高的存在,思維。思維是活動,這種思維被理解唯一,理解為自為的存在,這就是自我。自我是抽象的知識。如此知識具有絕對的確定性,從確定的自我開始,進一步發揮出思維的體系。我可以懷疑一切,抽掉一切,但是我不能抽掉我。因此我是確信的基礎,是先驗的攝覺,是理念和範疇的泉源,是連結者。一切表象,思想都透過自我的綜合,染多性的材料通過思維被綜合起來。
反思在我裡面的事物,我是知道的;這就是純粹的、抽象的知識,就是自我本身。自我是能思維,能動的,它產生出各種規定。自我是意識,但是我產生這些規定的必然性,都超出我的意識之外,因此我是在不斷超出我的意識,所以我是本身的在產生範疇。所以我對於我的意識活動具有意識。我一方面是意識,一方面又是意識的對象;我把我的通常意識當作對象。通常意識是不把通常意識當作對象,它只是忙於認識其他對象,而不把自身的意識作為對象。當自己對存在、原因、結果加以考察時,就把存在、因果等當成意識的對象。這樣,我就使一個純範疇,成為我意識的對象,使我的意識成為意識的對象。自我是事實,最初的起點,但自我還不是一個命題。命題必然包含綜合。自我,可分析為三個基本命題。
第一原則是抽象的同一性,A=A;必須是同一的。我與我自身同一,自我=自我。主詞與賓詞是這個命題的內容,兩者的聯繫是自我。其形式是兩者雙方的聯繫,內容則是主、賓兩方面。聯繫者與被聯繫者必須是同一的;因此第一個原則是自我=自我。這就是對於自我的定義。自我意識非疆滯的同一性,而是存在,是與自我相同的對象。自我本身是直接確定的,一切別的事物聯繫於自我也必定成為確定的;是我對我自己的聯繫。對象的內容在自我內有所轉變,轉變屬於自我的,以致在其中我產生對於自我的規定。在此命題中尚未表達出自我與對象之間的任何差別;透過自我意識的確認,顯現出自我與對象的共同存在;命題的確定性本身並沒有客觀性,是尚未有差異的內容形式。
因此發展出第二原則,是針對自我與對象聯繫所產生的內容與差異。正是自我設定一個非我與自我相對立。如此就是設定了不同於絕對自我意識的對象。這原則同樣具有形式、聯繫;但它的內容是非我、與自我不同的對象。作為對象是獨立於自我的存在;非我。非我是一般客體、與自我相對反的對象。非我是屬於自我的活動,是獨立於自我。於是就產生了兩方面:自我(自我意識),以及我與之相聯繫的一個對象。對反的形式不能從第一個原則推演出來。因此第二原則強調:自我設定規定自我作為受限制的,作為非我。如此,非我被聯繫並且接納在自我之內,自我使非我與自己相對反,非我是我的對象。原則中自我包含的非我仍是絕對的對象。
在第三原則中,我區分出自我與非我,並且是兩者的綜合,是充足理由原則。是前二原則的互相規定,在規定中表明出自我限制非我。自我和非我兩者都被自我所設定,並且在自我內被設定為可以互相限制與接納,從而使一方的實在性揚棄或接納另方的實在性。自我限制非我,非我為自我存在;自我設定非我與自我相互同一。如此自我取消了非我的不相同性。我在自我之內設定一個部份的非我,與部份的自我相對立;一方面可以受到另一方面的限制。我所掌握的整個領域不是一,而是二。這整個領域應該是自我,不過我設定這領域是可分的,因為其中存在著非我。同時我也取消了非我的整個領域,並且把非我設定為可分的。充足理由原則,實在性與對反性的聯繫,限制性;這是綜合原則。它包含為非我所限制的自我,為自我所限制的非我。於是自我與非我之間,多種多樣的關係,就能提供出各種範疇。
這種限制對我來說有兩種方式。在限制裡自我與非我兩者都可能受到揚棄否定。在這個限制過程中,有是自我把非我設定為能限制者,而把自身設定為被限制者。在這裡,自我把自身設定為必然具有一個對象,並且受其決定:我知道我是我,但非我是能動的,而自我是被動的。其次,與此相反:我是能動的限制者,能揚棄非我,非我是被限制者。因此我知道自己是完全能決定非我者,自我是非我本身的絕對原因。前一方式,是理論理性,理智的原則;後一方式則是實踐理性,意志的原則。意志就是我意識到自己是對象的限制者,所以我在這裡對於對象採取能動的態度。在自我與非我之間有一種相互決定、限制的關係。有時我限制非我,有時我又為非我所限制。當我進行直觀時,自我是一個內容;我的決定是,要把存在於我外面的內容接納在我之內。非我使自我產生決定。固然有時自我是被決定者;但透過自己不斷持續,能動的決定保持自己;自己就是能決定者,而能決定性則是因為自己是能思維者。如此非我被自我接納的部份,就透過自我返回到絕對的自我意識之中。而非我被自我揚棄的部份,自然也就被絕對的自我意識所揚棄。因此自我返回絕對的自我意識,不僅是一種主觀的仰望和努力,自我與對象的統一,若是透過思維我回歸到絕對的自我意識,就並非是一種有限的統一。所有被絕對的自我意識揚棄的恰恰是不實在的虛無。絕對的自我意識,所保存的恰恰是透過思維我,所產生實有的無限。
在理論的意識裡,我知道我是為對象所決定。自我一般是設定者,自我發現自己為非我所限制。但自我與非我是自身等同,所以自我無限活動的目的,在於不斷接納與揚棄非我。自我設定自身為非我所限制,但是自我使這種限制作用成為屬於自我的。所以限制是在我之內,為絕對的我而存在;自我的這種被動性本身就是自我的主動性。自我產生了表象和思維的一切規定,當受限制的觀念出現在意識之前,意識方能認識到受限制正是自己設定的。限制乃是自我本身的一個規定,所有呈現在自我面前作為對象的全部實在,都是自我的一個規定。理性的發展,就是這種限制的發展。因此透過思維我,不僅認識的是知識,同時是自我的行為,更是自我回歸絕對的路徑。
這個原則是通過概念把握住的現實性。因為現實性,正是被把握住,透過意識而存在的他物,從而自我意識也就返回到了自身。在那經過概念把握住的現實對象中,自我意識便確認到自己。那未經概念把握的對象,對自我意識來說就是異己的事物。從最高的原則出發,從必然性推衍出一切規定的科學。並指出原則的統一性,包含在活生生的理念之中。如世界是一朵花,者花永恆的從那唯一的種子裡生長出來。意識能認知事物,認知就是意識的本性。普遍的知識是自我,自我就是意識。自我是根據,是出發點。自我是一,是先驗地統一性。從一個絕對無條件的確定的根本原理開始。這個根本原理是不允許證明,不允許規定的,因為它應當是絕對的第一性的根本原理。就是對自我的確認;就是我自己對我自己的聯繫。自我的存在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具體的存在,最高的存在,思維。思維是活動,這種思維被理解唯一,理解為自為的存在,這就是自我。自我是抽象的知識。如此知識具有絕對的確定性,從確定的自我開始,進一步發揮出思維的體系。我可以懷疑一切,抽掉一切,但是我不能抽掉我。因此我是確信的基礎,是先驗的攝覺,是理念和範疇的泉源,是連結者。一切表象,思想都透過自我的綜合,染多性的材料通過思維被綜合起來。
反思在我裡面的事物,我是知道的;這就是純粹的、抽象的知識,就是自我本身。自我是能思維,能動的,它產生出各種規定。自我是意識,但是我產生這些規定的必然性,都超出我的意識之外,因此我是在不斷超出我的意識,所以我是本身的在產生範疇。所以我對於我的意識活動具有意識。我一方面是意識,一方面又是意識的對象;我把我的通常意識當作對象。通常意識是不把通常意識當作對象,它只是忙於認識其他對象,而不把自身的意識作為對象。當自己對存在、原因、結果加以考察時,就把存在、因果等當成意識的對象。這樣,我就使一個純範疇,成為我意識的對象,使我的意識成為意識的對象。自我是事實,最初的起點,但自我還不是一個命題。命題必然包含綜合。自我,可分析為三個基本命題。
第一原則是抽象的同一性,A=A;必須是同一的。我與我自身同一,自我=自我。主詞與賓詞是這個命題的內容,兩者的聯繫是自我。其形式是兩者雙方的聯繫,內容則是主、賓兩方面。聯繫者與被聯繫者必須是同一的;因此第一個原則是自我=自我。這就是對於自我的定義。自我意識非疆滯的同一性,而是存在,是與自我相同的對象。自我本身是直接確定的,一切別的事物聯繫於自我也必定成為確定的;是我對我自己的聯繫。對象的內容在自我內有所轉變,轉變屬於自我的,以致在其中我產生對於自我的規定。在此命題中尚未表達出自我與對象之間的任何差別;透過自我意識的確認,顯現出自我與對象的共同存在;命題的確定性本身並沒有客觀性,是尚未有差異的內容形式。
因此發展出第二原則,是針對自我與對象聯繫所產生的內容與差異。正是自我設定一個非我與自我相對立。如此就是設定了不同於絕對自我意識的對象。這原則同樣具有形式、聯繫;但它的內容是非我、與自我不同的對象。作為對象是獨立於自我的存在;非我。非我是一般客體、與自我相對反的對象。非我是屬於自我的活動,是獨立於自我。於是就產生了兩方面:自我(自我意識),以及我與之相聯繫的一個對象。對反的形式不能從第一個原則推演出來。因此第二原則強調:自我設定規定自我作為受限制的,作為非我。如此,非我被聯繫並且接納在自我之內,自我使非我與自己相對反,非我是我的對象。原則中自我包含的非我仍是絕對的對象。
在第三原則中,我區分出自我與非我,並且是兩者的綜合,是充足理由原則。是前二原則的互相規定,在規定中表明出自我限制非我。自我和非我兩者都被自我所設定,並且在自我內被設定為可以互相限制與接納,從而使一方的實在性揚棄或接納另方的實在性。自我限制非我,非我為自我存在;自我設定非我與自我相互同一。如此自我取消了非我的不相同性。我在自我之內設定一個部份的非我,與部份的自我相對立;一方面可以受到另一方面的限制。我所掌握的整個領域不是一,而是二。這整個領域應該是自我,不過我設定這領域是可分的,因為其中存在著非我。同時我也取消了非我的整個領域,並且把非我設定為可分的。充足理由原則,實在性與對反性的聯繫,限制性;這是綜合原則。它包含為非我所限制的自我,為自我所限制的非我。於是自我與非我之間,多種多樣的關係,就能提供出各種範疇。
這種限制對我來說有兩種方式。在限制裡自我與非我兩者都可能受到揚棄否定。在這個限制過程中,有是自我把非我設定為能限制者,而把自身設定為被限制者。在這裡,自我把自身設定為必然具有一個對象,並且受其決定:我知道我是我,但非我是能動的,而自我是被動的。其次,與此相反:我是能動的限制者,能揚棄非我,非我是被限制者。因此我知道自己是完全能決定非我者,自我是非我本身的絕對原因。前一方式,是理論理性,理智的原則;後一方式則是實踐理性,意志的原則。意志就是我意識到自己是對象的限制者,所以我在這裡對於對象採取能動的態度。在自我與非我之間有一種相互決定、限制的關係。有時我限制非我,有時我又為非我所限制。當我進行直觀時,自我是一個內容;我的決定是,要把存在於我外面的內容接納在我之內。非我使自我產生決定。固然有時自我是被決定者;但透過自己不斷持續,能動的決定保持自己;自己就是能決定者,而能決定性則是因為自己是能思維者。如此非我被自我接納的部份,就透過自我返回到絕對的自我意識之中。而非我被自我揚棄的部份,自然也就被絕對的自我意識所揚棄。因此自我返回絕對的自我意識,不僅是一種主觀的仰望和努力,自我與對象的統一,若是透過思維我回歸到絕對的自我意識,就並非是一種有限的統一。所有被絕對的自我意識揚棄的恰恰是不實在的虛無。絕對的自我意識,所保存的恰恰是透過思維我,所產生實有的無限。
在理論的意識裡,我知道我是為對象所決定。自我一般是設定者,自我發現自己為非我所限制。但自我與非我是自身等同,所以自我無限活動的目的,在於不斷接納與揚棄非我。自我設定自身為非我所限制,但是自我使這種限制作用成為屬於自我的。所以限制是在我之內,為絕對的我而存在;自我的這種被動性本身就是自我的主動性。自我產生了表象和思維的一切規定,當受限制的觀念出現在意識之前,意識方能認識到受限制正是自己設定的。限制乃是自我本身的一個規定,所有呈現在自我面前作為對象的全部實在,都是自我的一個規定。理性的發展,就是這種限制的發展。因此透過思維我,不僅認識的是知識,同時是自我的行為,更是自我回歸絕對的路徑。
氣動太和
萊布尼茲以絕對的眾多性,個體的實體為基礎,並將之稱為單子。實體具有活動的能力。它或者是複合的,或者是單純的;沒有單純的實體,就不會有複合的實體。單子就是單純的實體,是宇宙的真相。有複合物,就會有單純物;因為複合物就是一個包含多方面的事物,它的聯繫或統一是外在的。但這些單子並不是一種抽象的單純物本身,單子是一些實體性的形式。單子就是被理解為純粹活動的亞里斯多德的隱德來希,它們本身就是形式。單子並不是物質或有廣延。它們通過神的一種創造而開端。單子是不被另一個單子改變其內在本質的;單子與單子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每一個單子都是獨立自為的。所以它的一切規定和變相都完全在自身。實體可能有三種聯繫關係:一、因果關係,即影響。二、協助關係。三、和諧關係。但其中只有最後和諧關係得以成立。即自在的存在著統一。因此單子是單純的封閉在自身之內,並且不能為他物所規定。單子既不能越出自身的範圍,他物也不能進入單子。每一個單子屬性,都獨立表現著神的本質。
這些單子必須同時具有其性質,固有規定,內在活動,與其他單子區分。不能有兩件同樣的事物,否則它們就不是兩個,就沒有區別,而是同一個事物。每一個單子都是特定的,一個與別的單子本身有區別的獨立體。並具有自身固有的特定區別,而規定必須是內在於個體之中,而非外在認定的。如果二件事物有區別,是因為它們為二,它們每一個都是一;二本身不構成關係,構成關係的是特定區別的自身。規定性和由規定性造成的變化,則是一種內在的,自在存在的原則;它具有眾多的變相和對周圍事物的關係,不過這個眾多卻始終包含在單純性中的眾多。一種自己反映自己,自己保持自己的規定性。單純的變化始終是單純的。眾單子是自在的,因此是通過自身的各種變形,相互區別,並不是通過外在的規定。這樣一種保持和發生於本質自身中的規定性和變化,就是一種知覺。亦可稱之為表象。一切單子都在表象著,但並不因此就都有意識。
單子本身是普遍的,這種普遍性正是眾多性中的普遍性或單純性。這種單純性同時也是眾多性的運動變化。物質的東西就是眾多的單子。一切物質都是能表象,能知覺的對象。單子自身包含自身的表象與規定。絕對的差別正是概念,在單純的表象中分開的單子被結合在一起。單純的事物是一個本身有差異的個體,但儘管其自身具有差異性,卻是單一的個體,始終保持著單純性。“我”的精神,有很多表象,豐富的思想,但儘管具有眾多的差異性,“我”依然只是一個“我”。我正是能將自身各種差別的表象,規定為一個我的觀念性。這些規定,包含在單子中的表象,是以一種觀念的方式,存在於單子之中。單子中的觀念性本身是一個整體,而所有的個別差異都只是表象。所以單子能表象,並且能知覺;恆動。活動正是單一中的差別,這是真正的差別。單子不僅能表象,而且包含著變化;在自身中變化,卻又仍然是其自己。變化的基礎就是活動。內在原則使其從一個知覺進展到另一個知覺的活動,就是慾望。表象中的變化就是慾望。這是單子的自發性;一切都是屬於單子自身。一切眾多性都包含在單一性中;規定性並不是一種與他物相對立的差別,而是自身反映自身。
表象並非必然意識到的表象,意識本身是一種知覺,攝覺。單純只能表象的單子與自覺的單子之間的差別,在於其明晰程度的存在差別。無意識的表象是一種昏迷,熟睡的狀態。單子構成了一切存在物的原則。物質是單子的被動能力,被動則形成了表象的模糊性,不能做出區別、欲求或活動的狀態。對於表象的規定;在單純性的環節之後,就是存在、物質。物質就是活動,無規定的單純自為存在。形體作為形體,是單子的積聚。單子的連續性是秩序與廣延,空間並非自在的,意味在其中,只是理智給予積聚物的統一性。沒有內在統一性,各個環節只是通過空間或外在結合起來的形體,是無機的形體。並沒有一個隱得來希或一個單子統治著其他單子。連續性不過是空間,是單純的外在聯繫,並沒有單子彼此之間固有的等同性。應當將連續性規定為單子本身固有的一種秩序、等同性;將之運動規定為一種和諧的一致性。
有生命有靈魂的形體是更高的存在等級。在形體中有一個單子支配著其餘的單子。這個單子就是與它結合在一起那個形體的隱得來希、靈魂。這樣一個隱得來希統治著其他的單子,但並不是實在的統治,而是形式的統治著。這種統治並不是對其他單子的統治,因為所有的單子都是獨立的;所以是形式上的一個名詞。有意識的單子與物質性的單子區別就在於表象的明晰性。表象形式的差別,構成了意識的規定性。人是能夠認識必然而且永恆真理的。人一面表象普遍的事物,一方面又表象聯繫的物事;自我意識的本性和本質就寓於概念的普遍性中。這些永恆的真理以兩個根本原則為基礎,一個是矛盾原則,一個是充足理由原則。後者以同一的方式把統一表達成為原則,A=A。這個原則是思維的定義,但並不表明區別差異的概念。充足理由的原則就是,一切均有其理由,特殊者以普遍者為本質。真理必定要具有自身固有的充足理由,通過同一原則,將此理由顯現出來。後者則是因矛盾原則,產生分析的作用,分析就是分解成簡單概念與命題。它取消掉概念的聯繫,排除了概念。
普遍者本身,即絕對本質。區分為普遍的存在和作為對立統一的存在。普遍者正是神,作為世界的原因。充足理由造成的對於向神的意識的過渡。永恆真理顯現的結果與對象是神的存在。永恆真理就是對於自在自為的普遍者和絕對者的意識;這個普遍者、自在自為的絕對者就是神,就是自身同一的單元,就是眾多單子的單子,就是絕對的單元。永恆的真理、自然規律必定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普遍的充足理由被規定唯神。神是同時既是可能的又是存在的;是可能性與現實性的統一;不僅是普遍者,同時是聯繫矛盾的對立面。對立面的絕對聯繫,首先以思想的絕對對立面善與惡的形式出現。神在可能的世界中挑擇了這個最好的世界。世界是一切有限物的總匯,所以惡不能與世界分開,因為惡是差異、有限性。神並不要惡,惡只是間接的出現在結果中。因為有時候如果沒有惡的存在就不能達到更大的善。所以惡是達到善的目的的過程。善是目的,根據神的智慧,必須認定自然的規律是最好的。單子是萬物的本源,每個單子都是自為的,彼此之間沒有相互作用,在世界上存在著一主和諧。所有眾單子的太上單子,即神。單子是神創造的,是被神的意志規定為單子。
靈魂和形體兩個對立存在物的統一,是一種並無區別的聯繫,一種非概念的聯繫,一種預定的和諧。思維界的運動按照規定向目的進行,而形體界的進程也按照著普遍的因果聯繫與思維界的運動吻合一致。宇宙的這兩方面彼此聯繫,互相影響。靈魂具有一系列由它的內部發展出來的表象,這一系列的表象原來在創造之時就被放進了靈魂。一種自在的規定性,存在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在表象中反映的表現,正是它的客觀存在。伴隨著這一系列不同的表象是形體的一系列活動,這一系列活動是與那些表象平行,是存在它們以外的事物。兩者都是實在的基本環節,彼此互不相涉,但是卻同樣具有本質上的關係。這就是靈魂,思維者。另方面則是有形體的運動。每一個單子都是在自身之內;每個形體都是無窮多單子的積聚,但這些單子卻彼此吻合一致。太上單子正是眾多單子種種變化的預定和諧。神是吻合一致的充足理由;神對這些原子群作了一種安排,使那些在一個單子內部發展的原始變化,與其他單子的變化吻合一致。如此就是預定的和諧。神是眾單子的太上單子,是絕對的統一;是穩合的原則。
每一個單子都能表象,同時也是宇宙的表象。每個單子本身就是一個總體,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不過這種表象還不是意識到的表象,區別就在於這個宇宙或總體在單子內部的發展。在單子發展中的事物,同時也與其他一切發展處在和諧之中;這是唯一的和諧。在宇宙中一切都極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打成一片,好像一個海洋,連最微末的運動也把它的結果一直傳播到遙遠的地方去。每一個單子都有整個宇宙的表象,它就能表象整體。不過同時也使它成為獨特單子的特定表象,即根據它的特殊狀況和處境而定的表象。單子是能動、能表象、能知決;這些構成它的宇宙的知覺在它內部按照活動的規律發展著。它的外部世界的運動是怎樣按照形體的規律發展,它的內部的表象、精神性也就按照慾望的規律發展。自由是被意識到的自發性,這樣它就有了按照自己本性行動的意志。因為每一事物都有按照自己固有本性行動的慾望。同時透過慾望的發展,又處於整體的和諧之中。一個有機體,一個人就是自發規定目的,透過知覺產生的慾望,活動就朝這個目的進行,並且造成變化。透過單子自身的活動,對其他單子起著作用,同時自身也被其他單子的活動所影響。透過單子自為的存在與單子間的相互作用,彼此聯繫起來的作用才有發生意義。
這種理智的發展就是無限的眾多性。單子獨立的眾多性,最後都被統一到太上單子,的預定和諧之中。透過單子表象過程和外部事物的過程兩個環節的協調。每一單子對於其他單子而言,都具有一種主動的自我規定性。由於被創造的單子本性,使它在必然性的秩序中,不斷表象變化著,並受到這種秩序的引導著通過它所遇到的一切狀況。決定特殊單子的秩序規律,與其他單子和整個宇宙中所發生的事情有著聯繫的關係。單子把此一秩序當作主動的自決的參考,按照其形式,作為產生自己活動各種表象的依據;並且透過它將自身的活動表象視為必然性的整體的一環。因此人的意志規定與人由意志活動造成的變化協調一致,這種統一是由神所造成的,神預定了這一和諧。當一個單子發生變化時,另一個單子也發生與此相吻合的變化,這種吻合一致性便是和諧,是由神規定的。這個絕對統一被放在神之中;神是眾單子的太上單子;眾單子在神之中不是獨立的,是被吸收在神之中,作為觀念性的存在。理解是從特定的事物出發的,一種有侷限性的理智規定,這個規定性就是絕對的眾多,而絕對的統一是在聯繫中的連續狀態。
這些單子必須同時具有其性質,固有規定,內在活動,與其他單子區分。不能有兩件同樣的事物,否則它們就不是兩個,就沒有區別,而是同一個事物。每一個單子都是特定的,一個與別的單子本身有區別的獨立體。並具有自身固有的特定區別,而規定必須是內在於個體之中,而非外在認定的。如果二件事物有區別,是因為它們為二,它們每一個都是一;二本身不構成關係,構成關係的是特定區別的自身。規定性和由規定性造成的變化,則是一種內在的,自在存在的原則;它具有眾多的變相和對周圍事物的關係,不過這個眾多卻始終包含在單純性中的眾多。一種自己反映自己,自己保持自己的規定性。單純的變化始終是單純的。眾單子是自在的,因此是通過自身的各種變形,相互區別,並不是通過外在的規定。這樣一種保持和發生於本質自身中的規定性和變化,就是一種知覺。亦可稱之為表象。一切單子都在表象著,但並不因此就都有意識。
單子本身是普遍的,這種普遍性正是眾多性中的普遍性或單純性。這種單純性同時也是眾多性的運動變化。物質的東西就是眾多的單子。一切物質都是能表象,能知覺的對象。單子自身包含自身的表象與規定。絕對的差別正是概念,在單純的表象中分開的單子被結合在一起。單純的事物是一個本身有差異的個體,但儘管其自身具有差異性,卻是單一的個體,始終保持著單純性。“我”的精神,有很多表象,豐富的思想,但儘管具有眾多的差異性,“我”依然只是一個“我”。我正是能將自身各種差別的表象,規定為一個我的觀念性。這些規定,包含在單子中的表象,是以一種觀念的方式,存在於單子之中。單子中的觀念性本身是一個整體,而所有的個別差異都只是表象。所以單子能表象,並且能知覺;恆動。活動正是單一中的差別,這是真正的差別。單子不僅能表象,而且包含著變化;在自身中變化,卻又仍然是其自己。變化的基礎就是活動。內在原則使其從一個知覺進展到另一個知覺的活動,就是慾望。表象中的變化就是慾望。這是單子的自發性;一切都是屬於單子自身。一切眾多性都包含在單一性中;規定性並不是一種與他物相對立的差別,而是自身反映自身。
表象並非必然意識到的表象,意識本身是一種知覺,攝覺。單純只能表象的單子與自覺的單子之間的差別,在於其明晰程度的存在差別。無意識的表象是一種昏迷,熟睡的狀態。單子構成了一切存在物的原則。物質是單子的被動能力,被動則形成了表象的模糊性,不能做出區別、欲求或活動的狀態。對於表象的規定;在單純性的環節之後,就是存在、物質。物質就是活動,無規定的單純自為存在。形體作為形體,是單子的積聚。單子的連續性是秩序與廣延,空間並非自在的,意味在其中,只是理智給予積聚物的統一性。沒有內在統一性,各個環節只是通過空間或外在結合起來的形體,是無機的形體。並沒有一個隱得來希或一個單子統治著其他單子。連續性不過是空間,是單純的外在聯繫,並沒有單子彼此之間固有的等同性。應當將連續性規定為單子本身固有的一種秩序、等同性;將之運動規定為一種和諧的一致性。
有生命有靈魂的形體是更高的存在等級。在形體中有一個單子支配著其餘的單子。這個單子就是與它結合在一起那個形體的隱得來希、靈魂。這樣一個隱得來希統治著其他的單子,但並不是實在的統治,而是形式的統治著。這種統治並不是對其他單子的統治,因為所有的單子都是獨立的;所以是形式上的一個名詞。有意識的單子與物質性的單子區別就在於表象的明晰性。表象形式的差別,構成了意識的規定性。人是能夠認識必然而且永恆真理的。人一面表象普遍的事物,一方面又表象聯繫的物事;自我意識的本性和本質就寓於概念的普遍性中。這些永恆的真理以兩個根本原則為基礎,一個是矛盾原則,一個是充足理由原則。後者以同一的方式把統一表達成為原則,A=A。這個原則是思維的定義,但並不表明區別差異的概念。充足理由的原則就是,一切均有其理由,特殊者以普遍者為本質。真理必定要具有自身固有的充足理由,通過同一原則,將此理由顯現出來。後者則是因矛盾原則,產生分析的作用,分析就是分解成簡單概念與命題。它取消掉概念的聯繫,排除了概念。
普遍者本身,即絕對本質。區分為普遍的存在和作為對立統一的存在。普遍者正是神,作為世界的原因。充足理由造成的對於向神的意識的過渡。永恆真理顯現的結果與對象是神的存在。永恆真理就是對於自在自為的普遍者和絕對者的意識;這個普遍者、自在自為的絕對者就是神,就是自身同一的單元,就是眾多單子的單子,就是絕對的單元。永恆的真理、自然規律必定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普遍的充足理由被規定唯神。神是同時既是可能的又是存在的;是可能性與現實性的統一;不僅是普遍者,同時是聯繫矛盾的對立面。對立面的絕對聯繫,首先以思想的絕對對立面善與惡的形式出現。神在可能的世界中挑擇了這個最好的世界。世界是一切有限物的總匯,所以惡不能與世界分開,因為惡是差異、有限性。神並不要惡,惡只是間接的出現在結果中。因為有時候如果沒有惡的存在就不能達到更大的善。所以惡是達到善的目的的過程。善是目的,根據神的智慧,必須認定自然的規律是最好的。單子是萬物的本源,每個單子都是自為的,彼此之間沒有相互作用,在世界上存在著一主和諧。所有眾單子的太上單子,即神。單子是神創造的,是被神的意志規定為單子。
靈魂和形體兩個對立存在物的統一,是一種並無區別的聯繫,一種非概念的聯繫,一種預定的和諧。思維界的運動按照規定向目的進行,而形體界的進程也按照著普遍的因果聯繫與思維界的運動吻合一致。宇宙的這兩方面彼此聯繫,互相影響。靈魂具有一系列由它的內部發展出來的表象,這一系列的表象原來在創造之時就被放進了靈魂。一種自在的規定性,存在的規定性。這種規定性在表象中反映的表現,正是它的客觀存在。伴隨著這一系列不同的表象是形體的一系列活動,這一系列活動是與那些表象平行,是存在它們以外的事物。兩者都是實在的基本環節,彼此互不相涉,但是卻同樣具有本質上的關係。這就是靈魂,思維者。另方面則是有形體的運動。每一個單子都是在自身之內;每個形體都是無窮多單子的積聚,但這些單子卻彼此吻合一致。太上單子正是眾多單子種種變化的預定和諧。神是吻合一致的充足理由;神對這些原子群作了一種安排,使那些在一個單子內部發展的原始變化,與其他單子的變化吻合一致。如此就是預定的和諧。神是眾單子的太上單子,是絕對的統一;是穩合的原則。
每一個單子都能表象,同時也是宇宙的表象。每個單子本身就是一個總體,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世界。不過這種表象還不是意識到的表象,區別就在於這個宇宙或總體在單子內部的發展。在單子發展中的事物,同時也與其他一切發展處在和諧之中;這是唯一的和諧。在宇宙中一切都極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打成一片,好像一個海洋,連最微末的運動也把它的結果一直傳播到遙遠的地方去。每一個單子都有整個宇宙的表象,它就能表象整體。不過同時也使它成為獨特單子的特定表象,即根據它的特殊狀況和處境而定的表象。單子是能動、能表象、能知決;這些構成它的宇宙的知覺在它內部按照活動的規律發展著。它的外部世界的運動是怎樣按照形體的規律發展,它的內部的表象、精神性也就按照慾望的規律發展。自由是被意識到的自發性,這樣它就有了按照自己本性行動的意志。因為每一事物都有按照自己固有本性行動的慾望。同時透過慾望的發展,又處於整體的和諧之中。一個有機體,一個人就是自發規定目的,透過知覺產生的慾望,活動就朝這個目的進行,並且造成變化。透過單子自身的活動,對其他單子起著作用,同時自身也被其他單子的活動所影響。透過單子自為的存在與單子間的相互作用,彼此聯繫起來的作用才有發生意義。
這種理智的發展就是無限的眾多性。單子獨立的眾多性,最後都被統一到太上單子,的預定和諧之中。透過單子表象過程和外部事物的過程兩個環節的協調。每一單子對於其他單子而言,都具有一種主動的自我規定性。由於被創造的單子本性,使它在必然性的秩序中,不斷表象變化著,並受到這種秩序的引導著通過它所遇到的一切狀況。決定特殊單子的秩序規律,與其他單子和整個宇宙中所發生的事情有著聯繫的關係。單子把此一秩序當作主動的自決的參考,按照其形式,作為產生自己活動各種表象的依據;並且透過它將自身的活動表象視為必然性的整體的一環。因此人的意志規定與人由意志活動造成的變化協調一致,這種統一是由神所造成的,神預定了這一和諧。當一個單子發生變化時,另一個單子也發生與此相吻合的變化,這種吻合一致性便是和諧,是由神規定的。這個絕對統一被放在神之中;神是眾單子的太上單子;眾單子在神之中不是獨立的,是被吸收在神之中,作為觀念性的存在。理解是從特定的事物出發的,一種有侷限性的理智規定,這個規定性就是絕對的眾多,而絕對的統一是在聯繫中的連續狀態。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作詞:王力宏 作曲:王力宏今早起床了看鏡子裡的我忽然發現我的髮型睡的有點KUSO一點點改變有很大的差別你我的力量也能改變世界最近比較煩最近情緒很Down每天看新聞都會很想大聲尖叫但髒話沒用大家只會嫌兇我改變自己發現大有不同新一代的朋友我們好好的加油大家一啟大聲說Na Na Na Na Na~我可以改變世界改變自己 改變龜毛 改變小氣要一直 努力努力 永不放棄才可以 改變世界C'mon 改變自己今早起床了覺得頭有點痛可能是二氧化碳太多 氧氣不夠一點點改變有很大的差別你我的熱情也能改變世界只能代表自己沒有政治立場即使這世界讓我看得十分緊張要調整自己恩~沒想到一點就能 畫龍點睛
太極
我們把進入意識的對象,要不看成事物或事物的特性,要不看成並緣起於自身的永恆真理。笛卡兒稱之為天賦,是精神自身的永恆概念,精神的自由規定,自發規定。永恆真理是普遍的規定,十分普遍的規定,十分普遍的聯繫;基於精神的本性,本質之中。精神是主動的,它的活動是以精神的自由為基礎。將實體理解為一種不需要任何別的事物作為依靠而存在。這樣不需要別的事物的實體,唯一就是神。即觀念與實在的統一,這樣的實體就是神。其他的一切事物都只能靠神的協助而存在;靈魂與肉體的結合是神造成的。神是概念與實在的絕對結合者。思維、概念精神性,自我意識是自在的,與非自在的存在者,有廣延、不自由的事物具有差異。這兩種的區別,就是一種必須依靠另一種,方能得到明白確定的顯時實在性理解。因此形體和思維,都必須依靠神的協助而存在。廣延的形體,與精神的思維彼此需要;因此自然界必然是與思維的精神彼此結合著。它們彼此是同一的,並與神這一絕對實體絕對統一的。
思維構成了精神的絕對屬性,思維是精神的性質;廣延是形體性的基本規定,只有廣延才是形體的真正本性。其他的一切只是樣式。形體的本性是由它的廣延性完成。形體世界能被思維,並且為思維所採納。廣延物的規定,在廣延的量,靜止,運動與慣性。廣延是抽象的概念,是與思維共同存在的純粹本質。但是否定與差異性卻屬於有限的形體。物質與廣延是同一的,廣延是形體的本質,因而是有限的。運動規律就是對於有形體的事物,自在本質的認識。廣延和運動是機械論的基本概念,是形體世界的真理。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宇宙的唯一規定。考察自然的機械論方法,就是把一切關係都歸結到靜止、運動。把顏色、滋味等一切物質差異性都歸結到機械作用,即微粒子的運動。因此物質的變化僅僅是運動。但機械論強調的物質和運動是不能說明生物的。在於思維向它的各種規定繼續深入,是這些思想規定成為自然的真理。
由於思維,人方能擁有自由。由於靈魂是思維的,意志是不受限制的,如此構成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人的自由與神的安排不發生衝突的根源正在於思維我。透過思維我,達到真實性的活動存在與神的安排,不應發生彼此的矛盾與衝突。人在自我意識中確定見到自由是事實,透過思維所形塑出的真實性存在,正是我們所能堅持確定的對象。而此對象正是屬於真實的概念,並且根源於神。靈魂(思維)與形體(物質)之間的關係,是對象返回自身的問題。靈魂屬於思維,肉體屬於廣延;思維必須藉助廣延得以作為現實的存在,廣延必須透過思維成為掙脫機械並且持續超越的現實創造。抽象的思維與個別具體的廣延,兩者之間的聯繫就是神。思維與廣延的相應變化是彼此相應的,而這種相應正是透過神的作用造成的。因此神是表象的真理,只有我的思想正確,不矛盾,就有實物與他相應;它們的聯繫是神。神是兩個相應物的完滿同一;因為它是觀念,概念與實物的統一。靈魂與肉體,思維與存在不是彼此殊絕,不是彼此自為存在著的事物。
只有唯一實體是真的,實體的屬性是思維和廣延;只有這個絕對的統一是實在的,只有它是神。如此正是把思維與廣延理解為對立差異的統一,是調和對立,解除對立。對立並不是在有限者與無限者,界線與無界線的抽象中建立的,而是思維與廣延。存在就是思維在廣延之中。存在的要求是掌握各種差異的統一,使差異不是被拋在一邊無置可否,而是永遠的不斷從實體中產生出來。將廣延的表象與思維的精神結合就超越的二元對立的困境。神是精神與自然的統一。一切的規定都是一種否定,確定的事物就是有限的存在。任何事物包括思維與廣延在內,都可以被視為確認的,依此其自身終極包含著否定。因此真正的肯定是對形式的否定,否定就是否定的否定,因而是肯定;是絕對的形式。只有神是積極、肯定。否定是簡單的規定性,否定的否定是矛盾,他否定了否定;因此它是肯定,但也同樣是一般的否定。
絕對實體不是有限的對象,不是自然世界。因為其是思想與廣延的同一。前者是普遍者,自在自為的存在者;後者是特殊者和個別者的規定、個體性。它總是要依賴他物,不是真正獨立存在,因而不是真正的時在。依此只有未特殊化、普遍的對象是真正時在的,只有它是實體性的。思維在自身中的單純統一正是絕對的實體。一切被認為真實的事物都是絪縕自這個實體之中的。近代世界精神裡徹底出現了具體的個體性,但是在追求完全具體的無限過程中,卻沒有把實體規定為自身具體的。因為具體的事物並不在實體的內容中,所以他只是落在反思的思維中;只有從思維的無限對立中才能產生出那種統一。而對於實體所能理解的指示,是在實體中揚棄的那些對立。絕對實體是真的,自身活動的,活生生的,並從而將之規定為精神,而統一就是在自身之內的精神。
自因;本質包含著存在,只能將本質設想為存在著。本質是普遍的是思想。自因是產生作用,分離出一個他物的原因,而所產生出來的事物就是他自身。在產生當中,同時揚棄了差別;把自身設定為一個他物。自因只是產生出自身。這是無限的原因,在無限的原因裡,原因與結果合一了。有限者是受一個與他同類的他物限制的事物。兩個互相限制的事物必須屬於同一個類,建立在同樣的基礎上,才能互相限制。這是界線的肯定。因此思想只是被另一個思想限制,形體被另一個形體限制。然而思想卻不被形體限制。實體是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理解的對象,要領會它的概念,並不需要藉助他物的概念,否則就是有限、偶然的。屬性屬於實體,就是理智認為構成實體本質的對象。實體只有兩個屬性,即思維與廣延。理智認為它們是實體的本質,然而實體在理智看來只是本質。對實體必須從一個方面去看,也就是思維與廣延的統合。如此兩個方面的結合是自在的同一的、無限的。樣式就是實體的變相,正是在他物內並通過他物而被理解的事物。因此實體是憑自身而被理解的,屬性不是憑藉自身而形成的,而是與理解的理智有一種聯繫,但是理智卻在屬性中理解到本質。樣式是有限的,並不被理解為本質,而是憑藉他物並在他物中的。
具體的普遍性是實體,具體的特殊者是具體的種。樣式是個別者,是與他物發生外在聯繫的有限者本身。個體性、個別性,真正的主觀性並非只是遠離普遍者的絕對特定者,而是絕對特定的自為存在者,僅僅是由自己規定自己。所以主觀也同樣返回到普遍者,個別是在自身內的存在者,因而是普遍者。絕對無限者的本質,則具有一切表現所有本質而不包含任何否定。神是絕對的無限者,無限者是對自身的肯定。無限性,即現實的無限者,是對自身的肯定,理智的無限者正是對絕對的肯定。所以神是絕對無限的本體,是由無限屬性構成的實體,其中每一個屬性都表現著一種永恆無限的本質。屬性正是被理智理解為本質的對象,這種屬性的概念正是一種本質。如果它們的差異是由於屬性的不同,那就是承認只有一個具有相同屬性的實體。因為實體正是這個屬性的本質、概念,是在自身內的。每一個屬性都必定是憑藉自身被理解的,這是返回到自身的規定性。概念和存在是彼此互回對方;但是自因的“包含”正是將對方那回到統一之中。實體就是在自身內並且憑藉自身而被理解。概念和存在是在統一中;它既是在自身內,又在自身內具有自身的概念;它的概念就是它的存在,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概念。這是真正的無限性;絕對概念,它是本質自身的一個環節。
道德的原則就是有限的生命在道德中擁有自身的真理。因而只要它的認識和意願以神為依歸,只要自身獲得了真觀念就是道德的。因為只有真觀念才是神的知識。唯有這樣才能對神具有一明晰的觀念。理智是意志的樣式,是有限的對象。關於自由,人們往往並不認識那些決定自身的行為的原因。意志的規定和觀念是同一的概念。任何事物都努力保持自己的存在。這種努力就是存在本身,並且表現在一段不確定的時間之中。這種努力如果單獨和心靈聯繫,就是意志。如果同時與心靈和身體相聯繫,就是慾望。情感往往是一個混淆的觀念,如果愈是認識情感也就更能克制情感。只要自身是自然的一部份,就處於煩惱和不自由的狀態之中。故幸福和自由的真諦,必然寄託在一種對於神的持久,永恆的愛之上。因為心靈的本性是通過神的本性而被看成永恆真理。越是認識神的本質,就越不受惡劣情感的困擾,甚至將生死置之度外。真正的認識方法,是在永恆的形式下,以絕對正確的概念,亦即在神中去思維一切。人在自己的行為中是以永恆的真理為目的。心靈可以把身體的一切感受和關於事物的一切表象都歸結到神,因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存在於神中,沒有神就甚麼都不能存在,也不能被認識。心靈只要把萬物看成必然的,就有了克制情感的更大力量。心靈返回到神,就是人的自由。
理性的本性就在於把事物並不看成偶然,而看成必然。如此正是在永恆的形式下,考察事物。因為事物的必然性就是神的永恆的必然性。個別事物的每個觀念都必然包含著神的永恆無限的本質。因為個別事物是神的一個屬性的樣式,所以必然包含著神的永恆本質。只有神的永恆本質存在;否則心靈無法自由,因為它是樣式,是他物所決定的。如此方能產生出心靈的寧靜,精神的至善就是認識神。當心靈在永恆的形式下認識自己和形體時,必然具有著對神的認識,並且明曉自身是在神之中,是憑藉著神而被理解。神以一種無限的理智的愛愛他自身。因為神旨能以自身為目的、為原因;主觀精神的使命就是嚮往神。神絕對是、真正是作為自因包含一切本質的肯定的原因。惡的形式不能存在於表現本質的對象之中,因此不能說神是惡的原因。惡是一種貧乏與欠缺。每件事物,就其自身而言都包含著一種完滿性,一件事物的完滿性有多大,其本質就有多大;因為本質即是完滿性。欠缺的存在只是就人的理智而言,而不是就神而言。因為神是絕對實在。人意識到自己是自由的,是原與作為肉體的否定性的精神,解除其兩者對立的狀態,而回到同一和諧之中;從心所欲,不踰矩。正由於惡是一種缺乏,故需向善的生命動能作為指引。正是因為如此,實體並非疆滯的靜態呈現,相反的是引導著生命個體生生不息,日生日成的積極做工,朝向自身至善的目的前進。神就是自然、世界、人的精神,個體就是神以特殊方式的顯現;世界是神的一個形式。
一切感性的事物都是限制,只有唯一的真實實體是存在,人的自由就在於嚮往這個唯一的實體,並在思想和意願方面以這永恆的太一為歸依。否定和欠缺與實體不同,否定是作為虛無而出現,這在永恆的形式下考察它的真實。在實體中並無它,只有它的消解、它的返回、並沒有它的運動和變化。否定的事物正是被理解為消逝並非自在的事物,只是被理解為個別的自我意識。是從這個汪洋大海誕生,卻從這個大海往下滴,而不能達到心靈自為的存在。自我意識的兩個環節:有一對象,實在;與自為的存在。自為的存在具有客觀與個別兩方面:一、在客觀方面,絕對本質在自身內保有一種意識對象的方式,上生為客觀實在而作為絕對自身的絕對環節。二、主觀方面。
洛克證明了共相、思想一般的包含在感性存在之內。表明了自身是從經驗獲得共相、真理,概念對意識而言具有客觀實在性。主張將觀念表述為結果,維護個體性和自我意識。因此強調直接的現實是實在和真理。因此共相是由有限的的事物,和有限的認識中派生出來。意識本身是自由地,但不與存在、自然、神等對象相對立。因此有限的事物,是根本;從有限的事物可以過渡到神。對象是在自身之外,透過意識將對象導向主體,並且將知覺中的個別事物提高到共相。從個別事物中推衍出普遍的概念。普遍概念,自身同一;實體,是從對象裡主觀的產生出來。普遍思想出現在意識之內,是透過現象所產生的理解。客觀過渡到主觀,內容過渡到表象的形式。思維與廣延的聯繫,本身就是同一性、真理、神;作為絕對實體,並非外處於兩者的聯繫,是絕對統一性。普遍表象是由於個別知覺中抽象出;個別知覺是首要,而共相則是後起,屬於思維的主觀性。真理的意義在於自身的觀念與事物的一致。真理知識建立在經驗之上,普遍的觀念出於經驗,來自二方面:一方面,經驗和觀察;另方面從其中分析出普遍規定。當自身去尋找這些普遍觀念的起源和根據時,呈現出個體力求滿足一種真實的需要。因此普遍觀念是與具體事物聯繫,普遍觀念是包含在感覺的具體事物之中,是從經驗的具體事物中分析出普遍。思維是具體的,思維或共相與廣延或有形體的事物是同一的。
天賦原則的意義,在於它們是潛在的,是思維本性的本質環節,是尚未取得存在的各種特質。作為不同的、本質的、特定的概念,這些天賦原則的合法性在於被揭示出來,它們是包含在思維的本質中。心靈是本身具有規定的,因為他就是自身存在著的概念;心靈的發展即是進入意識的過程。心靈從他自身發展出來的各種規定,就可稱之為天賦的觀念。這種發展是由一個外部的事物所引起,心靈的活動首先是一種反作用;只有這樣,心靈才會意識到它自己的本質。觀念不僅是由經驗形成的,亦是從內心所推衍出來的。人們在心靈中具有各式各樣的觀念,即是透過經驗的表象而形成。人獲得思想是從經驗開始。我的意識必須從經驗中,在經驗內獲得觀念。因此經驗意味著直接知識、知覺。我所有和所是的事物的意識,就是經驗。概念奠基在經驗上面,而知性(思維)是對於經驗所接受的事物加以連結、比較和區別。思維本身正是心靈的本質,是心靈的力量與表現。思維存在於意識之內,是有意識的思維。直觀、記憶就是思維,思維就是真理。觀念一方面具有表象的意義,一方面又具有思想的意義。一部份起源於外在經驗,一部份起源於內心經驗。經驗首先是感覺,其次是對感覺的反省。意識所具有的一切表象,都是出於經驗,並且在經驗內。經驗具有對象性的形式,是在意識內顯現的認識與知覺。因此意識必定透過經驗,經驗到對象內容實質的內容。因此理性是卻實存在的對象,意識透過經驗活動,經驗到理性的存在。理性作為世界現象的存在,而世界現象是普遍事物與客觀概念的結合體。所以理性必然是看的見、聽的到,顯現在生命經驗中。但自在存在的形式同樣是絕對和本質的。換言之,對經驗事物的把握,對理性異在的假象必須揚棄,通過內容所認識的必然性才是主要的。一切都是經驗,從經驗抽象出關於對象及其性質的普遍表象。
思維構成了精神的絕對屬性,思維是精神的性質;廣延是形體性的基本規定,只有廣延才是形體的真正本性。其他的一切只是樣式。形體的本性是由它的廣延性完成。形體世界能被思維,並且為思維所採納。廣延物的規定,在廣延的量,靜止,運動與慣性。廣延是抽象的概念,是與思維共同存在的純粹本質。但是否定與差異性卻屬於有限的形體。物質與廣延是同一的,廣延是形體的本質,因而是有限的。運動規律就是對於有形體的事物,自在本質的認識。廣延和運動是機械論的基本概念,是形體世界的真理。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宇宙的唯一規定。考察自然的機械論方法,就是把一切關係都歸結到靜止、運動。把顏色、滋味等一切物質差異性都歸結到機械作用,即微粒子的運動。因此物質的變化僅僅是運動。但機械論強調的物質和運動是不能說明生物的。在於思維向它的各種規定繼續深入,是這些思想規定成為自然的真理。
由於思維,人方能擁有自由。由於靈魂是思維的,意志是不受限制的,如此構成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人的自由與神的安排不發生衝突的根源正在於思維我。透過思維我,達到真實性的活動存在與神的安排,不應發生彼此的矛盾與衝突。人在自我意識中確定見到自由是事實,透過思維所形塑出的真實性存在,正是我們所能堅持確定的對象。而此對象正是屬於真實的概念,並且根源於神。靈魂(思維)與形體(物質)之間的關係,是對象返回自身的問題。靈魂屬於思維,肉體屬於廣延;思維必須藉助廣延得以作為現實的存在,廣延必須透過思維成為掙脫機械並且持續超越的現實創造。抽象的思維與個別具體的廣延,兩者之間的聯繫就是神。思維與廣延的相應變化是彼此相應的,而這種相應正是透過神的作用造成的。因此神是表象的真理,只有我的思想正確,不矛盾,就有實物與他相應;它們的聯繫是神。神是兩個相應物的完滿同一;因為它是觀念,概念與實物的統一。靈魂與肉體,思維與存在不是彼此殊絕,不是彼此自為存在著的事物。
只有唯一實體是真的,實體的屬性是思維和廣延;只有這個絕對的統一是實在的,只有它是神。如此正是把思維與廣延理解為對立差異的統一,是調和對立,解除對立。對立並不是在有限者與無限者,界線與無界線的抽象中建立的,而是思維與廣延。存在就是思維在廣延之中。存在的要求是掌握各種差異的統一,使差異不是被拋在一邊無置可否,而是永遠的不斷從實體中產生出來。將廣延的表象與思維的精神結合就超越的二元對立的困境。神是精神與自然的統一。一切的規定都是一種否定,確定的事物就是有限的存在。任何事物包括思維與廣延在內,都可以被視為確認的,依此其自身終極包含著否定。因此真正的肯定是對形式的否定,否定就是否定的否定,因而是肯定;是絕對的形式。只有神是積極、肯定。否定是簡單的規定性,否定的否定是矛盾,他否定了否定;因此它是肯定,但也同樣是一般的否定。
絕對實體不是有限的對象,不是自然世界。因為其是思想與廣延的同一。前者是普遍者,自在自為的存在者;後者是特殊者和個別者的規定、個體性。它總是要依賴他物,不是真正獨立存在,因而不是真正的時在。依此只有未特殊化、普遍的對象是真正時在的,只有它是實體性的。思維在自身中的單純統一正是絕對的實體。一切被認為真實的事物都是絪縕自這個實體之中的。近代世界精神裡徹底出現了具體的個體性,但是在追求完全具體的無限過程中,卻沒有把實體規定為自身具體的。因為具體的事物並不在實體的內容中,所以他只是落在反思的思維中;只有從思維的無限對立中才能產生出那種統一。而對於實體所能理解的指示,是在實體中揚棄的那些對立。絕對實體是真的,自身活動的,活生生的,並從而將之規定為精神,而統一就是在自身之內的精神。
自因;本質包含著存在,只能將本質設想為存在著。本質是普遍的是思想。自因是產生作用,分離出一個他物的原因,而所產生出來的事物就是他自身。在產生當中,同時揚棄了差別;把自身設定為一個他物。自因只是產生出自身。這是無限的原因,在無限的原因裡,原因與結果合一了。有限者是受一個與他同類的他物限制的事物。兩個互相限制的事物必須屬於同一個類,建立在同樣的基礎上,才能互相限制。這是界線的肯定。因此思想只是被另一個思想限制,形體被另一個形體限制。然而思想卻不被形體限制。實體是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理解的對象,要領會它的概念,並不需要藉助他物的概念,否則就是有限、偶然的。屬性屬於實體,就是理智認為構成實體本質的對象。實體只有兩個屬性,即思維與廣延。理智認為它們是實體的本質,然而實體在理智看來只是本質。對實體必須從一個方面去看,也就是思維與廣延的統合。如此兩個方面的結合是自在的同一的、無限的。樣式就是實體的變相,正是在他物內並通過他物而被理解的事物。因此實體是憑自身而被理解的,屬性不是憑藉自身而形成的,而是與理解的理智有一種聯繫,但是理智卻在屬性中理解到本質。樣式是有限的,並不被理解為本質,而是憑藉他物並在他物中的。
具體的普遍性是實體,具體的特殊者是具體的種。樣式是個別者,是與他物發生外在聯繫的有限者本身。個體性、個別性,真正的主觀性並非只是遠離普遍者的絕對特定者,而是絕對特定的自為存在者,僅僅是由自己規定自己。所以主觀也同樣返回到普遍者,個別是在自身內的存在者,因而是普遍者。絕對無限者的本質,則具有一切表現所有本質而不包含任何否定。神是絕對的無限者,無限者是對自身的肯定。無限性,即現實的無限者,是對自身的肯定,理智的無限者正是對絕對的肯定。所以神是絕對無限的本體,是由無限屬性構成的實體,其中每一個屬性都表現著一種永恆無限的本質。屬性正是被理智理解為本質的對象,這種屬性的概念正是一種本質。如果它們的差異是由於屬性的不同,那就是承認只有一個具有相同屬性的實體。因為實體正是這個屬性的本質、概念,是在自身內的。每一個屬性都必定是憑藉自身被理解的,這是返回到自身的規定性。概念和存在是彼此互回對方;但是自因的“包含”正是將對方那回到統一之中。實體就是在自身內並且憑藉自身而被理解。概念和存在是在統一中;它既是在自身內,又在自身內具有自身的概念;它的概念就是它的存在,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概念。這是真正的無限性;絕對概念,它是本質自身的一個環節。
道德的原則就是有限的生命在道德中擁有自身的真理。因而只要它的認識和意願以神為依歸,只要自身獲得了真觀念就是道德的。因為只有真觀念才是神的知識。唯有這樣才能對神具有一明晰的觀念。理智是意志的樣式,是有限的對象。關於自由,人們往往並不認識那些決定自身的行為的原因。意志的規定和觀念是同一的概念。任何事物都努力保持自己的存在。這種努力就是存在本身,並且表現在一段不確定的時間之中。這種努力如果單獨和心靈聯繫,就是意志。如果同時與心靈和身體相聯繫,就是慾望。情感往往是一個混淆的觀念,如果愈是認識情感也就更能克制情感。只要自身是自然的一部份,就處於煩惱和不自由的狀態之中。故幸福和自由的真諦,必然寄託在一種對於神的持久,永恆的愛之上。因為心靈的本性是通過神的本性而被看成永恆真理。越是認識神的本質,就越不受惡劣情感的困擾,甚至將生死置之度外。真正的認識方法,是在永恆的形式下,以絕對正確的概念,亦即在神中去思維一切。人在自己的行為中是以永恆的真理為目的。心靈可以把身體的一切感受和關於事物的一切表象都歸結到神,因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存在於神中,沒有神就甚麼都不能存在,也不能被認識。心靈只要把萬物看成必然的,就有了克制情感的更大力量。心靈返回到神,就是人的自由。
理性的本性就在於把事物並不看成偶然,而看成必然。如此正是在永恆的形式下,考察事物。因為事物的必然性就是神的永恆的必然性。個別事物的每個觀念都必然包含著神的永恆無限的本質。因為個別事物是神的一個屬性的樣式,所以必然包含著神的永恆本質。只有神的永恆本質存在;否則心靈無法自由,因為它是樣式,是他物所決定的。如此方能產生出心靈的寧靜,精神的至善就是認識神。當心靈在永恆的形式下認識自己和形體時,必然具有著對神的認識,並且明曉自身是在神之中,是憑藉著神而被理解。神以一種無限的理智的愛愛他自身。因為神旨能以自身為目的、為原因;主觀精神的使命就是嚮往神。神絕對是、真正是作為自因包含一切本質的肯定的原因。惡的形式不能存在於表現本質的對象之中,因此不能說神是惡的原因。惡是一種貧乏與欠缺。每件事物,就其自身而言都包含著一種完滿性,一件事物的完滿性有多大,其本質就有多大;因為本質即是完滿性。欠缺的存在只是就人的理智而言,而不是就神而言。因為神是絕對實在。人意識到自己是自由的,是原與作為肉體的否定性的精神,解除其兩者對立的狀態,而回到同一和諧之中;從心所欲,不踰矩。正由於惡是一種缺乏,故需向善的生命動能作為指引。正是因為如此,實體並非疆滯的靜態呈現,相反的是引導著生命個體生生不息,日生日成的積極做工,朝向自身至善的目的前進。神就是自然、世界、人的精神,個體就是神以特殊方式的顯現;世界是神的一個形式。
一切感性的事物都是限制,只有唯一的真實實體是存在,人的自由就在於嚮往這個唯一的實體,並在思想和意願方面以這永恆的太一為歸依。否定和欠缺與實體不同,否定是作為虛無而出現,這在永恆的形式下考察它的真實。在實體中並無它,只有它的消解、它的返回、並沒有它的運動和變化。否定的事物正是被理解為消逝並非自在的事物,只是被理解為個別的自我意識。是從這個汪洋大海誕生,卻從這個大海往下滴,而不能達到心靈自為的存在。自我意識的兩個環節:有一對象,實在;與自為的存在。自為的存在具有客觀與個別兩方面:一、在客觀方面,絕對本質在自身內保有一種意識對象的方式,上生為客觀實在而作為絕對自身的絕對環節。二、主觀方面。
洛克證明了共相、思想一般的包含在感性存在之內。表明了自身是從經驗獲得共相、真理,概念對意識而言具有客觀實在性。主張將觀念表述為結果,維護個體性和自我意識。因此強調直接的現實是實在和真理。因此共相是由有限的的事物,和有限的認識中派生出來。意識本身是自由地,但不與存在、自然、神等對象相對立。因此有限的事物,是根本;從有限的事物可以過渡到神。對象是在自身之外,透過意識將對象導向主體,並且將知覺中的個別事物提高到共相。從個別事物中推衍出普遍的概念。普遍概念,自身同一;實體,是從對象裡主觀的產生出來。普遍思想出現在意識之內,是透過現象所產生的理解。客觀過渡到主觀,內容過渡到表象的形式。思維與廣延的聯繫,本身就是同一性、真理、神;作為絕對實體,並非外處於兩者的聯繫,是絕對統一性。普遍表象是由於個別知覺中抽象出;個別知覺是首要,而共相則是後起,屬於思維的主觀性。真理的意義在於自身的觀念與事物的一致。真理知識建立在經驗之上,普遍的觀念出於經驗,來自二方面:一方面,經驗和觀察;另方面從其中分析出普遍規定。當自身去尋找這些普遍觀念的起源和根據時,呈現出個體力求滿足一種真實的需要。因此普遍觀念是與具體事物聯繫,普遍觀念是包含在感覺的具體事物之中,是從經驗的具體事物中分析出普遍。思維是具體的,思維或共相與廣延或有形體的事物是同一的。
天賦原則的意義,在於它們是潛在的,是思維本性的本質環節,是尚未取得存在的各種特質。作為不同的、本質的、特定的概念,這些天賦原則的合法性在於被揭示出來,它們是包含在思維的本質中。心靈是本身具有規定的,因為他就是自身存在著的概念;心靈的發展即是進入意識的過程。心靈從他自身發展出來的各種規定,就可稱之為天賦的觀念。這種發展是由一個外部的事物所引起,心靈的活動首先是一種反作用;只有這樣,心靈才會意識到它自己的本質。觀念不僅是由經驗形成的,亦是從內心所推衍出來的。人們在心靈中具有各式各樣的觀念,即是透過經驗的表象而形成。人獲得思想是從經驗開始。我的意識必須從經驗中,在經驗內獲得觀念。因此經驗意味著直接知識、知覺。我所有和所是的事物的意識,就是經驗。概念奠基在經驗上面,而知性(思維)是對於經驗所接受的事物加以連結、比較和區別。思維本身正是心靈的本質,是心靈的力量與表現。思維存在於意識之內,是有意識的思維。直觀、記憶就是思維,思維就是真理。觀念一方面具有表象的意義,一方面又具有思想的意義。一部份起源於外在經驗,一部份起源於內心經驗。經驗首先是感覺,其次是對感覺的反省。意識所具有的一切表象,都是出於經驗,並且在經驗內。經驗具有對象性的形式,是在意識內顯現的認識與知覺。因此意識必定透過經驗,經驗到對象內容實質的內容。因此理性是卻實存在的對象,意識透過經驗活動,經驗到理性的存在。理性作為世界現象的存在,而世界現象是普遍事物與客觀概念的結合體。所以理性必然是看的見、聽的到,顯現在生命經驗中。但自在存在的形式同樣是絕對和本質的。換言之,對經驗事物的把握,對理性異在的假象必須揚棄,通過內容所認識的必然性才是主要的。一切都是經驗,從經驗抽象出關於對象及其性質的普遍表象。
思維我,所以存在我
笛卡爾使思維成為新的哲學基礎,以一種自由、簡潔又通俗的方式,放開一切假定,從通俗的思想自身出發,從簡單的命題開始,把內容引到思想和廣延,也就是存在上。給思想豎立了自身的對立面。從他起,從此可以在思想中以普遍性的形式把握它的高級精神原則,正如波墨在直觀中以感性形式把握這個原則。把思維理解為抽象的理智,確定的觀念與內容,是以經驗的方式取得。從思維自身開始,是一個絕對的開端。因為必須從思維開始,因而強調必須懷疑一切。哲學第一要務是必須懷疑一切,拋棄一切假設。但這第一個命題,沒有懷疑論的意義,懷疑論是為懷疑而懷疑,以懷疑為目的,認為人的精神應當始終不作決定,認為精神的自由就在於此。與此相反,命題強調思維者必須拋棄一切成見,一切被直接認為真實的假設,而從思維開始,才能從思維出發到達確實可靠的對象,得到一個純粹的開端。懷疑並不是為了自由,認為自由之外別無有價值的對象。我可以對一切進行思維,對一切進行抽象,就是純粹的思維。在意識中起支配作用的,是達到可靠、客觀的目的。這是客觀的歷程,而不是主觀認定;並不是我所設定、我所認識、我所證明的事物;我要從我的思維出發達到客觀的目的地。
思維應當從它自己開始,因為假設的事物並不是思維所設定的,而是一種異於 思維的事物,思維不能在其中伸展自如。當下直觀和內心啟示也屬於思維,應當從思維開始。自由是根本,凡屬被認為之實的事物,都應當包含自身的自由為條件,以自身的思維為出發點,進而尋求既確定又真實的對象。凡屬真實的對象,都應當在意識中得到內在的明證,明白確切的為理性所認識。人必須尋求確定的對象,確定的對象就是確認,確認就是一貫純粹的認識自身。如此轉入了主觀性的領域,尋求的目的是證明,而非內容。這是無限抽象主觀性;絕對的內容消失了。如此容易拋棄稍加可以懷疑的一切,或是將之認為虛假,那就容易做出一種假定,認為既沒有神,也沒有天,也沒有形體。但在懷疑一切的過程中,卻不能認為正在進行思維的自身不存在。因此,我思維,所以我存在;是最確定的認識。思維的出發點是絕對確定的“我”;我知道這個“我”出現在我心中。
如此思維是首務,隨之而來的規定是與思維直接的聯繫,即存在的規定。我思維,這個思維就直接包含著我的存在;這是一切哲學的基礎。存在的規定是在我的“我”中,這個結合本身是第一要務。作為存在的思維,以及作為思維的存在,就是我的確認,就是“我”。就是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思維和存在不可分割的結合在一起,存在與思維構成了彼此的同一性。不可分的對象還是具有差異不同的,但這種差異不同並不妨害同一性,它們是統一的。關於這純粹抽象的確定性,包羅一切的普遍總體性,卻是不能加以證明的。我思維,所以我存在,其中“所以”意味思維與存在的直接聯繫。作為主體的思維就是思維者,這就是“我”;思維就是內在的與我在一起,直接與我在一起。所以因為思維存在,所以我存在。現實的我憑藉著在自身之中“思維的認識”而存在。那麼存在的意義,正是我與思維彼此的結合,是我與思維的同一性。
這是認識心靈的本性,與身體區別的最好方法。因為當我追問自己為何的時候,既然可以將一切與自身有區別的都認為是不真實的,那麼就顯示出,涉及自我本性的並不是廣延,不是形狀,位置的移動,也不是屬於身體的事物,而僅僅是思維自身。因此在認識的過程,我形塑了自身的存在;透過思維我,我認識思維要比認識任何有形體的對象更確定。正如把思維瞭解為對於看或走,主觀感覺或意識本身時,因為他感覺那時與心靈相連,只有心靈才能感覺到或思維,我在看或在走。思維是在先者,是完全普遍者;作為思維的思維者就是我,我因為思維成為普遍的存在者。只有當我強調思維在我之中時,其中才包含思維我同一純粹的存在。思維是普遍者與我的聯繫,是純粹的與我同一的存在。因此存在就是直接性,直接性就是思維與我的自身同一。直接性是一個片面的規定,思維包含直接性,但並非只是包含直接性,還包含自身中介這一規定。因此思維中有存在,而存在是抽掉具體思維內容的對象。
如此意味思維比形體更為確定。確定無非是指出,我的思維存在。因為我的思維存在,所以我也將如此存在。做出判斷的心靈不能不存在,因為我不能否認我的思維正在進行判斷。如此思維的出發點,是確認自己的思維,是從“思維我”中包含的這種自由出發的。因為“思維我”正是確定性本身,我的身體雖卻屬於我,卻不是這種確定性本身。凡是實在的事物,就是一種實體,靈魂是思維著的實體;它是自為的,是與一切外在的物質性事物不同的,獨立的。它是思維的,即使沒有任何物質性的事物存在,它仍然會思維和存在。因此靈魂可以比它的身體更容易認識到。一切可以認為真實的事物,都是以這種確定性為根據的,要有明確性,才能被認為真實。一切事物的明確性,就在於清楚明白的見到他,如同見到那種確定性一樣,同時他也完全依靠這個原則,與這個原則完全吻合,以至於如果想懷疑他,就必須也要懷疑這個原則。
這種確定性,將過渡到真理,過渡到規定了的對象。存在與思維的統一是第一要務。意識是自身確定的,是思維我。如此也就設定了存在。意識原來只是確定思維我的存在,現在則是擴大自身的知識,發現自身具有許多事物的觀念。他只要不肯定或否定在他以外有某種相似的對象與這些觀念相符合,他就不會在這些觀念上欺騙自己。只有聯繫到外界的存在上,我們的觀念才有欺騙自身的問題。意識能發現普遍的概念,並且從其做出明顯的證明。廣延並不包含在對我自己的直接確定認識之內;靈魂可以沒有形體,形體也可以沒有靈魂。靈魂思維和認識別的對象,並不像認識它自己的確定那樣清晰。靈魂包含著完滿的概念,一個絕對完美的主體的觀念;這個觀念並非在靈魂自身中產生出來的,所以這個觀念是天賦的。只要還沒有證明和看清神的存在,就仍會有欺騙自己的可能,因為自我意識與對他物的意識,成為對客觀事物的意識的對立。而這兩者的統一,正顯現出思維中的客觀性,這個統一是在神裡面,就是神本身。在這個觀念中,把存在認作一個絕對必然,永恆的規定。由於心靈見到最完滿的本體的概念中必然的,永恆的包含著存在,因此結論必然說,最完滿本體是存在的。如此得到了思維與存在的統一,得到了對神的本體論證明。
如此在思維的概念中包含著存在,可以僅屬於可能的存在,也可以是必然的存在。是一個“非我”與“我”相對立,在思維我的概念中就包含著存在。任何事物,任何一種現實的存在著的完滿性,都不能以“無”作為它的存在的原因,是與“思維我”同樣明顯的。概念的客觀性,要求有一個原因,在這個原因裡,不僅客觀的而且形式的或卓越的包含著這種完滿的意義。因為它在原因裡必須同在結果裡一樣多。神的存在是直接,先天的。存在是直接包含在神的概念之中,所以認為神有一種必然的存在,就是說它是真的,並且是最完滿的本體。後天的概念的客觀性實在性要求有一個原因,在這個原因裡面不僅客觀的,而且形式的,或卓越的包含這種實在性。實在性形式或卓越的在原因本身中。我們有一個關於神的概念,其客觀實在性既不是形式的、也不是卓越的包含在自身,因此只能在神本身中。如此顯現出神此一最高的與完滿觀念,必定具有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存在與思維不可分的結合在一起;我具有一個表象,正是我心理的表象。這個表象的全部內容是後來才增添的,內容本身是觀念的內容,與存在,與實在結合在一起。
真實不變的天理是不能不存在的,因為其中包含著必然存在。成見使人認為思維與存在是可分的。如果存在和概念是可分的,又如何從有限的事物推出無限者呢?這個概念並非自造的,而是在心靈中發現了這個表象,一個永恆的表象,一個永恆的真理,這是啟示於自身心中的。一個包含一切完滿性的原因,即實際存在的神,把這個表象給予了我們。因為無中是不能生有;而完滿的對象不可能是不完滿的存在者所產生的結果。在真正的科學中,必須從神的存在引導出一切創造物。對於神的存在證明,以此作為根據,說明了一切真理的來源和有效性。作為原因的神是自為的存在,即原因。是在非我的概念裡,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概念,而僅屬於純粹的存在與完滿的原因。它是各種觀念的真理性的原因,因為它正是各種觀念的存在。因此凡是神啟示自身的,就必須相信,因為自身是有限的,神的本性中那種不可思議的無限內容超出我們的理解能力。
神的第一屬性,即包含這種統一的屬性。神是真實的,是一切光明的授與者。神授與我們自然光明或認識能力不可能接觸到不真實的對象,因為對象是它認識能力所接觸到的。也就是說,是他清楚明白洞察到的。認識是我們所認識的對象的真實性、客觀性之間的紐帶。如此認識有對象,有一個被認識的內容;這種聯繫就叫做真理。神的真實性正是這種聯繫,正是思維者與存在者的統一。正是由於有神的真實性的緣故,我們的知覺能力,以及通過意志表示同意的能力,如果只用在明白知覺到的事物上面,就不可能陷入錯誤。神本身,神的觀念和存在的統一性,必然是真實性;根據這種真實性,透過思維我,就能確定自身思維的真實性。如此正確而明白的思維到的對象,就是真實的。人通過思維,經驗到實際存在於事物中的對象。錯誤的來源,是在自身的有限性。神的真實性成為絕對認識與被絕對認識者的實在性之間的絕對紐帶。神的這種真實性與真理性就是:神的觀念中包含著實在性;概念加上實在性就是真理。如此就能從自身的確定性進到真理性,在思維的概念中認識存在。
思維應當從它自己開始,因為假設的事物並不是思維所設定的,而是一種異於 思維的事物,思維不能在其中伸展自如。當下直觀和內心啟示也屬於思維,應當從思維開始。自由是根本,凡屬被認為之實的事物,都應當包含自身的自由為條件,以自身的思維為出發點,進而尋求既確定又真實的對象。凡屬真實的對象,都應當在意識中得到內在的明證,明白確切的為理性所認識。人必須尋求確定的對象,確定的對象就是確認,確認就是一貫純粹的認識自身。如此轉入了主觀性的領域,尋求的目的是證明,而非內容。這是無限抽象主觀性;絕對的內容消失了。如此容易拋棄稍加可以懷疑的一切,或是將之認為虛假,那就容易做出一種假定,認為既沒有神,也沒有天,也沒有形體。但在懷疑一切的過程中,卻不能認為正在進行思維的自身不存在。因此,我思維,所以我存在;是最確定的認識。思維的出發點是絕對確定的“我”;我知道這個“我”出現在我心中。
如此思維是首務,隨之而來的規定是與思維直接的聯繫,即存在的規定。我思維,這個思維就直接包含著我的存在;這是一切哲學的基礎。存在的規定是在我的“我”中,這個結合本身是第一要務。作為存在的思維,以及作為思維的存在,就是我的確認,就是“我”。就是Cogito, ergo sum,我思故我在。思維和存在不可分割的結合在一起,存在與思維構成了彼此的同一性。不可分的對象還是具有差異不同的,但這種差異不同並不妨害同一性,它們是統一的。關於這純粹抽象的確定性,包羅一切的普遍總體性,卻是不能加以證明的。我思維,所以我存在,其中“所以”意味思維與存在的直接聯繫。作為主體的思維就是思維者,這就是“我”;思維就是內在的與我在一起,直接與我在一起。所以因為思維存在,所以我存在。現實的我憑藉著在自身之中“思維的認識”而存在。那麼存在的意義,正是我與思維彼此的結合,是我與思維的同一性。
這是認識心靈的本性,與身體區別的最好方法。因為當我追問自己為何的時候,既然可以將一切與自身有區別的都認為是不真實的,那麼就顯示出,涉及自我本性的並不是廣延,不是形狀,位置的移動,也不是屬於身體的事物,而僅僅是思維自身。因此在認識的過程,我形塑了自身的存在;透過思維我,我認識思維要比認識任何有形體的對象更確定。正如把思維瞭解為對於看或走,主觀感覺或意識本身時,因為他感覺那時與心靈相連,只有心靈才能感覺到或思維,我在看或在走。思維是在先者,是完全普遍者;作為思維的思維者就是我,我因為思維成為普遍的存在者。只有當我強調思維在我之中時,其中才包含思維我同一純粹的存在。思維是普遍者與我的聯繫,是純粹的與我同一的存在。因此存在就是直接性,直接性就是思維與我的自身同一。直接性是一個片面的規定,思維包含直接性,但並非只是包含直接性,還包含自身中介這一規定。因此思維中有存在,而存在是抽掉具體思維內容的對象。
如此意味思維比形體更為確定。確定無非是指出,我的思維存在。因為我的思維存在,所以我也將如此存在。做出判斷的心靈不能不存在,因為我不能否認我的思維正在進行判斷。如此思維的出發點,是確認自己的思維,是從“思維我”中包含的這種自由出發的。因為“思維我”正是確定性本身,我的身體雖卻屬於我,卻不是這種確定性本身。凡是實在的事物,就是一種實體,靈魂是思維著的實體;它是自為的,是與一切外在的物質性事物不同的,獨立的。它是思維的,即使沒有任何物質性的事物存在,它仍然會思維和存在。因此靈魂可以比它的身體更容易認識到。一切可以認為真實的事物,都是以這種確定性為根據的,要有明確性,才能被認為真實。一切事物的明確性,就在於清楚明白的見到他,如同見到那種確定性一樣,同時他也完全依靠這個原則,與這個原則完全吻合,以至於如果想懷疑他,就必須也要懷疑這個原則。
這種確定性,將過渡到真理,過渡到規定了的對象。存在與思維的統一是第一要務。意識是自身確定的,是思維我。如此也就設定了存在。意識原來只是確定思維我的存在,現在則是擴大自身的知識,發現自身具有許多事物的觀念。他只要不肯定或否定在他以外有某種相似的對象與這些觀念相符合,他就不會在這些觀念上欺騙自己。只有聯繫到外界的存在上,我們的觀念才有欺騙自身的問題。意識能發現普遍的概念,並且從其做出明顯的證明。廣延並不包含在對我自己的直接確定認識之內;靈魂可以沒有形體,形體也可以沒有靈魂。靈魂思維和認識別的對象,並不像認識它自己的確定那樣清晰。靈魂包含著完滿的概念,一個絕對完美的主體的觀念;這個觀念並非在靈魂自身中產生出來的,所以這個觀念是天賦的。只要還沒有證明和看清神的存在,就仍會有欺騙自己的可能,因為自我意識與對他物的意識,成為對客觀事物的意識的對立。而這兩者的統一,正顯現出思維中的客觀性,這個統一是在神裡面,就是神本身。在這個觀念中,把存在認作一個絕對必然,永恆的規定。由於心靈見到最完滿的本體的概念中必然的,永恆的包含著存在,因此結論必然說,最完滿本體是存在的。如此得到了思維與存在的統一,得到了對神的本體論證明。
如此在思維的概念中包含著存在,可以僅屬於可能的存在,也可以是必然的存在。是一個“非我”與“我”相對立,在思維我的概念中就包含著存在。任何事物,任何一種現實的存在著的完滿性,都不能以“無”作為它的存在的原因,是與“思維我”同樣明顯的。概念的客觀性,要求有一個原因,在這個原因裡,不僅客觀的而且形式的或卓越的包含著這種完滿的意義。因為它在原因裡必須同在結果裡一樣多。神的存在是直接,先天的。存在是直接包含在神的概念之中,所以認為神有一種必然的存在,就是說它是真的,並且是最完滿的本體。後天的概念的客觀性實在性要求有一個原因,在這個原因裡面不僅客觀的,而且形式的,或卓越的包含這種實在性。實在性形式或卓越的在原因本身中。我們有一個關於神的概念,其客觀實在性既不是形式的、也不是卓越的包含在自身,因此只能在神本身中。如此顯現出神此一最高的與完滿觀念,必定具有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存在與思維不可分的結合在一起;我具有一個表象,正是我心理的表象。這個表象的全部內容是後來才增添的,內容本身是觀念的內容,與存在,與實在結合在一起。
真實不變的天理是不能不存在的,因為其中包含著必然存在。成見使人認為思維與存在是可分的。如果存在和概念是可分的,又如何從有限的事物推出無限者呢?這個概念並非自造的,而是在心靈中發現了這個表象,一個永恆的表象,一個永恆的真理,這是啟示於自身心中的。一個包含一切完滿性的原因,即實際存在的神,把這個表象給予了我們。因為無中是不能生有;而完滿的對象不可能是不完滿的存在者所產生的結果。在真正的科學中,必須從神的存在引導出一切創造物。對於神的存在證明,以此作為根據,說明了一切真理的來源和有效性。作為原因的神是自為的存在,即原因。是在非我的概念裡,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概念,而僅屬於純粹的存在與完滿的原因。它是各種觀念的真理性的原因,因為它正是各種觀念的存在。因此凡是神啟示自身的,就必須相信,因為自身是有限的,神的本性中那種不可思議的無限內容超出我們的理解能力。
神的第一屬性,即包含這種統一的屬性。神是真實的,是一切光明的授與者。神授與我們自然光明或認識能力不可能接觸到不真實的對象,因為對象是它認識能力所接觸到的。也就是說,是他清楚明白洞察到的。認識是我們所認識的對象的真實性、客觀性之間的紐帶。如此認識有對象,有一個被認識的內容;這種聯繫就叫做真理。神的真實性正是這種聯繫,正是思維者與存在者的統一。正是由於有神的真實性的緣故,我們的知覺能力,以及通過意志表示同意的能力,如果只用在明白知覺到的事物上面,就不可能陷入錯誤。神本身,神的觀念和存在的統一性,必然是真實性;根據這種真實性,透過思維我,就能確定自身思維的真實性。如此正確而明白的思維到的對象,就是真實的。人通過思維,經驗到實際存在於事物中的對象。錯誤的來源,是在自身的有限性。神的真實性成為絕對認識與被絕對認識者的實在性之間的絕對紐帶。神的這種真實性與真理性就是:神的觀念中包含著實在性;概念加上實在性就是真理。如此就能從自身的確定性進到真理性,在思維的概念中認識存在。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蒼天
歌名:蒼天 主唱:李玖哲作詞:林燕岑 作曲:Jae Chong看 江山仿如畫奈 三分天下一時多少豪傑 啊~~~風雲變色群雄爭霸 交鋒誰名揚兵臨城下驀然回首 誰在盼歸鄉三國亂 亂世輩出好漢國將戰 誰能一統江山戰不斷 兄弟血淚無憾紀烽火 辜負多少紅顏誰相思長過長江水 盼君歸一寸淚一寸灰化作蒼天風雲變色群雄爭霸 交鋒誰名揚兵臨城下驀然回首 誰在盼歸鄉三國亂 亂世輩出好漢國將戰 誰能一統江山戰不斷 兄弟血淚無憾紀烽火 辜負多少紅顏誰相思長過長江水 盼君歸一寸淚一寸灰化作蒼天三國亂 亂世輩出好漢國將戰 誰能一統江山戰不斷 兄弟血淚無憾紀烽火 辜負多少紅顏看 江山如畫 蒼天佑天下
理性與感性
培根從實用出發,根據具體的經驗和見解,對各種科學進行實際的考察和研究。對當前的實況進行考察,尊重現象,承認現象。睜開雙眼看見存在的事物,並且尊重和承認種直觀。理性以思維的態度對待自然,在自然中尋找真理,對自己信任,對自然信任,因為理性與自然本來是和諧的。離開了的根據極其疏離的概念進行推理,做出論斷建立理念,而對面前的事物視而不見。以感性現象為立足點,以實用觀點為立足點,以尊重感性現象,承認感性現象為原則,把有限的、的事物真正當作一種有限的對象,以感性的角度來對待它。以實踐的方式研究科學,通過思考收集現象,把現象當作第一手的訊息加以考察,力求嚴密,提出一種科學認識上的方法。
依據經驗的知識,依據經驗的推理,是與依據概念,依據思辨的知識對立。但這種對立被理解為勢不兩立,以至於依據概念的知識不願依據經驗的知識,而憑藉經驗的知識又反對通過概念得來的知識。依據概念,依據絕對的知識,雖可高於經驗的知識,但對於理念自身而言,其內容的特殊性是要被發揮出來的。概念是重要的一個面向,但概念作為有限性的彰顯,兩種同樣重要。精神化為現實,化為外在的存在;認識這個存在,認識世界的實況,認識這現實的宇宙。極具顯現、感性的廣延的宇宙;這是一個面向。另一面向則是與理性的聯繫。自在自為的抽象概念必須得到規定,必須特殊化。理念是具體的,是自身規定自身,是作為不斷發展的潛力而被詮釋;完善的知識永遠是在不斷發展中的知識。要進行認識,從理念的角度,僅僅意味著發展還並不是那麼充分。認識作為研究的目的,正是要理解這個發展,從理念出發時對特殊加以規定,為了使關於宇宙、關於自然的知識得到發展,有必要認識特殊事物。這種特殊性一定要自覺的加以發展;必須去認識經驗的自然,即物理的自然和人的本性。
經驗並不是單純的看、聽、摸等等,並非只是對於個別事物的知覺,主要是由此出發,找出類,找出類、共相、規律。經驗發現這些規律,就碰觸到概念的領域,屬於理念概念的領域。它為概念形成經驗材料,然後概念方能穩切的採用這份材料。當科學臻於完備、取得存在時,必須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的過程中,必須採取主動的行動,反作用於經驗的事物,給予的材料,對他進行加工改造。沒有經驗科學的自覺發展,哲學就不能往前邁進。理念本身的全體,是完備的科學;完備科學的開端和發生進程,則是另一面向。科學發生的進程,不同於科學本身的進行,正如哲學的歷史進程不同於哲學本身的進行。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從公理開始,這些公理初始是對特殊事物的發現結果。經驗方面的發展是理念的重要條件,隨著經驗的發展,理念才能得到發展,得到規定。近代哲學史之所以能夠存在,是靠總的哲學史,憑藉幾千年的哲學進行;精神必須走過漫長的道路才能產生近代哲學。如果沒有這個進程,哲學是不會取得存在的;精神在本質上就是對另外一種現實事物的加工。
培根把經驗當作認識的唯一真正來源,然後用思維對經驗加以整理。分類的原則是根據不同的精神能力制定的。他根據記憶、想像、理性來劃分科學。認識中確實有自我意識,真實的自我意識確實包含著記憶、想象、理性這三個環節。但是自我意識的分別,並不是從概念中取得,而是從經驗中理解,是經驗發現自我意識具有這三種能力。以經驗的內容為根據進行歸納,以對自然的觀察和實驗為根據,並且指出研究對象對人類社會福祉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出發,得出一種通過歸納和類比的推論。一種根源性的推論,是從一批事物推導出一個普遍的命題:第一個命題是“這些物體具有這些屬性”,第二個命題是“這些物體全都屬於一個類”,依此第三步驟就得出“這個類具有這些屬性”。若以為根據觀察、試驗和經驗就能完全的掌握事物的真性,是不完全的。實際上認識不能脫離推論,也不能脫離概念,方能達到內在的真知識。把知識引導到現實的內容、當前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理性知識一定要有客觀的真理性。精神同世界的和解,自然和現實的聖化,絕不能是在彼岸,而是必須在此時此地得到實現。
經驗、試驗和觀察初始並不知道自身的目的,考察的唯一目的恰在於理性的內在、不自覺的確認,確認他在現實中發現了它自己。觀察和試驗如果得到正確的處理,就正好證明只有概念才是客觀的存在。感性的個別事物,只要對他一試驗,就立刻消逝,化為普遍的存在。如陰電和陽電一般,因為電既是陽電、又是陰電。人並不是停留在個別的事物上,而是尋求共相;共相就是思想,雖然不是概念。歸納法的意義就在於從事觀察、進行試驗,重視經驗,從個別的事物引導出普遍的規定。因此必須注重考察的形式,自然哲學區分為兩個部份:第一是包括原因的考察,第二部份包括結果的產生。前者是研究的原因,區分為目的因和形式因,屬於形而上學;後者為質料因與作用因,屬於物理學。按照目的因考察自然,探索目的因是無用沒有益處的,從作用因逕行考察才是主要的。目的成為一種外在的事物,只有對原因的考察才屬於物理學。但這兩種考察可以並存,按照目的因的考察涉及的是外在的合目的性。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的相反,乃是事物本身的內在概念。有機體是目的,具有內在的合目的性,所以各肢體是外在的彼此合乎目的。但那些外在的目的則與內在的目的不一樣,與考察的對象沒有聯繫。
雖自然的概念就是自然本身,卻不能說因此目的就是自然本身,合目的性的概念與自然本身並不相同。說自然本身就是目的,並不是說自然就像個人那樣本身就是目的,所以我們要像尊重個人那樣去尊重自然。應當尊重個人,只是對個人來說,而不對普遍者而言。一個以普遍者的名義行動的人,並不需要尊重個人;個人本身雖然是目的,卻仍然是相對的。普遍者並不是互相排斥,彼此對立的個人,而是目的本身,因為它的本質是概念,是普遍性。個體動物本身是它的自保;但它的真正目的的本身卻是種。保種不是自保;放棄個體才有種的繁衍。普遍者、作用因與原則不能分開,方能認識到諸環節的對立中所表現的共相,進而將諸環節結合成一個統一體。迷信將任一個想象中的事物都當成原因,甚至認為兩個毫無關係的感性事物在互相影響。故應當將注意力放在形式因上,放在事物的形式上,普遍的規定形式。哲學與科學的區分就是這樣來的,研究這些永恆不變的形式,就是形而上學;研究作用因、物質以及物質的潛在過程和潛在結構的就是物理學。神認識了形式,就在形形色色的物質中掌握了自然的統一性。精神必須從差別上升到類。理解了一個形式,就知道使這個自然本性再現在各種對象上的最終可能性。
波墨採取了直覺和感情的形式,作為哲學的主要形式。只有在概念中,在思維中才能達到哲學的真理,才能把絕對表達出來,絕對才如他本來那樣存在著。把靈明世界納入自己固有的心靈,在自己的自我意識裡直觀、認識、感覺過去被放在彼岸的一切。把生命、絕對本體的運動放進心靈,也同樣把各種概念看成實物,把實物當成概念使用,用自然物和感性特質來表達理念,概念採取了這種實物的形式。思辨真理本質上是需要用思想和思想的形式去掌握的。只有在思想中才能掌握這種以精神為中心的統一,思想的形式成為思想自身的真正規定。感性規定在這裡並沒有原來的感性意識,只是藉由它們來代替思想的規定。因此要有理念在心中,思想才能表達出這種統一性。把宗教的形式當作理念的形式使用;把感性的方式和表象宗教的方式,感性的形象和表象協同在一起。具有當下的直接性,是從萬物的實際,從自身的心靈來談一切;把天上發生的事情,放在自己的心靈中。
對於信仰來說,精神是真理,不過精神的真理卻缺乏自我確認這一環節。對於信仰來說,真理是直接的真理。信仰擁有真理,真理就是它的自我意識。因為思維、概念本質上在自我意識中對立面的統一。信仰的諸環節,特別是最高的環節,分裂為一些特殊的型態,如善惡存在,彼此各自獨立。神是絕對的本體,一方面將靈魂引導到生命上,使靈魂自身產生出神聖的生命,直觀靈魂自身中的衝突和矛盾,進而把衝突和矛盾當成靈魂的辛勤勞動。矛盾是罪深刻的理念,罪深刻的理念才能把罪絕對的對立面統一起來。通過艱苦的掙扎,竭力使這些對立面合而為一,將之連結起來。以堅強的精神把對立的雙方結合起來,並在這種精神中打破全部對立的意識,即雙方所具有的現實型態。同時是在自身內,在內心中把握這一運動、把握精神的這一本質,透過環節所做的規定,更接近於自我意識的形式,即無型態的概念。努力的在神的內部把握那消極方面的惡和魔鬼。所以不應停留在一種形式上,而是徘徊於多種形式之間,因為感性的形式,宗教的形式,都無法全面涵蓋。靈魂是禁錮在感性事物這棵堅硬多節的橡樹縫裡,因而無法對理念做出自由地表述。將消極的事物,放在神的理念中來把握,把神理解成為絕對的,正是矛盾產生的根源。進而與罪內在的自我交往,在那裡發揮它的威力,它的力量。
同一意思的現身,在不同地方,必須採取不同的形式。如此正是努力使一切事物保持在絕對的統一體中,這就是絕對神聖的統一,一切對立在神中的彼此聯合。在共相中把握神聖的三重性,在一切中把握神聖的三位一體,把萬物看成神聖三位一體的顯現與表露。如此,三位一體就是包羅萬有,是一種實在的三位一體─絕對理念。一切都被視為這種三位一體;存在著的一切都只是這種三位一體;這種三位一體乃是一切。宇宙是唯一的神聖生命,是神在萬物中的顯示,就是從神的唯一本質中,從一切力量和性質的總和中,永恆的降生出聖子在那些力量中照耀著。這個光明與各種力量的實體的內在統一,就是精神。聖父這第一位同時又區分為二,是二者的統一。神是一切,是黑暗和光明、愛和恨、火和光。但人們卻從光明和愛的一面稱他為唯一的神。光明與黑暗之間有一種永恆的對立,雙方都只是單一,但彼此為痛苦所區分。痛苦就是泉源的性質。所謂絕對的否定性,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者,因而是對絕對的徹底肯定。一方在對方中是無,卻又是有;而這是作為一種潛在的特質而言。因此是絕對殊異者的統一。概念的原則透過如此以生動的表現,出現在萬有的事物之中。
單一被痛苦所區分。痛苦正是那被自我意識到,被感覺到的否定性。關鍵就在於把否定物想成單純的,因為否定物同時又是一個對立的對象。所以痛苦就是內在的分裂,但他又是單純的對象,如此正是分裂湧出的泉源概念。痛苦這一否定性,進展到了生動性、能動性,於是將性質聯繫起來,從而展現出涌流的性質。差別的絕對同一性因而是貫徹始終的。因此神並不是空洞的統一,而是對立物的分化與統一。所以聖父是第一位。如此第一位必然具有非常自然的型態,即自然物的型態。神是單純的本體,是殊異統一的調和者,一切都在其中得到調和。因此神旨的就是中性,普遍性的事物。聖父是那最初的統一,包含著尚未分開的一切性質和力量。是萬物之母或化身萬物的自然,萬物都存在和生存於其中,一切都為他所推動,萬物都由這力量所推動,並且永遠存在這力量之中。神是一切時在中的時在。唯有提高心智就能,看到整個自然,以及自然中的一切力量,廣度,深度,天地的一切,都是神的肉身;星辰的各種力量都是神的自然肉身上的根本血脈。這整體就是全部普遍的力量,這力量作為唯一的統一體聖父存在著,在創造物中則作為全體星辰存在著。是整個神在如此眾多事物中把自己造成成了創造物;在積蓄一切的聖父裡,各種力量是聚合唯一的。
神聖的三位一體;一個恢弘,痛苦的運動本體,一切力量都在其中。神在事物中,由他自身發出的力量裡,就把自己造成了創造物。痛苦的本性雖在神之中,但不像在人體中那樣,而是一種永遠持續的力量,一種高超的、恢弘的愉快泉源。當考察整個自然及其屬性時,就看到了聖父,看到了永恆的力量和智慧。聖靈昭示我們,一切力量在聖父那裡都是互相滲透的,有如一個力量。不要以為神站立或遨遊在天上和天外,如同一種毫無理性和知識的力量和性質。聖父是一個全知全能,具有全部智慧,無所不見,無所不聞,嗅到一切,觸到一切的神,他自身是溫和、友善、仁愛、慈祥,充滿愛與歡樂,甚至就是歡樂的本身。它的主要概念是性質,是煩擾、痛苦、源泉。光,這熱的神隨,是可愛,令人喜悅的景象,一種生命力,天上歡樂園的一個片段或源泉。因為它在這個世界上使一切事物生動活潑,世界上的一切動物、樹木花草都靠著光的力量生長,都在光和善中獲得生命。熱有猛烈的否定性,他焚燒、吞噬和毀進。就是這種猛烈性在光裡湧出、推進,使光運動。光在他的雙重泉源中掙扎著。光在神中是沒有熱的,但在自然中則非如此;因為在自然中一切性質互相滲透,而神則是一切。神是自然的心;在別處他又說聖子是神的心;還把聖靈稱為自然的心臟─或自然的源頭;一切都出於神。
第一位是一切力量,一切性質的源泉胚胎,那麼第二位就是發揚。第二位原理表現為很多型態與形式。就是個性,即一切分離、意志和自在存在的源泉;這個原理存在於自然物的各種力量內,當光在其中升起時,就把它引回到靜止的狀態。作為單純的絕對本體的神,並不是絕對的神;在神裡面甚麼都認識不到。我們認識到的是某種別的東西,這別的東西正是包含在神本身之內的東西,就是神的直觀和認識。第二位原理,必須有一個分離出現在這種調和之中。因為如果沒有阻擋,一件事物就不能向它自己顯示出來。因為那樣就沒對象與他對抗,就一味往獨自往外跑,不再返回到自己身上。他不再返回到他的原初出發點,也就對它的原初狀態一無所知了。如果沒有阻擋,生命就沒有敏感性,沒有意欲,沒有作用,就既沒有理智,也沒有科學。神即唯一的本體和意志,並沒有以它的意志從它的自身開展,而是從調和中的永恆知識開展,進入意志的離異性,並把這種離異性導入一種圈定的同一性。形成一種自然的、被創造的活,而生活中的這種離異性,正是神的意志像生活的顯示,唯一的意志對自身的認識。
萬有的開端是聖言,即神的噓氣,是永恆的太一,萬古如斯。聖言是永恆太一的啟示,他使神聖的力量進入物的唯一知識。把聖言理解為顯示出來的神易,而把神自理解為潛藏的神,即永恆湧出聖言的泉源。聖言是神聖太一的流易,也是作為神的啟示的自身。因為語言是純粹的精神存在物,被聽見就返回到精神本身。那流出物就是智慧,即一切力量、顏色、德行、特質的開端和原因。宇宙正是被創造過的神的本質性。妳用妳的眼睛掌握的並不是明朗清晰的神性,妳看見的只是它們被創造的表現。可是如果妳提高妳的思想,思維,那神聖的主宰這一切的神,妳就出衝出了天之中,掌握到神的神聖核心。天的各種力量經常在種種形式中起作用,以顯示那神聖的神,得以在萬物中認識神。這就是聖子,聖子是屬於聖父並在聖父之內,是聖父的心或光;聖父從永恆到永恆,永遠不斷的產生聖子。聖子雖是異於聖父的第二位,卻是與聖父唯一體,是聖父的映象。聖子是聖父內的心臟和脈搏。聖父內的一切力量都是屬於聖父,聖子是一切力量中的中心或核心;它是整個聖父中一切力量湧現歡樂的原因。太陽意味著聖子;太陽照耀天宇、星辰和籠罩大地的穹蒼,對世界上的萬物起著作用。太陽給予一切星辰以光和力,對它們的力量加以調和。他在聖父的一切力量中照耀著,他的力量是聖父的一切力量當中起推動作用的,涌流不息的歡樂。他在整個聖父內照耀著,正如太陽在整個世界照耀著。因為聖子如果不在聖父內照耀,聖父就是一個黑暗的幽谷。因為聖父的力量如果不永恆不息的升起,神聖的本體就不能存在。
永恆太一的意志,是在各種力量的顯示中關照它自己。從這樣一種顯示,就流出了對於某物的知識,因為永恆的意志在某物中直觀到自己。聖子,某物就是我、意識、自我意識;那抽象的中和者就是神,那自我集中到自為存在的點上就是神。神的對方就是神的肖像。這種肖似是偉大的神秘,創造了萬事萬物,一切創造物。他在意志流出的過程中把全體分離開來,使永恆太一的意志可以分離,意志的離異性是產生各種力量的特性的根源。永恆的意志就是憑藉著他來支配、製造、構成、形成一切事物的。這分離者就是作用者,自我區分者;神的初生聖子,即在創造過程中最初出生的天使。這就是魔鬼與神的聯繫。這是殊異的存在,又是自為的存在,異於太一的他物。這是神中之惡的來源,出於神的惡的來源。惡的允落,因為那某物自己知道自己,即我性,就是把自我建立在自己裡面,把自己想像到自己裡面,就是自無的存在,吞噬一切的火焰。這是分離者裡面的否定環節,痛苦,也就是神的震怒。神的震怒是地域把自己想像到自己裡面的魔鬼。意志是自身性;它是我性向無物的過渡,是把自己想像到自己裡面。
惡、物質,就是我=我,就是自為的存在,是真正的否定性。在此之前,這是非有,是黑暗;非有本身是肯定性;真正的否定性是我。惡並不因為叫做惡就是壞的事物,只有在精神中去把握惡的本來面目,惡的自身性。如果神的意志在一物中意欲著,神就顯示在那裡;這樣的顯示中也住著天使。如果神在一物中不是以該物的意志來意欲,神在那裡就是自在的,並不是顯示的,只是住在他自身中,並沒有得到該物的合作。那樣,在該物中就含著神自己的意志,並且住著魔鬼,以及神以外的一切。他所依據的並不是統一性,而是統一性的流出,而非把自在存在與多樣性絕對對立起來。這一流出發展下去,直到登峰造極,直到產生火的階段─無光的暗火、黑暗、潛藏的東西、自身性:而在產生火的階段,那永恆的太一就變的莊嚴宏大,成為光明了。這光明是另一原則達道的形式,付歸於太一。通過火,那永恆的力量就變得具有慾望,發生作用了,火是有感覺的生命遠始狀態,生命的根苗。生命如果沒有感覺力,也就沒有意志和作為。唯有痛苦,才使他有作為、有意志。火燃燒起的光使生命充滿歡樂,因為光是使痛苦神聖化的香膏。
閃電是光明之母,因為閃電孕育出光明;閃電也是凶猛之父,因為猛烈存留在閃電之中,有如父親身上的一顆精子。這閃電又孕育出聲音或音響。閃電是絕對的誕育者,並且痛苦相聯繫;光明是使人理解自身的作用。神聖的誕生,就是閃電的出現,就是一切性質的進入生命。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是與否兩方面,無論是神聖或邪惡的事物。太一作為“是”,就是純粹的力量和生命,就是神的真理。如果沒有否,神本身就會成為不可知,沒有歡樂或高尚,也沒有感覺的生命力。“否”是對“是”或真理的一種反擊。有了“否”真理才顯示出來,才有永恆的愛在起作用、在感覺、在意欲,並且有他所愛的對象。但卻不能說,“是”與“否”是彼此割裂的,彼此並立的。它們只是一個東西,但分為兩端,造成兩個中心,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意願。如果沒有衝突的兩面,萬物就成了靜止不動。如果永恆的意志不向外流出,使自己可以被接受,那就沒有形象,一切力量就只是一個力量。如此就不會有理解,因為理解的根源就在於有多種特質可以分別開。那流出的意志要求有不同性,好把自己與等同性分別開,使自己成為特有的某物,成為看到和感覺到那永恆的觀看的某物。從特有的意志就產生出否,因為他帶有獨特性與可接受性。他要求成為某物,與統一性不同,因為統一性是一個向外流的“是”。統一性沒有甚麼事物使他可以感覺到它自己,只有在不同意志的可接受性中,只有在“否”中,在那個對“是”的反擊中,“是”才會顯示出來,才會得到他可以意欲的對象。
否之所以為否,就在於它是轉而向內的慾望,包含著否定價值。那向外流出的所有欲求的意志,是向內牽引的,它自己把握自己,由此產生了辣、動、感覺、火的特質。火發端於偉大可的辣與統一性相聚合。聚合引起震盪,在震盪中激起了統一,統一變成閃電或光輝。這樣,在黑暗中開始有了光明,統一變成一種光,那欲求的意志納入各種特質,就變成一種精神的火,精神的火是以嚴酷的辣為來源。最後是火的來源,即地域的深淵與潛藏性。這個特質就是愛,他在火裡,即在痛苦裡,造成偉大的愛火。從感覺力的永恆作用裡產生出可見的世界。世界就是那向外流出、引入各種聖言,因為獨特的意志是在各種特質中產生出來。分離者就是以這樣的形式使聖言變成了獨特的意志。
最後第三位就是那三重性的形式,極光、分離者和力的統一;就是聖靈。聖靈已部份的包含在前面的環節。所有星辰都意味著聖父的力,太陽是來自星辰的。從一切星辰中發出每一星辰的力;太陽的力、熱、光輝也返回到那身處,返回到眾星辰,返回到聖父的力。在那身處,一切星辰的力與太陽的光輝和熱是同一的事物。光是使痛苦神聖化的香膏,歡樂是痛苦的可愛之處。這是一種運動著的沸騰,類似精神的激昂。現在聖子以外,在聖父的整個身處,除了聖父的多不可測的力和聖子的光以外,沒有別的東西。聖父身處的聖子之光,是一生動活潑、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處的聖靈,在這個聖靈中,如同在聖父和聖子中一樣,有全部力量、光輝和智慧。這就是來自光明,來自聖子的一切力量中最柔和的力量,就是愛。神的本質並不是甚麼佔有特殊地點,或場所飄渺的象徵;因為自然和創造物的本質或淵藪就是神本身。全部神力就是天,就是天中之天,是誕生出來的,稱為聖父。從聖父永恆的誕生出神的一切天使,永恆的誕生出人的精神。
神聖三重性的誕生也出現在妳的心中,聖父、聖子、聖靈這三位都是在妳的心理誕生的。在神力中,到處都是神聖誕生的源泉,當妳畫出一個空間性的被創造的圓圈時,其中就有神性。任何精神裡都包含著一切。這三位一體就是普遍的生命,就是每一事物、每一個體中的全部普遍生命;這生命是絕對的實體。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這個三位一體的肖像形成的。看看妳的內在的人,妳就會覺察到妳的心臟、血管腦中有妳的精神;而當中活動的一切力量都體現著聖父。從這力量裡迸出了了妳的光,妳就憑藉這個力量看到、理解到、認識到妳應該做的事;因為這光在妳的整個身體裡閃爍,整個身體憑藉著力量和認識而活動,這就是妳心中誕生的聖子。這光、這看、這理解,這就是自己與自己的聯繫。從妳的光中,憑著同樣的力量,產生出理性、理智、才能、智慧來管理整個身體,並分別身體以外的一切。身體和身體之物在妳的心靈管理下即是妳的精神。這就體現著神,體現著聖靈。神發出的聖靈統率著妳身上的這個精神,妳是光明的產兒,而不是黑暗的產兒。如此三樣缺少一樣就不能有誕生或成長,第一是形體得以生成的力。第二是該物中的一種液汁,是事物的核心。第三是一股源源不絕的力量,這就是一件事物賴以生長和增長的精神。
被創造的事物具有三種力,即外處於同一物體中不同中心的精氣。第一種是外在的精氣本著宇宙精氣最大的力量,構成可看見的形體。那分離者則造成徵象與標誌─即自我性。另外一種精氣是繁榮資長生命的真正原因,是自然的一種歡樂,有如太陽在四大元素中那樣,是直接的生命原則。第三種精氣是酒精,一種精神性的火和光。是最高的根據,使這個世界的本質中的各種特性發生最初的分化。遵行是每一事物的聖言。表明了與無限本體的現實性、當下性的統一。
自然界是分離者的最初流出物,在對神聖主體的差異性中,理解到兩種生命:除了那暫時的生命之處,還有一種永恆的具有神聖理智的生命,存在於永恆精神世界的根據裡,存在於我性的偉大神秘裡,這是神聖意志的寓所,神聖意志通過他顯現自身,並不顯現為特殊意志的特殊性。人正是在這個中心上一身兼有二種生命,他既是暫時的,又有永恆性。他在那唯一的善良意志的永恆理智中,那唯一善良意志是一個調和者─普遍者。他又是自然界的最初意志,自然界是可以圈定眾多中心的,其中的每一個中心都分別封閉在一處,成為我性與自我意志,成為一個獨特的心靈。透過神的自身離異,光明、聖子是從各種性質裡產生出來,使絕對的對立得到了統一。
依據經驗的知識,依據經驗的推理,是與依據概念,依據思辨的知識對立。但這種對立被理解為勢不兩立,以至於依據概念的知識不願依據經驗的知識,而憑藉經驗的知識又反對通過概念得來的知識。依據概念,依據絕對的知識,雖可高於經驗的知識,但對於理念自身而言,其內容的特殊性是要被發揮出來的。概念是重要的一個面向,但概念作為有限性的彰顯,兩種同樣重要。精神化為現實,化為外在的存在;認識這個存在,認識世界的實況,認識這現實的宇宙。極具顯現、感性的廣延的宇宙;這是一個面向。另一面向則是與理性的聯繫。自在自為的抽象概念必須得到規定,必須特殊化。理念是具體的,是自身規定自身,是作為不斷發展的潛力而被詮釋;完善的知識永遠是在不斷發展中的知識。要進行認識,從理念的角度,僅僅意味著發展還並不是那麼充分。認識作為研究的目的,正是要理解這個發展,從理念出發時對特殊加以規定,為了使關於宇宙、關於自然的知識得到發展,有必要認識特殊事物。這種特殊性一定要自覺的加以發展;必須去認識經驗的自然,即物理的自然和人的本性。
經驗並不是單純的看、聽、摸等等,並非只是對於個別事物的知覺,主要是由此出發,找出類,找出類、共相、規律。經驗發現這些規律,就碰觸到概念的領域,屬於理念概念的領域。它為概念形成經驗材料,然後概念方能穩切的採用這份材料。當科學臻於完備、取得存在時,必須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的過程中,必須採取主動的行動,反作用於經驗的事物,給予的材料,對他進行加工改造。沒有經驗科學的自覺發展,哲學就不能往前邁進。理念本身的全體,是完備的科學;完備科學的開端和發生進程,則是另一面向。科學發生的進程,不同於科學本身的進行,正如哲學的歷史進程不同於哲學本身的進行。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從公理開始,這些公理初始是對特殊事物的發現結果。經驗方面的發展是理念的重要條件,隨著經驗的發展,理念才能得到發展,得到規定。近代哲學史之所以能夠存在,是靠總的哲學史,憑藉幾千年的哲學進行;精神必須走過漫長的道路才能產生近代哲學。如果沒有這個進程,哲學是不會取得存在的;精神在本質上就是對另外一種現實事物的加工。
培根把經驗當作認識的唯一真正來源,然後用思維對經驗加以整理。分類的原則是根據不同的精神能力制定的。他根據記憶、想像、理性來劃分科學。認識中確實有自我意識,真實的自我意識確實包含著記憶、想象、理性這三個環節。但是自我意識的分別,並不是從概念中取得,而是從經驗中理解,是經驗發現自我意識具有這三種能力。以經驗的內容為根據進行歸納,以對自然的觀察和實驗為根據,並且指出研究對象對人類社會福祉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出發,得出一種通過歸納和類比的推論。一種根源性的推論,是從一批事物推導出一個普遍的命題:第一個命題是“這些物體具有這些屬性”,第二個命題是“這些物體全都屬於一個類”,依此第三步驟就得出“這個類具有這些屬性”。若以為根據觀察、試驗和經驗就能完全的掌握事物的真性,是不完全的。實際上認識不能脫離推論,也不能脫離概念,方能達到內在的真知識。把知識引導到現實的內容、當前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理性知識一定要有客觀的真理性。精神同世界的和解,自然和現實的聖化,絕不能是在彼岸,而是必須在此時此地得到實現。
經驗、試驗和觀察初始並不知道自身的目的,考察的唯一目的恰在於理性的內在、不自覺的確認,確認他在現實中發現了它自己。觀察和試驗如果得到正確的處理,就正好證明只有概念才是客觀的存在。感性的個別事物,只要對他一試驗,就立刻消逝,化為普遍的存在。如陰電和陽電一般,因為電既是陽電、又是陰電。人並不是停留在個別的事物上,而是尋求共相;共相就是思想,雖然不是概念。歸納法的意義就在於從事觀察、進行試驗,重視經驗,從個別的事物引導出普遍的規定。因此必須注重考察的形式,自然哲學區分為兩個部份:第一是包括原因的考察,第二部份包括結果的產生。前者是研究的原因,區分為目的因和形式因,屬於形而上學;後者為質料因與作用因,屬於物理學。按照目的因考察自然,探索目的因是無用沒有益處的,從作用因逕行考察才是主要的。目的成為一種外在的事物,只有對原因的考察才屬於物理學。但這兩種考察可以並存,按照目的因的考察涉及的是外在的合目的性。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的相反,乃是事物本身的內在概念。有機體是目的,具有內在的合目的性,所以各肢體是外在的彼此合乎目的。但那些外在的目的則與內在的目的不一樣,與考察的對象沒有聯繫。
雖自然的概念就是自然本身,卻不能說因此目的就是自然本身,合目的性的概念與自然本身並不相同。說自然本身就是目的,並不是說自然就像個人那樣本身就是目的,所以我們要像尊重個人那樣去尊重自然。應當尊重個人,只是對個人來說,而不對普遍者而言。一個以普遍者的名義行動的人,並不需要尊重個人;個人本身雖然是目的,卻仍然是相對的。普遍者並不是互相排斥,彼此對立的個人,而是目的本身,因為它的本質是概念,是普遍性。個體動物本身是它的自保;但它的真正目的的本身卻是種。保種不是自保;放棄個體才有種的繁衍。普遍者、作用因與原則不能分開,方能認識到諸環節的對立中所表現的共相,進而將諸環節結合成一個統一體。迷信將任一個想象中的事物都當成原因,甚至認為兩個毫無關係的感性事物在互相影響。故應當將注意力放在形式因上,放在事物的形式上,普遍的規定形式。哲學與科學的區分就是這樣來的,研究這些永恆不變的形式,就是形而上學;研究作用因、物質以及物質的潛在過程和潛在結構的就是物理學。神認識了形式,就在形形色色的物質中掌握了自然的統一性。精神必須從差別上升到類。理解了一個形式,就知道使這個自然本性再現在各種對象上的最終可能性。
波墨採取了直覺和感情的形式,作為哲學的主要形式。只有在概念中,在思維中才能達到哲學的真理,才能把絕對表達出來,絕對才如他本來那樣存在著。把靈明世界納入自己固有的心靈,在自己的自我意識裡直觀、認識、感覺過去被放在彼岸的一切。把生命、絕對本體的運動放進心靈,也同樣把各種概念看成實物,把實物當成概念使用,用自然物和感性特質來表達理念,概念採取了這種實物的形式。思辨真理本質上是需要用思想和思想的形式去掌握的。只有在思想中才能掌握這種以精神為中心的統一,思想的形式成為思想自身的真正規定。感性規定在這裡並沒有原來的感性意識,只是藉由它們來代替思想的規定。因此要有理念在心中,思想才能表達出這種統一性。把宗教的形式當作理念的形式使用;把感性的方式和表象宗教的方式,感性的形象和表象協同在一起。具有當下的直接性,是從萬物的實際,從自身的心靈來談一切;把天上發生的事情,放在自己的心靈中。
對於信仰來說,精神是真理,不過精神的真理卻缺乏自我確認這一環節。對於信仰來說,真理是直接的真理。信仰擁有真理,真理就是它的自我意識。因為思維、概念本質上在自我意識中對立面的統一。信仰的諸環節,特別是最高的環節,分裂為一些特殊的型態,如善惡存在,彼此各自獨立。神是絕對的本體,一方面將靈魂引導到生命上,使靈魂自身產生出神聖的生命,直觀靈魂自身中的衝突和矛盾,進而把衝突和矛盾當成靈魂的辛勤勞動。矛盾是罪深刻的理念,罪深刻的理念才能把罪絕對的對立面統一起來。通過艱苦的掙扎,竭力使這些對立面合而為一,將之連結起來。以堅強的精神把對立的雙方結合起來,並在這種精神中打破全部對立的意識,即雙方所具有的現實型態。同時是在自身內,在內心中把握這一運動、把握精神的這一本質,透過環節所做的規定,更接近於自我意識的形式,即無型態的概念。努力的在神的內部把握那消極方面的惡和魔鬼。所以不應停留在一種形式上,而是徘徊於多種形式之間,因為感性的形式,宗教的形式,都無法全面涵蓋。靈魂是禁錮在感性事物這棵堅硬多節的橡樹縫裡,因而無法對理念做出自由地表述。將消極的事物,放在神的理念中來把握,把神理解成為絕對的,正是矛盾產生的根源。進而與罪內在的自我交往,在那裡發揮它的威力,它的力量。
同一意思的現身,在不同地方,必須採取不同的形式。如此正是努力使一切事物保持在絕對的統一體中,這就是絕對神聖的統一,一切對立在神中的彼此聯合。在共相中把握神聖的三重性,在一切中把握神聖的三位一體,把萬物看成神聖三位一體的顯現與表露。如此,三位一體就是包羅萬有,是一種實在的三位一體─絕對理念。一切都被視為這種三位一體;存在著的一切都只是這種三位一體;這種三位一體乃是一切。宇宙是唯一的神聖生命,是神在萬物中的顯示,就是從神的唯一本質中,從一切力量和性質的總和中,永恆的降生出聖子在那些力量中照耀著。這個光明與各種力量的實體的內在統一,就是精神。聖父這第一位同時又區分為二,是二者的統一。神是一切,是黑暗和光明、愛和恨、火和光。但人們卻從光明和愛的一面稱他為唯一的神。光明與黑暗之間有一種永恆的對立,雙方都只是單一,但彼此為痛苦所區分。痛苦就是泉源的性質。所謂絕對的否定性,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者,因而是對絕對的徹底肯定。一方在對方中是無,卻又是有;而這是作為一種潛在的特質而言。因此是絕對殊異者的統一。概念的原則透過如此以生動的表現,出現在萬有的事物之中。
單一被痛苦所區分。痛苦正是那被自我意識到,被感覺到的否定性。關鍵就在於把否定物想成單純的,因為否定物同時又是一個對立的對象。所以痛苦就是內在的分裂,但他又是單純的對象,如此正是分裂湧出的泉源概念。痛苦這一否定性,進展到了生動性、能動性,於是將性質聯繫起來,從而展現出涌流的性質。差別的絕對同一性因而是貫徹始終的。因此神並不是空洞的統一,而是對立物的分化與統一。所以聖父是第一位。如此第一位必然具有非常自然的型態,即自然物的型態。神是單純的本體,是殊異統一的調和者,一切都在其中得到調和。因此神旨的就是中性,普遍性的事物。聖父是那最初的統一,包含著尚未分開的一切性質和力量。是萬物之母或化身萬物的自然,萬物都存在和生存於其中,一切都為他所推動,萬物都由這力量所推動,並且永遠存在這力量之中。神是一切時在中的時在。唯有提高心智就能,看到整個自然,以及自然中的一切力量,廣度,深度,天地的一切,都是神的肉身;星辰的各種力量都是神的自然肉身上的根本血脈。這整體就是全部普遍的力量,這力量作為唯一的統一體聖父存在著,在創造物中則作為全體星辰存在著。是整個神在如此眾多事物中把自己造成成了創造物;在積蓄一切的聖父裡,各種力量是聚合唯一的。
神聖的三位一體;一個恢弘,痛苦的運動本體,一切力量都在其中。神在事物中,由他自身發出的力量裡,就把自己造成了創造物。痛苦的本性雖在神之中,但不像在人體中那樣,而是一種永遠持續的力量,一種高超的、恢弘的愉快泉源。當考察整個自然及其屬性時,就看到了聖父,看到了永恆的力量和智慧。聖靈昭示我們,一切力量在聖父那裡都是互相滲透的,有如一個力量。不要以為神站立或遨遊在天上和天外,如同一種毫無理性和知識的力量和性質。聖父是一個全知全能,具有全部智慧,無所不見,無所不聞,嗅到一切,觸到一切的神,他自身是溫和、友善、仁愛、慈祥,充滿愛與歡樂,甚至就是歡樂的本身。它的主要概念是性質,是煩擾、痛苦、源泉。光,這熱的神隨,是可愛,令人喜悅的景象,一種生命力,天上歡樂園的一個片段或源泉。因為它在這個世界上使一切事物生動活潑,世界上的一切動物、樹木花草都靠著光的力量生長,都在光和善中獲得生命。熱有猛烈的否定性,他焚燒、吞噬和毀進。就是這種猛烈性在光裡湧出、推進,使光運動。光在他的雙重泉源中掙扎著。光在神中是沒有熱的,但在自然中則非如此;因為在自然中一切性質互相滲透,而神則是一切。神是自然的心;在別處他又說聖子是神的心;還把聖靈稱為自然的心臟─或自然的源頭;一切都出於神。
第一位是一切力量,一切性質的源泉胚胎,那麼第二位就是發揚。第二位原理表現為很多型態與形式。就是個性,即一切分離、意志和自在存在的源泉;這個原理存在於自然物的各種力量內,當光在其中升起時,就把它引回到靜止的狀態。作為單純的絕對本體的神,並不是絕對的神;在神裡面甚麼都認識不到。我們認識到的是某種別的東西,這別的東西正是包含在神本身之內的東西,就是神的直觀和認識。第二位原理,必須有一個分離出現在這種調和之中。因為如果沒有阻擋,一件事物就不能向它自己顯示出來。因為那樣就沒對象與他對抗,就一味往獨自往外跑,不再返回到自己身上。他不再返回到他的原初出發點,也就對它的原初狀態一無所知了。如果沒有阻擋,生命就沒有敏感性,沒有意欲,沒有作用,就既沒有理智,也沒有科學。神即唯一的本體和意志,並沒有以它的意志從它的自身開展,而是從調和中的永恆知識開展,進入意志的離異性,並把這種離異性導入一種圈定的同一性。形成一種自然的、被創造的活,而生活中的這種離異性,正是神的意志像生活的顯示,唯一的意志對自身的認識。
萬有的開端是聖言,即神的噓氣,是永恆的太一,萬古如斯。聖言是永恆太一的啟示,他使神聖的力量進入物的唯一知識。把聖言理解為顯示出來的神易,而把神自理解為潛藏的神,即永恆湧出聖言的泉源。聖言是神聖太一的流易,也是作為神的啟示的自身。因為語言是純粹的精神存在物,被聽見就返回到精神本身。那流出物就是智慧,即一切力量、顏色、德行、特質的開端和原因。宇宙正是被創造過的神的本質性。妳用妳的眼睛掌握的並不是明朗清晰的神性,妳看見的只是它們被創造的表現。可是如果妳提高妳的思想,思維,那神聖的主宰這一切的神,妳就出衝出了天之中,掌握到神的神聖核心。天的各種力量經常在種種形式中起作用,以顯示那神聖的神,得以在萬物中認識神。這就是聖子,聖子是屬於聖父並在聖父之內,是聖父的心或光;聖父從永恆到永恆,永遠不斷的產生聖子。聖子雖是異於聖父的第二位,卻是與聖父唯一體,是聖父的映象。聖子是聖父內的心臟和脈搏。聖父內的一切力量都是屬於聖父,聖子是一切力量中的中心或核心;它是整個聖父中一切力量湧現歡樂的原因。太陽意味著聖子;太陽照耀天宇、星辰和籠罩大地的穹蒼,對世界上的萬物起著作用。太陽給予一切星辰以光和力,對它們的力量加以調和。他在聖父的一切力量中照耀著,他的力量是聖父的一切力量當中起推動作用的,涌流不息的歡樂。他在整個聖父內照耀著,正如太陽在整個世界照耀著。因為聖子如果不在聖父內照耀,聖父就是一個黑暗的幽谷。因為聖父的力量如果不永恆不息的升起,神聖的本體就不能存在。
永恆太一的意志,是在各種力量的顯示中關照它自己。從這樣一種顯示,就流出了對於某物的知識,因為永恆的意志在某物中直觀到自己。聖子,某物就是我、意識、自我意識;那抽象的中和者就是神,那自我集中到自為存在的點上就是神。神的對方就是神的肖像。這種肖似是偉大的神秘,創造了萬事萬物,一切創造物。他在意志流出的過程中把全體分離開來,使永恆太一的意志可以分離,意志的離異性是產生各種力量的特性的根源。永恆的意志就是憑藉著他來支配、製造、構成、形成一切事物的。這分離者就是作用者,自我區分者;神的初生聖子,即在創造過程中最初出生的天使。這就是魔鬼與神的聯繫。這是殊異的存在,又是自為的存在,異於太一的他物。這是神中之惡的來源,出於神的惡的來源。惡的允落,因為那某物自己知道自己,即我性,就是把自我建立在自己裡面,把自己想像到自己裡面,就是自無的存在,吞噬一切的火焰。這是分離者裡面的否定環節,痛苦,也就是神的震怒。神的震怒是地域把自己想像到自己裡面的魔鬼。意志是自身性;它是我性向無物的過渡,是把自己想像到自己裡面。
惡、物質,就是我=我,就是自為的存在,是真正的否定性。在此之前,這是非有,是黑暗;非有本身是肯定性;真正的否定性是我。惡並不因為叫做惡就是壞的事物,只有在精神中去把握惡的本來面目,惡的自身性。如果神的意志在一物中意欲著,神就顯示在那裡;這樣的顯示中也住著天使。如果神在一物中不是以該物的意志來意欲,神在那裡就是自在的,並不是顯示的,只是住在他自身中,並沒有得到該物的合作。那樣,在該物中就含著神自己的意志,並且住著魔鬼,以及神以外的一切。他所依據的並不是統一性,而是統一性的流出,而非把自在存在與多樣性絕對對立起來。這一流出發展下去,直到登峰造極,直到產生火的階段─無光的暗火、黑暗、潛藏的東西、自身性:而在產生火的階段,那永恆的太一就變的莊嚴宏大,成為光明了。這光明是另一原則達道的形式,付歸於太一。通過火,那永恆的力量就變得具有慾望,發生作用了,火是有感覺的生命遠始狀態,生命的根苗。生命如果沒有感覺力,也就沒有意志和作為。唯有痛苦,才使他有作為、有意志。火燃燒起的光使生命充滿歡樂,因為光是使痛苦神聖化的香膏。
閃電是光明之母,因為閃電孕育出光明;閃電也是凶猛之父,因為猛烈存留在閃電之中,有如父親身上的一顆精子。這閃電又孕育出聲音或音響。閃電是絕對的誕育者,並且痛苦相聯繫;光明是使人理解自身的作用。神聖的誕生,就是閃電的出現,就是一切性質的進入生命。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是與否兩方面,無論是神聖或邪惡的事物。太一作為“是”,就是純粹的力量和生命,就是神的真理。如果沒有否,神本身就會成為不可知,沒有歡樂或高尚,也沒有感覺的生命力。“否”是對“是”或真理的一種反擊。有了“否”真理才顯示出來,才有永恆的愛在起作用、在感覺、在意欲,並且有他所愛的對象。但卻不能說,“是”與“否”是彼此割裂的,彼此並立的。它們只是一個東西,但分為兩端,造成兩個中心,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意願。如果沒有衝突的兩面,萬物就成了靜止不動。如果永恆的意志不向外流出,使自己可以被接受,那就沒有形象,一切力量就只是一個力量。如此就不會有理解,因為理解的根源就在於有多種特質可以分別開。那流出的意志要求有不同性,好把自己與等同性分別開,使自己成為特有的某物,成為看到和感覺到那永恆的觀看的某物。從特有的意志就產生出否,因為他帶有獨特性與可接受性。他要求成為某物,與統一性不同,因為統一性是一個向外流的“是”。統一性沒有甚麼事物使他可以感覺到它自己,只有在不同意志的可接受性中,只有在“否”中,在那個對“是”的反擊中,“是”才會顯示出來,才會得到他可以意欲的對象。
否之所以為否,就在於它是轉而向內的慾望,包含著否定價值。那向外流出的所有欲求的意志,是向內牽引的,它自己把握自己,由此產生了辣、動、感覺、火的特質。火發端於偉大可的辣與統一性相聚合。聚合引起震盪,在震盪中激起了統一,統一變成閃電或光輝。這樣,在黑暗中開始有了光明,統一變成一種光,那欲求的意志納入各種特質,就變成一種精神的火,精神的火是以嚴酷的辣為來源。最後是火的來源,即地域的深淵與潛藏性。這個特質就是愛,他在火裡,即在痛苦裡,造成偉大的愛火。從感覺力的永恆作用裡產生出可見的世界。世界就是那向外流出、引入各種聖言,因為獨特的意志是在各種特質中產生出來。分離者就是以這樣的形式使聖言變成了獨特的意志。
最後第三位就是那三重性的形式,極光、分離者和力的統一;就是聖靈。聖靈已部份的包含在前面的環節。所有星辰都意味著聖父的力,太陽是來自星辰的。從一切星辰中發出每一星辰的力;太陽的力、熱、光輝也返回到那身處,返回到眾星辰,返回到聖父的力。在那身處,一切星辰的力與太陽的光輝和熱是同一的事物。光是使痛苦神聖化的香膏,歡樂是痛苦的可愛之處。這是一種運動著的沸騰,類似精神的激昂。現在聖子以外,在聖父的整個身處,除了聖父的多不可測的力和聖子的光以外,沒有別的東西。聖父身處的聖子之光,是一生動活潑、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處的聖靈,在這個聖靈中,如同在聖父和聖子中一樣,有全部力量、光輝和智慧。這就是來自光明,來自聖子的一切力量中最柔和的力量,就是愛。神的本質並不是甚麼佔有特殊地點,或場所飄渺的象徵;因為自然和創造物的本質或淵藪就是神本身。全部神力就是天,就是天中之天,是誕生出來的,稱為聖父。從聖父永恆的誕生出神的一切天使,永恆的誕生出人的精神。
神聖三重性的誕生也出現在妳的心中,聖父、聖子、聖靈這三位都是在妳的心理誕生的。在神力中,到處都是神聖誕生的源泉,當妳畫出一個空間性的被創造的圓圈時,其中就有神性。任何精神裡都包含著一切。這三位一體就是普遍的生命,就是每一事物、每一個體中的全部普遍生命;這生命是絕對的實體。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這個三位一體的肖像形成的。看看妳的內在的人,妳就會覺察到妳的心臟、血管腦中有妳的精神;而當中活動的一切力量都體現著聖父。從這力量裡迸出了了妳的光,妳就憑藉這個力量看到、理解到、認識到妳應該做的事;因為這光在妳的整個身體裡閃爍,整個身體憑藉著力量和認識而活動,這就是妳心中誕生的聖子。這光、這看、這理解,這就是自己與自己的聯繫。從妳的光中,憑著同樣的力量,產生出理性、理智、才能、智慧來管理整個身體,並分別身體以外的一切。身體和身體之物在妳的心靈管理下即是妳的精神。這就體現著神,體現著聖靈。神發出的聖靈統率著妳身上的這個精神,妳是光明的產兒,而不是黑暗的產兒。如此三樣缺少一樣就不能有誕生或成長,第一是形體得以生成的力。第二是該物中的一種液汁,是事物的核心。第三是一股源源不絕的力量,這就是一件事物賴以生長和增長的精神。
被創造的事物具有三種力,即外處於同一物體中不同中心的精氣。第一種是外在的精氣本著宇宙精氣最大的力量,構成可看見的形體。那分離者則造成徵象與標誌─即自我性。另外一種精氣是繁榮資長生命的真正原因,是自然的一種歡樂,有如太陽在四大元素中那樣,是直接的生命原則。第三種精氣是酒精,一種精神性的火和光。是最高的根據,使這個世界的本質中的各種特性發生最初的分化。遵行是每一事物的聖言。表明了與無限本體的現實性、當下性的統一。
自然界是分離者的最初流出物,在對神聖主體的差異性中,理解到兩種生命:除了那暫時的生命之處,還有一種永恆的具有神聖理智的生命,存在於永恆精神世界的根據裡,存在於我性的偉大神秘裡,這是神聖意志的寓所,神聖意志通過他顯現自身,並不顯現為特殊意志的特殊性。人正是在這個中心上一身兼有二種生命,他既是暫時的,又有永恆性。他在那唯一的善良意志的永恆理智中,那唯一善良意志是一個調和者─普遍者。他又是自然界的最初意志,自然界是可以圈定眾多中心的,其中的每一個中心都分別封閉在一處,成為我性與自我意志,成為一個獨特的心靈。透過神的自身離異,光明、聖子是從各種性質裡產生出來,使絕對的對立得到了統一。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再出發
歌名:再出發附註:Set Out Again(「第34屆世界盃棒球賽」大會主題曲)語言:, 曲長:4m43s作曲:周傳雄, 編曲:倪方來監製:, 填詞: 風大雨大太陽大 誰卡大聲誰就贏不管這條路有多歹行 攏不驚 天大地大我雄大 歹人看到阮嘛皮皮剉咱是認份快樂少爺 笑哈哈 再出發 再出發吧 你是阮ㄟ第一名天公就疼這款命 嘎甘苦當作跳恰恰 嗯免驚 嗯免驚啦 咱是勇敢的小飛俠帶著鋼盔嘎伊拼 人講沒行未出名 我有信心打不痛 我有認真做人看不願浪費青春生命 壞名聲 我有姑娘咧愛我 我有幸福咧作伴我要給她日子過得快活 惜命命 再出發 再出發吧 幫我擦汗揮著花不管風雨這麼大 為著將來嘛得走要出發 要出發啦 幫我鞋子 擦亮它那無實力免臭彈 有影卡來這嗆聲再出發 再出發啦 要拿冠軍第一名天公就疼這款命 嘎甘苦當作跳恰恰嗯免驚 嗯免驚啦 你是勇敢的小飛俠帶著鋼盔嘎伊拼 人講沒行未出名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無與倫比的美麗
無與倫比的美麗 作曲:吳青峰填詞:吳青峰主唱:蘇打綠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你若擔心你不能飛你有我的蝴蝶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你若擔心你不能飛你有我的草原耶~耶~我知道你是世界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美麗耶~耶~當你說我是這個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美麗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你若擔心你不能飛你有我的草原 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你若擔心你不能飛你有我的蝴蝶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你若擔心你不能飛你有我的草原耶~耶~你說我是這個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美麗耶~耶~我知道你才是這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美麗耶~耶~我知道當你需要的夏天我會拼了命努力天上風箏在天上飛地上人兒在地上追你若擔心你不能飛你有我的一切隱藏
時中
中庸而作子思子憂道學失傳而作,蓋自上古聖人繼天立極,道統之傳有自來。見於經,則「允執厥中」,堯之所以授舜;「人心惟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舜之所以授禹。堯之一言,至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則所以明堯之一言。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而授受之際,叮嚀告誡,不過如此,天下之理且有加於此哉!自是以來,聖聖相承,若成湯、文、武之為君,皋陶、尹、傅、周、召之為臣,既皆此而接道統之傳,若孔子雖不得其位,而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堯、舜。當是時見而知之者,惟顏氏、曾氏傳得其宗。及曾氏再傳,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子思懼愈久而愈失真,於是推本堯、舜以來相傳之意,質以平日所聞父師之言,更互演繹,作為中庸,以昭後學。蓋其憂也深,其言也切,其慮也遠,故說之也詳。曰「天命」「率性」,道心之謂;曰「擇善固執」,則精一之謂;其曰「君子時中」,則執中之謂。先聖之書,所以提挈綱領,開示蘊奧,其明已盡。又再傳以得孟氏,推明是書,以承先聖之統,而其沒遂失傳。然幸此書不泯,故程夫子兄弟出,得有所考,以緒千載不傳之緒。蓋子思之功於是為大,而微程夫子,亦未能因其語得其心。熹自蚤歲即受讀,沈潛反復,蓋亦有年,乃敢會眾說而折其衷,既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後人。此書之旨,脈絡貫通,詳略相因,巨細畢舉,得以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
中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庸,平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歷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靡六合,卷之則復藏於密,皆時學。善索有得,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命,猶令;性,即理。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人物之生得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率,循也;道,猶路也。人循己性之自然,於日用之間,莫不有當行之路,則所謂道也。修,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秉有異,故有過與不及之差。因人物之所當行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於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於性;知聖之有教,而不知其因己有而裁之。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是故戒慎於己所不睹,恐懼於己所不聞。道者,日用事物當然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故不可須臾可離。若可離,則已非率性而行。是以人己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輕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己離於須臾之頃。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慎獨也。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迹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天下之事,無有昭見明顯而過於此。是以既常戒慎,於獨加謹,所以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潛滋暗長於隱微之中,以至離道遠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衷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偏無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無所乖戾,謂之和。大本,天命之性,天下之理接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之不可離。
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推而極之;位,安其所也;育,遂其生也。故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無少偏倚,己守不失,則極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和而萬物育。蓋天地萬物本己一體,一己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一己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非有待於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則其實亦非有兩事。
聖人本性之至善,盡存養省察之功,為內治密藏之極致。乃以發為日用之所當為,無過與不及,皆得大中至正之道。存之為誠,成之為知仁勇,發之為言行動,施之為禮樂行政。功化之極,與天地合德,而民物受治。則內外合一之至德,明之曰中庸。中庸之學自始,為學者所必體,原本於道所自出,而後知功之不可略。能知中庸之德乃自有,而為天下之所必資,則可推極於道之所必備,而知業之為有所本。道自出於人之性;性自受之於天。天以真實無妄之理為陰陽,為五行而化生萬物,曰天道。陰陽五行化生萬物,秀而最靈者為人,形既成而理固在性中。於是有耳目則有聰明,有心思則有睿智。智足以知理,力足以行理,曰人道。人道者,天分一真實無妄之天道以授之,而成所生之性者,性出於天,故「天命之謂性」。
人無不生於天,則性與生俱生,而有一日之生,則一日之性存,人固宜法天以建極。於是而有道,率循本性之謂。率性之至順,則能知道之出;率性之健順,則能行道之實;率性之理氣而成能者,則仁義禮智信由道出。乃以應事而事無不宜,處物而物無不當,是人之所必由也。由此言之,道因乎性。人有己性,而性本具道,則道之所從立,即性之所自顯,道固本性而不可違。於是先王立教,則謂修明此道。有位能知,品節之而使知;有未能行,品節之而使之行;有知行之過與不及者,而品節之使得仁義禮智之中。使能不悖於天理,不失於性理,是人所必效。由此言之,則教以修道,當盡其道。而道者為教,則道有不可廢,即教育所必盡。教固本於天,具於性,而為道之所宜,而盡己修之也。故己修之道,即性所必率之道,以應事物為事物當然之則,將無事至而應,物來而處,事物未形之際,遂存於中也。
道率於性,人未有離性而生;性命於天,人未有離天而處。天之明明赫赫,不間於無形無色之中;己性之成始成終,固在於不動不言之內。天無須臾之離,性無須臾之離,而道亦不可須臾離也。事至而有,是不至而無;物來而覺,物未來而昧;能動而不能靜之浮機,故非率性之道。是故體道,有所不睹,形雖未著,而性中之藏,天下之形悉在。故於此而致己戒慎,所炯然內見者,萬象之成象具在,不使有不善之形,無故而妄為發見。有所不聞,聲未起也,而性中之藏,天下之聲悉在。故於此而致己恐懼,所井然內聞者,萬善之名言咸在,不使有不善之聲無端而妄相熒惑。養己純一於善成無雜之心體,然後雖聲色雜至,而己心之寧一有主者自若。斯乃以體天理於不息之常,而無須臾之離矣。靜而存養,以天與性不離於靜中,而以此體天而合道。
一念之動;為天理之所發見,人欲亦於此而乘之。是己性之所見端,而情亦於此而感。既常存養,以灼見此理於為動之先,則念之所發,或善或惡,恆有自知之審。故動也,在幽隱之際,未嘗有是非之昭著,而所趨之途自此大分。欲雖乘之,而天理自不容昧;情雖感之,而己性自不容欺。故知此人不及知、己所獨知之際為體道之樞機,而必慎焉。使一己幾微之念,必一如靜存所見之性天,而純一於善。蓋以天與性昭見於動時,而以此盡道以事天。惟道之原於天而備於性,不可離,故必有靜存之功。道之無念不與天相凝承,無事不與性相終始,故必有省察之功。原本於道之所自出,而知功之不可略,此中庸之學所由起也。乃既盡存養省察之功,則以措之日用之間,推至其極,功化無量。功化之極,皆己性之固有,而非於性外有所增益。
性當其未有情之時,則性獨著當然之則;性當既有情之後,則性又因情以顯自然之情。故自成德言之,渾然一善而不倚於一端以見善者,中也;眾善具美,而交相融會以咸宜者,和也。人皆有喜怒哀樂未發之時,此可以見性之幾也。蓋有所偏者,情也;而無所倚者,性也。寂然無感,而可以喜,可以怒,可以哀,可以樂;可以未有其念,而存無過於喜怒哀樂、無不及於喜怒哀樂之則。是則所謂中者,即此而存焉者也,可相渾於一善而已。喜怒哀樂於可發而始發,其發皆有自然之節,而以中為此心之安。若此正可以見性在情中之實。隨感而通,而有必喜,有必怒,有必哀,有必樂;當己喜樂,不礙於怒哀;當己怒哀,不妨於喜樂。肆應於喜怒哀樂,而不患不足;獨用或喜或怒或哀或樂,而不患有餘。是則所謂和者,無往而不見,可融會於眾善。「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天下之應感苟非至情之所本安,則非物所宜,同而相與流,異而相與忤也。惟情有大順之美,故可以利天下之用,而成乎無往不適之宜,是人倫物理之歸,而性之為功於情者亦盛矣。
惟性之為靜為動皆函天下之理,而道為體為用皆不離於性情,故有己德必有幾業,人以為虛而無物者,己以為實而可守,無一時不涵萬理於一原,則心之正,無有不正者。慎獨省察於方動之頃,而喜怒哀樂固然之節,存之於未起念之前而不紊,達之於既起念之後而不違。則省察之密,無一念之不通群情以各得,則氣之順,無有不順焉。己之心正,而天地之心可得而正。以之秩百神而神受職,以之燮陰陽,奠水土而陰陽不忒、水土咸平,天地位矣。乃因己性本受之於天,則天地亦此理。己之氣順,萬物之氣可得而順。以之養民而澤遍遠邇,以之審草木、馴鳥獸而仁及草木、恩施禽獸,萬物育。乃因己情因天地生物之情以成物之性,則萬物有是情也,己性原有是情也。然則性之大中即天地之正理,故盡己情而德建乎天地;情之至和為萬物之託命,故慎己情而德行乎萬物。推致夫道之所備,而德之所自成。此中庸之德所以聖也。天日在人中,性日在心中,到日在性情之中,教日在天下,非人不能體也!
中庸,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庸,平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歷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靡六合,卷之則復藏於密,皆時學。善索有得,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命,猶令;性,即理。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猶命令也。人物之生得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率,循也;道,猶路也。人循己性之自然,於日用之間,莫不有當行之路,則所謂道也。修,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秉有異,故有過與不及之差。因人物之所當行而品節之,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於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於性;知聖之有教,而不知其因己有而裁之。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是故戒慎於己所不睹,恐懼於己所不聞。道者,日用事物當然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故不可須臾可離。若可離,則已非率性而行。是以人己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輕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己離於須臾之頃。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慎獨也。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迹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天下之事,無有昭見明顯而過於此。是以既常戒慎,於獨加謹,所以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潛滋暗長於隱微之中,以至離道遠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衷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偏無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無所乖戾,謂之和。大本,天命之性,天下之理接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言性情之德,以明道之不可離。
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推而極之;位,安其所也;育,遂其生也。故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無少偏倚,己守不失,則極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和而萬物育。蓋天地萬物本己一體,一己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一己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非有待於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則其實亦非有兩事。
聖人本性之至善,盡存養省察之功,為內治密藏之極致。乃以發為日用之所當為,無過與不及,皆得大中至正之道。存之為誠,成之為知仁勇,發之為言行動,施之為禮樂行政。功化之極,與天地合德,而民物受治。則內外合一之至德,明之曰中庸。中庸之學自始,為學者所必體,原本於道所自出,而後知功之不可略。能知中庸之德乃自有,而為天下之所必資,則可推極於道之所必備,而知業之為有所本。道自出於人之性;性自受之於天。天以真實無妄之理為陰陽,為五行而化生萬物,曰天道。陰陽五行化生萬物,秀而最靈者為人,形既成而理固在性中。於是有耳目則有聰明,有心思則有睿智。智足以知理,力足以行理,曰人道。人道者,天分一真實無妄之天道以授之,而成所生之性者,性出於天,故「天命之謂性」。
人無不生於天,則性與生俱生,而有一日之生,則一日之性存,人固宜法天以建極。於是而有道,率循本性之謂。率性之至順,則能知道之出;率性之健順,則能行道之實;率性之理氣而成能者,則仁義禮智信由道出。乃以應事而事無不宜,處物而物無不當,是人之所必由也。由此言之,道因乎性。人有己性,而性本具道,則道之所從立,即性之所自顯,道固本性而不可違。於是先王立教,則謂修明此道。有位能知,品節之而使知;有未能行,品節之而使之行;有知行之過與不及者,而品節之使得仁義禮智之中。使能不悖於天理,不失於性理,是人所必效。由此言之,則教以修道,當盡其道。而道者為教,則道有不可廢,即教育所必盡。教固本於天,具於性,而為道之所宜,而盡己修之也。故己修之道,即性所必率之道,以應事物為事物當然之則,將無事至而應,物來而處,事物未形之際,遂存於中也。
道率於性,人未有離性而生;性命於天,人未有離天而處。天之明明赫赫,不間於無形無色之中;己性之成始成終,固在於不動不言之內。天無須臾之離,性無須臾之離,而道亦不可須臾離也。事至而有,是不至而無;物來而覺,物未來而昧;能動而不能靜之浮機,故非率性之道。是故體道,有所不睹,形雖未著,而性中之藏,天下之形悉在。故於此而致己戒慎,所炯然內見者,萬象之成象具在,不使有不善之形,無故而妄為發見。有所不聞,聲未起也,而性中之藏,天下之聲悉在。故於此而致己恐懼,所井然內聞者,萬善之名言咸在,不使有不善之聲無端而妄相熒惑。養己純一於善成無雜之心體,然後雖聲色雜至,而己心之寧一有主者自若。斯乃以體天理於不息之常,而無須臾之離矣。靜而存養,以天與性不離於靜中,而以此體天而合道。
一念之動;為天理之所發見,人欲亦於此而乘之。是己性之所見端,而情亦於此而感。既常存養,以灼見此理於為動之先,則念之所發,或善或惡,恆有自知之審。故動也,在幽隱之際,未嘗有是非之昭著,而所趨之途自此大分。欲雖乘之,而天理自不容昧;情雖感之,而己性自不容欺。故知此人不及知、己所獨知之際為體道之樞機,而必慎焉。使一己幾微之念,必一如靜存所見之性天,而純一於善。蓋以天與性昭見於動時,而以此盡道以事天。惟道之原於天而備於性,不可離,故必有靜存之功。道之無念不與天相凝承,無事不與性相終始,故必有省察之功。原本於道之所自出,而知功之不可略,此中庸之學所由起也。乃既盡存養省察之功,則以措之日用之間,推至其極,功化無量。功化之極,皆己性之固有,而非於性外有所增益。
性當其未有情之時,則性獨著當然之則;性當既有情之後,則性又因情以顯自然之情。故自成德言之,渾然一善而不倚於一端以見善者,中也;眾善具美,而交相融會以咸宜者,和也。人皆有喜怒哀樂未發之時,此可以見性之幾也。蓋有所偏者,情也;而無所倚者,性也。寂然無感,而可以喜,可以怒,可以哀,可以樂;可以未有其念,而存無過於喜怒哀樂、無不及於喜怒哀樂之則。是則所謂中者,即此而存焉者也,可相渾於一善而已。喜怒哀樂於可發而始發,其發皆有自然之節,而以中為此心之安。若此正可以見性在情中之實。隨感而通,而有必喜,有必怒,有必哀,有必樂;當己喜樂,不礙於怒哀;當己怒哀,不妨於喜樂。肆應於喜怒哀樂,而不患不足;獨用或喜或怒或哀或樂,而不患有餘。是則所謂和者,無往而不見,可融會於眾善。「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天下之應感苟非至情之所本安,則非物所宜,同而相與流,異而相與忤也。惟情有大順之美,故可以利天下之用,而成乎無往不適之宜,是人倫物理之歸,而性之為功於情者亦盛矣。
惟性之為靜為動皆函天下之理,而道為體為用皆不離於性情,故有己德必有幾業,人以為虛而無物者,己以為實而可守,無一時不涵萬理於一原,則心之正,無有不正者。慎獨省察於方動之頃,而喜怒哀樂固然之節,存之於未起念之前而不紊,達之於既起念之後而不違。則省察之密,無一念之不通群情以各得,則氣之順,無有不順焉。己之心正,而天地之心可得而正。以之秩百神而神受職,以之燮陰陽,奠水土而陰陽不忒、水土咸平,天地位矣。乃因己性本受之於天,則天地亦此理。己之氣順,萬物之氣可得而順。以之養民而澤遍遠邇,以之審草木、馴鳥獸而仁及草木、恩施禽獸,萬物育。乃因己情因天地生物之情以成物之性,則萬物有是情也,己性原有是情也。然則性之大中即天地之正理,故盡己情而德建乎天地;情之至和為萬物之託命,故慎己情而德行乎萬物。推致夫道之所備,而德之所自成。此中庸之德所以聖也。天日在人中,性日在心中,到日在性情之中,教日在天下,非人不能體也!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明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天降生民,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大學,大人之學,初學入德之門。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明,明之;治隆於上,俗美於下。明德;人所得於天,知性全之,虛靈不昧,具眾理而膺萬事。知性所固有,職分所當為,當自勉克盡己力。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時而昏庸;然本體之明,未嘗止息。故為學之道,當因己所發,遂而明之,復己之初。新,革舊。自明明德,當推己及人,去舊染之污。止,必至於事而不遷。至善,事理當然之極。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而不遷,以盡天理之極無人欲之私;此三者,大學之綱領。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己之德。治國、齊家、脩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此八者,大學之條目。窮至事物之理,物理極處無不到,心所知無不盡,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脩身以上,明德之事;齊家以下,新民之事。物格知至,則知所止;意誠以下,皆得所止之序。
知止後有定;定後能靜;靜後能安;安後能慮;慮後能得。知則志有定向,故靜心不妄動,能所處而安,處事精詳,得己所止。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明德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物格後知至;知至後意誠;意誠後心正;心正後身修;身修後家齊;家齊後國治;國治後天下平。一切皆以脩身為本;正心以上,皆所以脩身;齊家以下,舉此而錯之。其本亂而末治,否矣;所厚者薄,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之法,立教備矣。大學;教人修己治人,而成大人德業。知其詳有其要,查其次序所循,知其博該以約,知其道之所在。則為明明德,外觀於事物,內盡己之修能。人所得於天,德也。虛而無欲,靈而通理,有恆不昧,則為明德。大學之道;復反己性,實知之理,曉然於善,遠離於惡,勿使有累,有所遮蔽。內求己身,外盡物理;則為新民。受治者民;望善之恩,待善之教,從善之好,皆宜與新民。大學之道所以推民觀化之原,革非心生善氣。乃明德之學,無一理不求明,無一念不求審,無一事不求當;新民之學,責己必備,用情必正,立教必順;蓋為止於至善也。蓋德之明,民之新;善化也。德明必全於性善,民新必底於化成。明新合一極於內聖外王之理,則至善也。故大學之道,所以該大人必盡之功,全於在躬,遍於天下。
故德不容不明,民不容不新,欲求止於至善。向善誠未易止,亦非學即能得所止,然不可不知有至善,而思止之也。若始所求,小成之美,則終不知至善之當止。蓋明德新民必止於至善,而後可謂之明,可謂為新。故為學必求於至善,而後可得明,可革舊;所以立內治之志,必無所旁分,志向定於明新之大;則知止後有定。既定矣,則當未有事之時,堅守己志而不旁分;當有所感之際,外誘相嘗而不妄動;則定後能靜。既靜矣,則事物不足動情志,而一於善之至。或事物授之以危疑,而自守於至善之止;則靜後能安。能安矣,所處無不知,至善之不可離,則心智澄而條理出;則能慮。能慮矣,擇善而得必至之理於己,則至道備而至德凝,然後可以得所止。然則始之必欲知止,所以預正得止之趨向,而後乃真能得之,得己所知之止。由此言之,則己之所欲與大學之道相近而不相悖,待己之修,待己之治皆物也。故天下之物,有本必生末,凡末皆依本;凡所以新,民也;所以新民,德也。德明之後,教之本立,治之理得,本末昭然。凡人之事,於始必念終,及終皆如始,則德無不明,民無不新。至於明新之極,知至善之必至於是,而不可遷也。故知止而後規模以立,學術以審,終始相因。
末生於本,先立其本,而後末可通;始必念終,先正己始,而後得善終。若以明德為約,新民效博,則不以能得之效,而有自待,知止之功已迫。大學之道於學,為之有序,立之有基,不致相遠,而無難知難行。知大學之道,規之也大,務之也專,詳而有要而不迷。知明德為新民之本,則明明德而德自遍於天下。天下人皆可明德,而必盡己之明德明之,明明德於天下,而後善無不至。故立志盡道,誠有然者。天下之大,使之嚮化而得均平之理,亦有道矣。一國之財所以理,即天下之財所以理;一國之人所以用,及天下之人所以用;修己德以正一國之好惡。先治國後行友邦,一道同風之事,可相因而行。乃欲治國,人安國政,必先順教,國大未易教,故古人以家為國之本。教立則一家之中親疏,皆整齊以從之匡正,後教可達於國,而政亦可行於國。欲齊家而家人率教,必得其情;家人各有己情,而惟己情是視,故身為家之本。情正後身行,厚薄喜怒皆中節以盡道之當然,而後情可宜於家,教亦可成於家。自天下而國,自國而家,自家而身,本末昭然。唯先本以治末,則本得而末自理,此明德新民自然之先後。
脩身者;修言使無過言,修行使無過行,修動使無過動;蓋躬己自責備矣。立身之始,有為身之主者,心也。當物之未感,身之未應,執持己志,一守己正,不隨情感以迷,則脩身之理,立之有素。心,素定也。心與物感之始,念忽以興,則意是也。靜而不失正,動而或生妄,則妄之已成,而心亦隨之趨邪。欲正己心,必先於動意有為之幾,皆誠於善,無一念之不善奪己本心。意者,忽發也。意所未發之始,幾可素審,則知是已。意發而欲善,若豫未有知己不善,則著之不明,而意亦惑於所從出。故欲誠意者,必先於善惡可知之理,力致己辨,無一理不明,引意以妄。
致知,則意知所誠,心知所正,身知所修。此大學急圖之始事。致知非虛守靈明之體而求白,非任聰明之發而自信。以為凡己之理皆一因乎萬物固然之理。凡天下之物接於己身,皆可求其得失順逆之則,以寓己善惡邪正之幾。故有象可見,有形可據,有原委始終可攷,無不盡己心以求格,則詩書禮樂之教,人官物曲之事,皆必察焉。大學之為學,於斯焉極。此學之始事必於格物,詳略大小經粗,得失無不曲盡。始終之次序,以身心意知之益,而通於天下國家之理。自身而心,而意,而知,以極於物,莫不極致己功。知格物之為大始,則詳於求格,知至善之必於此而備,於是格之之功已深,則物可得而格矣。物之既格,己之所處於萬物,皆一因於理;而如是則善,不如是則不善,知無不至。知之既至,己之所以擇於善惡,皆能明辨該幾,而無疑於善,無疑於不善,意無不誠矣。意之既成,己之動於幾微,皆一如己志,純一於善,不繇於不善,則心無不正。心之既正,己之所發為言動,皆根心以行,而為之有本,持之有主,身無不修。自格物以至於脩身,內外交盡,而初終一致。明德之至善者,必有己始,乃有己終,先後不可誣也。
脩身之功備,則好惡正,情通於家,教可行而家齊。齊家之道得,而家無不齊,則仁讓興化行於國,政乃可舉而國治。治國之法立,而國無不治,政教隆而理達於天下,化乃可廣而天下平。自家而國,而天下,為之有本,推之自通,明德廣孚,化行俗美。新民之至善者,必有其本,乃有其末,先後不紊。故於格致不厭其詳,於誠正不畏其嚴,施於天下國家,皆以格致誠正之修,得其理而順應之。要言之;格致誠正,所以脩身;齊治平,則脩身以齊之、治之、平之也。大學之教,其教同,其學同,其本同;脩身而已。蓋求詳於格致,知明新之理,大無不備,小無可略,故求詳於始,而以脩身為成德之終。進而推及於天下,則本明德以新民之道,化以之行而道之廣。故急圖其本,脩身為力學之先。藉其不然,本末無序,急求之於天下國家,徒施政教,其本亂矣,乃欲末之治,否矣。家較國與天下而近,所當厚也,必盡情理以齊之。薄於家而唯己之好惡,乃施於國與天下與己之疏遠者,而厚致治教之宜,未之有也。國與天下待於家,而家待於身,身為萬事之本。古人明明德於天下;有要歸,極詳而有要;有次序,極博以反約;方學之日,取天下國家之理,修之於淵默,必致格致誠正,密用涵養之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故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經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學之始事,審物理不厭其博;學之全功,及天下而不吝施。首言明德,乃學至於聖人之學無以加矣,道至於帝王之道而抑無以加矣。「克明德」,言德則明在其中;言克明,則明之功著矣。故以己所凝承之心德,私蔽去盡,純一於天理之昭著。「顧諟天之明命」。言天之明命,則所受於天而己有其明德。言顧諟,則念念在茲而致己明之之事。於天所錫予之靈覺,時勤內省而瑩治本體之光輝。「克明俊德」。言峻德,則德極高明,而超於物欲之表。言克明,則明之極乎光潔以成己巍煥之章。為於心所獨尊之至理,而益顯己性之能。聖人之德至矣,其德及於天下,立帝王之隆亦至矣。以天授之美,修之也密,行之也至,用之也大,所以為眾善之本,唯於心所秉之明德還返自明。古今無異道,安勉無異功,故經云「在明明德」,誠大人之學奉為本務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自新,新民,皆欲止於至善,是故無所不用其極。以人洗滌己心以去惡,如沐浴己身以去垢。誠能一日有以滌己舊染之污而自新,則當因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有間斷。經言大學之道,繼明德而曰「在新民」。格民舊染,使之維新,此王者出政敷治所為。民能新,率之以新,易新也;民即欲新,興之以新,即新也。銘盤之言;人無一日不思濯己身,亦無一日不思濯己心。苟日新,不容自己也;繼也,承方新之氣,而知繼此則愈有所必修。嗣是而日日焉,已知而更有所知,已行而更有所行,承以常新之功,則日日之進修益盛。乃日日新焉,而猶恐再衰,雖功力之相接,而念終事之不可不勤,嗣是而又日焉,知之盡而覺更有可知,行之恒而覺更有當行,不易方始之新,則無一日志氣衰竭,洗心如澡身也。
君德之新,皆其被乎天下,此新民之本,推之政教而新民。以文王之事為徵,必以道岸先登之德,起閨門雝肅之化,於是民之嚮化,且有革舊俗以自新之情。輔而懷之,於未能丕變者,有以生其愧悔之心。於其有志興起,有以獎嚮往之氣,使之歡欣奮勵,而舊染日忘,流風漸美。一代之風俗以正,則一代之王業以成。民之咸新,而天亦為之應矣。
故文王之詩曰,周自后稷以來,建邦啟土,至於文王,以其日新之盛德,移易天下風俗,
,洗滌舊染之污,更於先世流風,益加興起,故上天鑒觀之命,以作斯民父母。文王新其民有以格乎天,故文王之起能正八百年之人心風俗。故自立教之本言之,則湯之自新所以為新民之原,乃上自躬行而下其能效。自敷陳之道言之,則文王作新,遂致於新民之聖,未有不起而王道能興。故立教有本而敷教有道,則為後之學者有事於大人之學。自新;新民之原,上躬行而下必能效;民之治,原於己;治民之至,通於天命。以天下人心善惡之幾,責於己之心德;以國運興廢之原,慎之於民之順逆。自新之至,必與成湯之日無窮而後教可成;新民之至,必如文王鼓舞不倦而後帝可配。故明明德於天下,乃大人之學密於修己而密於治人!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言文王之德深遠光明,無不敬而安所止,道盛德益盛,民不能忘。詩云:「於戲!前王不忘」賢其賢而親其親。前王之所以新民,止於至善,能使天下後世萬物得其所,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愈久而不能忘。如切如磋,道學;如琢如磨,自修;瑟兮僩見,恂慄。經言明德新民,曰「在止於至善」。一念之悟,以為自見己心,全體不備,道不可大;小康之治,能變風俗,大用不行,化不可久。故至善;古今聖賢所必止,學道之所當止;理必至於是,天下事亦有然,為不可遷之義之於先,安之於後,宜知之止,愈見向明。王者政教號令之所先及,惟民之所依止者,四方之會同於此而後集,是必至於是之義也。
以其天授之明,無所掩蔽,相續益明;存之於中,載之小心,持以靜志,無有不敬。於善所當止,皆極於自然之則,而無所虧欠,則能信己安於所止;則常明之德,居敬之心,克安己止。惟其所止皆善,即於其盡道,應於人倫物理。撫州之眾,仁為止;恩有可施,止於仁。安服之舊,敬為止;節有必靖,止於敬。修子之禮,止於孝;父道之撫,止於慈。交道結之,始之實心,終以實政,信為止;盡己勿爽,止於信。盡仁、敬、孝、慈、信之德,則所性之美已備而明德之善至矣。孚於君臣、父子、國人之間,立教之本已行,新民之善至,為聖人脩身治人之極則。故欲得己之所止,必知明德之極功,如詩之詠君子者而後可;必知新民之極致,如詩之詠前王者而後可。
明德之事,始於格物致知,而詩之言「如切如磋」者,以道己學,講聞論義,通於物理,去粗求精。明德之事,要在誠意,而詩之言「如琢如磨」,以道自修,省察善惡之幾,克制虛妄之念,必純一於真實。明德之事,以正心為脩身之主,詩之言「瑟兮僩兮」,以道己心,持之嚴而後守之固,內有恂慄,必為瑟為僩;則心長存。明德之事,以脩身為天下國家之本,詩之言「赫兮喧兮」,以道己之立身,莊肅可畏,從容可象,外發威儀,必為赫為喧;則身無忒。明德之功,極乎學內外交盡,惟知至善而必止,德斯盛矣。故詩言「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善無不至,德無不盛。故使人敬而愛之,思而慕之,終不能忘。
新民之事,本諸好惡之平,後能得天下之情;盡於事物之理,後能逮無窮之治。前王立教明備而無過,則後世因道而得賢。前王推恩合族而不遺,則後世繼續而相親。故詩之言「不忘」,黎民不忘也。前王撥亂反治,武功訖而文教興,則後世享承平之樂,皆前王有以安之而使樂。前王制產養民,財散而民聚,皆前王經理之而使利。其賢、其親,其樂,其利;前王皆備盡其道。使後世受此恩澤,而百世常新之則,民固不能忘。明德新民,各有至善;必至於是而不遷,乃能合道之全體,盡道之大用。故經言「止於至善」,誠學者之所必知,而求得可得也!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蓋己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故於此可知本莫先後。經言物有本末,以明德為本,以新民為末,而本末一貫,由本而生末。修己有修己之事,未達於治人;治人有治人之事,而不僅修之於己。立本於明德,新民之道即在。治術以聽訟為難。謂審曲直而施之斷,可以服民革非;秉公直之心,行明察之術,可以聽,而非難矣。而無訟未易言,必也化民於和平正直之道而無訟,然後風俗美而王道可行。不望之民而責之上,不恃於教而必善其感,上有以使之,而後民可安於無爭之宇。蓋人各以其情實而相與,則訟不生。
因一事之忤,一念之爭,遂不顧情之有無而曲為之辭。辭能百出百變而不窮。引之愈長而辭不可盡,則訟乃以不止。必使無情者有辭而不得盡,則辭既窮,而情之有無不待辭辨,而自為屈伸,斯無訟矣。訟者,雖無情而有志,偶有所動,則辭因之以生。故欲止民之爭端,必先服其妄志。志欲起而有所畏焉,則欲言之而神以震攝,辭不得盡矣。乃以刑法威之,不畏也;即以明斷折之,雖畏而畏亦不大。其惟「大畏民志」乎。上自躬清明,端好惡而奉明旦,則民而載主德之無私。赫赫明明,自震動於無言之表,而後志不敢妄動,辭不敢虛陳,而無訟矣。唯如此也,則志,民之治也,而畏之上之德;無訟者,民之新也,而使無訟者惟德之明。但求於民而思格惡俗,則必從事於聽訟,將以新民,而民愈不得新。知本,之為先務而末之所自生也。明德為本,新民為末。故知本,為知之至矣!
故知本,則必誠意。誠其意,自修之首。知為善以去惡,心之所發未有不實。先致己知之功,則是非之辨既已素審,則秉正無邪之志又已豫定,可以一於善而無惡。誠意乃明德之要,善惡之樞,不可不審。善所以善,惡所以惡,善之疑於惡,惡之疑於善;則知之明矣。誠意,使意皆出於不妄,心為實心,知為實知,意亦為誠實之意,而後為善為惡之幾決矣。誠意,毋自欺;故必慎獨。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閒居為不善,捨其不善而著其善。欲自修,知為善以去惡,當實用力,禁止自欺。惡惡如惡惡臭,皆務決去;好善如好好色,求必得之。實與不實,人所不知,而己獨知,必謹於此。使人之視己,如見肺肝,則誠於中,形於外。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雖處於幽獨之中,而善惡無可遮蔽,己畏之甚。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必誠己意。
毋自欺者;惡臭至前即惡之,無有能蔽,勇於求去,不自以未去為去;好色在前即好之,無有能奪,決於求得,不自以未得而得。蓋惟如此,所知者意必於此而發,所志者意必不與相違。則自知之,自欲之,而還自遂之,自快足己心,於心知之外,無妄動之意。意發而自欺,則所知者虛,心不能自保;意行而自慊,則所知不昧,心亦得永安。或為自欺,或為自慊,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也。自欺也,則必究己所以欺之故,而急止妄興之念;未自慊也,則必求慊之實,暢遂己嚮往之心。為善有力,去惡能斷,意之所發,皆真實無妄之幾。誠意,誠此而已。閒居為不善,非但意而已,而亦始於意而成於為。既已為之,遂極於理之所不可,情之所不堪而為之,乃至無所不至矣。
始而知者,獨也;以而必形,眾所共曉。蓋十目而視之,見念之所自生,見事之所自起。十指指之,摘己念所自生而議,摘事所自起而論。則此念,善惡之界,得失之幾,此心存亡,此理明昧之要。獨知之地,必自慊焉,則為善實,有得於心而為德。為善之實,見美於身心,德則必形者也。人而富也不必崇尚華美,而居室自然修飾潤其屋,有德者但自慊獨知,豈求行於外,而身自有餘榮焉。以心則廣也,無所侷促,廓然遠大;以體則胖也,無所危疑,泰然順適。於是正者可得而正,修者可得而修。無所思而不適,則一於正者有餘美;無所居而不安,則致己修有全能。知意關於身心如此密切,而既已知之,猶必誠之,苟欲正焉,必先誠焉。使天理流行充足,於物感情生之際,斯為善惡之樞,明德之要。
所謂脩身在正心;身有忿懥,不得正;有所恐懼,不得正;有所好樂,不得正;有所憂患,不得正。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用之所行,必已失其正。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己身,必察於此敬以直之,後心常存而身無不修。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心之退藏於密,身之應感無窮;身心,相因之理。以心居靜制動,為身之主,身之用皆自此而起。心之不正,惟無理為之宰制。憤怒懥恨,臨危而恐,思危而懼,可喜而好,樂為而樂,所思未得則憂,不可得失則患,此八者,雖人所不能無,故心得己正,皆如其當然之則,而無流於一偏、激為太過之病。故以至正之則以守己心而不妄動。若堅心理定,守正待事物之至為準。有所忿懥,不偏於苛刻而正。有所恐懼,不偏於為畏葸而正。有所好樂,不偏於嗜戀而正。有所憂患,不偏於疑慮而正。心與身之相應最速而相合無間。以知心為身之主,而正乃修之原。故修己身,耳目口體,無非禮之為者;在正己心,必喜怒哀樂有必中之節也。
知止後有定;定後能靜;靜後能安;安後能慮;慮後能得。知則志有定向,故靜心不妄動,能所處而安,處事精詳,得己所止。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明德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物格後知至;知至後意誠;意誠後心正;心正後身修;身修後家齊;家齊後國治;國治後天下平。一切皆以脩身為本;正心以上,皆所以脩身;齊家以下,舉此而錯之。其本亂而末治,否矣;所厚者薄,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之法,立教備矣。大學;教人修己治人,而成大人德業。知其詳有其要,查其次序所循,知其博該以約,知其道之所在。則為明明德,外觀於事物,內盡己之修能。人所得於天,德也。虛而無欲,靈而通理,有恆不昧,則為明德。大學之道;復反己性,實知之理,曉然於善,遠離於惡,勿使有累,有所遮蔽。內求己身,外盡物理;則為新民。受治者民;望善之恩,待善之教,從善之好,皆宜與新民。大學之道所以推民觀化之原,革非心生善氣。乃明德之學,無一理不求明,無一念不求審,無一事不求當;新民之學,責己必備,用情必正,立教必順;蓋為止於至善也。蓋德之明,民之新;善化也。德明必全於性善,民新必底於化成。明新合一極於內聖外王之理,則至善也。故大學之道,所以該大人必盡之功,全於在躬,遍於天下。
故德不容不明,民不容不新,欲求止於至善。向善誠未易止,亦非學即能得所止,然不可不知有至善,而思止之也。若始所求,小成之美,則終不知至善之當止。蓋明德新民必止於至善,而後可謂之明,可謂為新。故為學必求於至善,而後可得明,可革舊;所以立內治之志,必無所旁分,志向定於明新之大;則知止後有定。既定矣,則當未有事之時,堅守己志而不旁分;當有所感之際,外誘相嘗而不妄動;則定後能靜。既靜矣,則事物不足動情志,而一於善之至。或事物授之以危疑,而自守於至善之止;則靜後能安。能安矣,所處無不知,至善之不可離,則心智澄而條理出;則能慮。能慮矣,擇善而得必至之理於己,則至道備而至德凝,然後可以得所止。然則始之必欲知止,所以預正得止之趨向,而後乃真能得之,得己所知之止。由此言之,則己之所欲與大學之道相近而不相悖,待己之修,待己之治皆物也。故天下之物,有本必生末,凡末皆依本;凡所以新,民也;所以新民,德也。德明之後,教之本立,治之理得,本末昭然。凡人之事,於始必念終,及終皆如始,則德無不明,民無不新。至於明新之極,知至善之必至於是,而不可遷也。故知止而後規模以立,學術以審,終始相因。
末生於本,先立其本,而後末可通;始必念終,先正己始,而後得善終。若以明德為約,新民效博,則不以能得之效,而有自待,知止之功已迫。大學之道於學,為之有序,立之有基,不致相遠,而無難知難行。知大學之道,規之也大,務之也專,詳而有要而不迷。知明德為新民之本,則明明德而德自遍於天下。天下人皆可明德,而必盡己之明德明之,明明德於天下,而後善無不至。故立志盡道,誠有然者。天下之大,使之嚮化而得均平之理,亦有道矣。一國之財所以理,即天下之財所以理;一國之人所以用,及天下之人所以用;修己德以正一國之好惡。先治國後行友邦,一道同風之事,可相因而行。乃欲治國,人安國政,必先順教,國大未易教,故古人以家為國之本。教立則一家之中親疏,皆整齊以從之匡正,後教可達於國,而政亦可行於國。欲齊家而家人率教,必得其情;家人各有己情,而惟己情是視,故身為家之本。情正後身行,厚薄喜怒皆中節以盡道之當然,而後情可宜於家,教亦可成於家。自天下而國,自國而家,自家而身,本末昭然。唯先本以治末,則本得而末自理,此明德新民自然之先後。
脩身者;修言使無過言,修行使無過行,修動使無過動;蓋躬己自責備矣。立身之始,有為身之主者,心也。當物之未感,身之未應,執持己志,一守己正,不隨情感以迷,則脩身之理,立之有素。心,素定也。心與物感之始,念忽以興,則意是也。靜而不失正,動而或生妄,則妄之已成,而心亦隨之趨邪。欲正己心,必先於動意有為之幾,皆誠於善,無一念之不善奪己本心。意者,忽發也。意所未發之始,幾可素審,則知是已。意發而欲善,若豫未有知己不善,則著之不明,而意亦惑於所從出。故欲誠意者,必先於善惡可知之理,力致己辨,無一理不明,引意以妄。
致知,則意知所誠,心知所正,身知所修。此大學急圖之始事。致知非虛守靈明之體而求白,非任聰明之發而自信。以為凡己之理皆一因乎萬物固然之理。凡天下之物接於己身,皆可求其得失順逆之則,以寓己善惡邪正之幾。故有象可見,有形可據,有原委始終可攷,無不盡己心以求格,則詩書禮樂之教,人官物曲之事,皆必察焉。大學之為學,於斯焉極。此學之始事必於格物,詳略大小經粗,得失無不曲盡。始終之次序,以身心意知之益,而通於天下國家之理。自身而心,而意,而知,以極於物,莫不極致己功。知格物之為大始,則詳於求格,知至善之必於此而備,於是格之之功已深,則物可得而格矣。物之既格,己之所處於萬物,皆一因於理;而如是則善,不如是則不善,知無不至。知之既至,己之所以擇於善惡,皆能明辨該幾,而無疑於善,無疑於不善,意無不誠矣。意之既成,己之動於幾微,皆一如己志,純一於善,不繇於不善,則心無不正。心之既正,己之所發為言動,皆根心以行,而為之有本,持之有主,身無不修。自格物以至於脩身,內外交盡,而初終一致。明德之至善者,必有己始,乃有己終,先後不可誣也。
脩身之功備,則好惡正,情通於家,教可行而家齊。齊家之道得,而家無不齊,則仁讓興化行於國,政乃可舉而國治。治國之法立,而國無不治,政教隆而理達於天下,化乃可廣而天下平。自家而國,而天下,為之有本,推之自通,明德廣孚,化行俗美。新民之至善者,必有其本,乃有其末,先後不紊。故於格致不厭其詳,於誠正不畏其嚴,施於天下國家,皆以格致誠正之修,得其理而順應之。要言之;格致誠正,所以脩身;齊治平,則脩身以齊之、治之、平之也。大學之教,其教同,其學同,其本同;脩身而已。蓋求詳於格致,知明新之理,大無不備,小無可略,故求詳於始,而以脩身為成德之終。進而推及於天下,則本明德以新民之道,化以之行而道之廣。故急圖其本,脩身為力學之先。藉其不然,本末無序,急求之於天下國家,徒施政教,其本亂矣,乃欲末之治,否矣。家較國與天下而近,所當厚也,必盡情理以齊之。薄於家而唯己之好惡,乃施於國與天下與己之疏遠者,而厚致治教之宜,未之有也。國與天下待於家,而家待於身,身為萬事之本。古人明明德於天下;有要歸,極詳而有要;有次序,極博以反約;方學之日,取天下國家之理,修之於淵默,必致格致誠正,密用涵養之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故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經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學之始事,審物理不厭其博;學之全功,及天下而不吝施。首言明德,乃學至於聖人之學無以加矣,道至於帝王之道而抑無以加矣。「克明德」,言德則明在其中;言克明,則明之功著矣。故以己所凝承之心德,私蔽去盡,純一於天理之昭著。「顧諟天之明命」。言天之明命,則所受於天而己有其明德。言顧諟,則念念在茲而致己明之之事。於天所錫予之靈覺,時勤內省而瑩治本體之光輝。「克明俊德」。言峻德,則德極高明,而超於物欲之表。言克明,則明之極乎光潔以成己巍煥之章。為於心所獨尊之至理,而益顯己性之能。聖人之德至矣,其德及於天下,立帝王之隆亦至矣。以天授之美,修之也密,行之也至,用之也大,所以為眾善之本,唯於心所秉之明德還返自明。古今無異道,安勉無異功,故經云「在明明德」,誠大人之學奉為本務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自新,新民,皆欲止於至善,是故無所不用其極。以人洗滌己心以去惡,如沐浴己身以去垢。誠能一日有以滌己舊染之污而自新,則當因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有間斷。經言大學之道,繼明德而曰「在新民」。格民舊染,使之維新,此王者出政敷治所為。民能新,率之以新,易新也;民即欲新,興之以新,即新也。銘盤之言;人無一日不思濯己身,亦無一日不思濯己心。苟日新,不容自己也;繼也,承方新之氣,而知繼此則愈有所必修。嗣是而日日焉,已知而更有所知,已行而更有所行,承以常新之功,則日日之進修益盛。乃日日新焉,而猶恐再衰,雖功力之相接,而念終事之不可不勤,嗣是而又日焉,知之盡而覺更有可知,行之恒而覺更有當行,不易方始之新,則無一日志氣衰竭,洗心如澡身也。
君德之新,皆其被乎天下,此新民之本,推之政教而新民。以文王之事為徵,必以道岸先登之德,起閨門雝肅之化,於是民之嚮化,且有革舊俗以自新之情。輔而懷之,於未能丕變者,有以生其愧悔之心。於其有志興起,有以獎嚮往之氣,使之歡欣奮勵,而舊染日忘,流風漸美。一代之風俗以正,則一代之王業以成。民之咸新,而天亦為之應矣。
故文王之詩曰,周自后稷以來,建邦啟土,至於文王,以其日新之盛德,移易天下風俗,
,洗滌舊染之污,更於先世流風,益加興起,故上天鑒觀之命,以作斯民父母。文王新其民有以格乎天,故文王之起能正八百年之人心風俗。故自立教之本言之,則湯之自新所以為新民之原,乃上自躬行而下其能效。自敷陳之道言之,則文王作新,遂致於新民之聖,未有不起而王道能興。故立教有本而敷教有道,則為後之學者有事於大人之學。自新;新民之原,上躬行而下必能效;民之治,原於己;治民之至,通於天命。以天下人心善惡之幾,責於己之心德;以國運興廢之原,慎之於民之順逆。自新之至,必與成湯之日無窮而後教可成;新民之至,必如文王鼓舞不倦而後帝可配。故明明德於天下,乃大人之學密於修己而密於治人!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言文王之德深遠光明,無不敬而安所止,道盛德益盛,民不能忘。詩云:「於戲!前王不忘」賢其賢而親其親。前王之所以新民,止於至善,能使天下後世萬物得其所,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愈久而不能忘。如切如磋,道學;如琢如磨,自修;瑟兮僩見,恂慄。經言明德新民,曰「在止於至善」。一念之悟,以為自見己心,全體不備,道不可大;小康之治,能變風俗,大用不行,化不可久。故至善;古今聖賢所必止,學道之所當止;理必至於是,天下事亦有然,為不可遷之義之於先,安之於後,宜知之止,愈見向明。王者政教號令之所先及,惟民之所依止者,四方之會同於此而後集,是必至於是之義也。
以其天授之明,無所掩蔽,相續益明;存之於中,載之小心,持以靜志,無有不敬。於善所當止,皆極於自然之則,而無所虧欠,則能信己安於所止;則常明之德,居敬之心,克安己止。惟其所止皆善,即於其盡道,應於人倫物理。撫州之眾,仁為止;恩有可施,止於仁。安服之舊,敬為止;節有必靖,止於敬。修子之禮,止於孝;父道之撫,止於慈。交道結之,始之實心,終以實政,信為止;盡己勿爽,止於信。盡仁、敬、孝、慈、信之德,則所性之美已備而明德之善至矣。孚於君臣、父子、國人之間,立教之本已行,新民之善至,為聖人脩身治人之極則。故欲得己之所止,必知明德之極功,如詩之詠君子者而後可;必知新民之極致,如詩之詠前王者而後可。
明德之事,始於格物致知,而詩之言「如切如磋」者,以道己學,講聞論義,通於物理,去粗求精。明德之事,要在誠意,而詩之言「如琢如磨」,以道自修,省察善惡之幾,克制虛妄之念,必純一於真實。明德之事,以正心為脩身之主,詩之言「瑟兮僩兮」,以道己心,持之嚴而後守之固,內有恂慄,必為瑟為僩;則心長存。明德之事,以脩身為天下國家之本,詩之言「赫兮喧兮」,以道己之立身,莊肅可畏,從容可象,外發威儀,必為赫為喧;則身無忒。明德之功,極乎學內外交盡,惟知至善而必止,德斯盛矣。故詩言「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善無不至,德無不盛。故使人敬而愛之,思而慕之,終不能忘。
新民之事,本諸好惡之平,後能得天下之情;盡於事物之理,後能逮無窮之治。前王立教明備而無過,則後世因道而得賢。前王推恩合族而不遺,則後世繼續而相親。故詩之言「不忘」,黎民不忘也。前王撥亂反治,武功訖而文教興,則後世享承平之樂,皆前王有以安之而使樂。前王制產養民,財散而民聚,皆前王經理之而使利。其賢、其親,其樂,其利;前王皆備盡其道。使後世受此恩澤,而百世常新之則,民固不能忘。明德新民,各有至善;必至於是而不遷,乃能合道之全體,盡道之大用。故經言「止於至善」,誠學者之所必知,而求得可得也!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蓋己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訟不待聽而自無,故於此可知本莫先後。經言物有本末,以明德為本,以新民為末,而本末一貫,由本而生末。修己有修己之事,未達於治人;治人有治人之事,而不僅修之於己。立本於明德,新民之道即在。治術以聽訟為難。謂審曲直而施之斷,可以服民革非;秉公直之心,行明察之術,可以聽,而非難矣。而無訟未易言,必也化民於和平正直之道而無訟,然後風俗美而王道可行。不望之民而責之上,不恃於教而必善其感,上有以使之,而後民可安於無爭之宇。蓋人各以其情實而相與,則訟不生。
因一事之忤,一念之爭,遂不顧情之有無而曲為之辭。辭能百出百變而不窮。引之愈長而辭不可盡,則訟乃以不止。必使無情者有辭而不得盡,則辭既窮,而情之有無不待辭辨,而自為屈伸,斯無訟矣。訟者,雖無情而有志,偶有所動,則辭因之以生。故欲止民之爭端,必先服其妄志。志欲起而有所畏焉,則欲言之而神以震攝,辭不得盡矣。乃以刑法威之,不畏也;即以明斷折之,雖畏而畏亦不大。其惟「大畏民志」乎。上自躬清明,端好惡而奉明旦,則民而載主德之無私。赫赫明明,自震動於無言之表,而後志不敢妄動,辭不敢虛陳,而無訟矣。唯如此也,則志,民之治也,而畏之上之德;無訟者,民之新也,而使無訟者惟德之明。但求於民而思格惡俗,則必從事於聽訟,將以新民,而民愈不得新。知本,之為先務而末之所自生也。明德為本,新民為末。故知本,為知之至矣!
故知本,則必誠意。誠其意,自修之首。知為善以去惡,心之所發未有不實。先致己知之功,則是非之辨既已素審,則秉正無邪之志又已豫定,可以一於善而無惡。誠意乃明德之要,善惡之樞,不可不審。善所以善,惡所以惡,善之疑於惡,惡之疑於善;則知之明矣。誠意,使意皆出於不妄,心為實心,知為實知,意亦為誠實之意,而後為善為惡之幾決矣。誠意,毋自欺;故必慎獨。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閒居為不善,捨其不善而著其善。欲自修,知為善以去惡,當實用力,禁止自欺。惡惡如惡惡臭,皆務決去;好善如好好色,求必得之。實與不實,人所不知,而己獨知,必謹於此。使人之視己,如見肺肝,則誠於中,形於外。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雖處於幽獨之中,而善惡無可遮蔽,己畏之甚。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必誠己意。
毋自欺者;惡臭至前即惡之,無有能蔽,勇於求去,不自以未去為去;好色在前即好之,無有能奪,決於求得,不自以未得而得。蓋惟如此,所知者意必於此而發,所志者意必不與相違。則自知之,自欲之,而還自遂之,自快足己心,於心知之外,無妄動之意。意發而自欺,則所知者虛,心不能自保;意行而自慊,則所知不昧,心亦得永安。或為自欺,或為自慊,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也。自欺也,則必究己所以欺之故,而急止妄興之念;未自慊也,則必求慊之實,暢遂己嚮往之心。為善有力,去惡能斷,意之所發,皆真實無妄之幾。誠意,誠此而已。閒居為不善,非但意而已,而亦始於意而成於為。既已為之,遂極於理之所不可,情之所不堪而為之,乃至無所不至矣。
始而知者,獨也;以而必形,眾所共曉。蓋十目而視之,見念之所自生,見事之所自起。十指指之,摘己念所自生而議,摘事所自起而論。則此念,善惡之界,得失之幾,此心存亡,此理明昧之要。獨知之地,必自慊焉,則為善實,有得於心而為德。為善之實,見美於身心,德則必形者也。人而富也不必崇尚華美,而居室自然修飾潤其屋,有德者但自慊獨知,豈求行於外,而身自有餘榮焉。以心則廣也,無所侷促,廓然遠大;以體則胖也,無所危疑,泰然順適。於是正者可得而正,修者可得而修。無所思而不適,則一於正者有餘美;無所居而不安,則致己修有全能。知意關於身心如此密切,而既已知之,猶必誠之,苟欲正焉,必先誠焉。使天理流行充足,於物感情生之際,斯為善惡之樞,明德之要。
所謂脩身在正心;身有忿懥,不得正;有所恐懼,不得正;有所好樂,不得正;有所憂患,不得正。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用之所行,必已失其正。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己身,必察於此敬以直之,後心常存而身無不修。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心之退藏於密,身之應感無窮;身心,相因之理。以心居靜制動,為身之主,身之用皆自此而起。心之不正,惟無理為之宰制。憤怒懥恨,臨危而恐,思危而懼,可喜而好,樂為而樂,所思未得則憂,不可得失則患,此八者,雖人所不能無,故心得己正,皆如其當然之則,而無流於一偏、激為太過之病。故以至正之則以守己心而不妄動。若堅心理定,守正待事物之至為準。有所忿懥,不偏於苛刻而正。有所恐懼,不偏於為畏葸而正。有所好樂,不偏於嗜戀而正。有所憂患,不偏於疑慮而正。心與身之相應最速而相合無間。以知心為身之主,而正乃修之原。故修己身,耳目口體,無非禮之為者;在正己心,必喜怒哀樂有必中之節也。
訂閱:
文章 (Atom)